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恩格斯在的信中曾以巴尔扎克的创作为例,指出现实主义甚至可以违背作者的见解而表露出来,他称这现象为"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围绕这问题在东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之间及其内部,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论.文章认为,恩格斯这个说法本身包含了对艺术特殊性的承认,其真实含义是生活本身包含了意识形态属性或客观倾向,现实主义的胜利是生活本身的胜利.文章指出,虽然处于东西方不同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对恩格斯所说的现象存在着"诠释不足"与"过度诠释"的不同情况,但讨论过程本身体现了争取艺术对意识形态的某种自主性的共同追求,而争论各方对现实主义和巴尔扎克的推崇说明了理论形态的范型滞后现象和范型更新的必要性.

  • 标签: 现实主义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巴尔扎克 程本 过度诠释 范型
  • 简介:片冰雪铸诗魂———试论张岱诗歌的总体特征鲍恒张岱(1597—1680),字宗子,号陶,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张岱素以其史著与散文名世,但同时又是位极富个性的诗人。这点极少为世人所知。张岱的诗歌作品,长期以来亦未能引起研究者们...

  • 标签: 张岱 “冰雪之气” 中国古典诗歌 历史人物 总体特征 艺术形象
  • 简介:论文从“视域歧分”的视角考察了文学与思想的历史关联.指出西方文化基于“同性”的真理观奠定了“原本”与“摹本”、“理性”与“欲望”、“推理”与“叙述”等系列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与此相应,思想(哲学)取得了对文学的支配地位。古代中国文化虽然也重统贯之“”,并有“文”“道”之分,却未建立哲学与文学的文类对立。论文以海德格尔为个案辨析了“诗”“思”合一的哲学内蕴及具体表现.并对文学的思想史研究提出了些自己的见解。

  • 标签: 文学与思想 视域歧分 诗与哲学之争 海德格尔
  • 简介:由于受中国美学“抒情言志”的主流传统的熏陶和二十世纪前期西方流行的表现主义关学的影响,朱光潜很难认同西方的摹仿论美学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美学,却创造性地把西方的表现论美学和中国固有的意境论融为体。我们应调整对于中国当代美学基本框架的理解,在李泽厚已从过去的客观社会派改称实践派之后,朱光潜因强调情感表现,应称之为表现论关学,蔡仪深受摹仿论的影响,强调艺术的认识功能,应称之为再现论美学,这样更为贴近意识形态外衣包裹下的中国当代多元美学的真实内涵。

  • 标签: 朱光潜 表现论 中国美学 西方美学 融通
  • 简介:我小的时候曾想学文学,对文学家的情况都比较关心,因此我很早就知道冯乃超是创造社的主要成员,后来又办过杂志.我上高小、初中时就读过冯乃超的文章,所以对他直很敬仰.

  • 标签: 冯乃超 创造社 文学家 拓荒者 回忆 对文
  • 简介:<正>对于庐隐,我们差不多已经有了定论:庐隐写了那个时代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生活和追求,庐隐的悲观主义灰调子浓浓地罩着她和她的作品,显得与民族存亡关头的大背景不相协调地落后.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状呢?我想,单是从庐隐已经表现出来的缺点和优点上是很难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的.对历史人物的研究,我想,大致有两种有效的方法:完全地沉入于历史之河中,从历史的遗骸中找寻出研究对象的材料,在历史的巨幅图画背景下刻印出

  • 标签: 爱情 历史人物 庐隐小说 浪漫精神 研究方法 历史环境
  • 简介:歌曲新授课,尤其是具有民歌风格类的新授课怎样来设计与教学,直是很多老师所困惑的。本学期,我执教了公开课《什么结籽高又高》,收获颇深。在此,将这堂课前后的些感悟和过程和大家分享,与我自己,也是种思路的梳理。

  • 标签: 民歌 风格 新授课 实践与优化
  • 简介:《纸醉》、《取景器》、《逝者的恩泽》、《思无邪》、《颠倒的时光》、《超人中国造》、《正午的美德》等等,这是个有趣的集合:小镇纯净善意的人际关系以及”无邪“的人心;在反季节蔬果大行其道的年代意外品尝到了自然生长的植物的甘甜与芳香;个已过六十且身患绝症的男人回忆中年时段情事,在回忆中再度品味那个“亲爱的灵魂”带来的甜蜜与酸涩;个已逝男子的两个女人并没有落入原配与外室的俗套关系,

  • 标签: 取景器 《思无邪》 词语 世界 人际关系 反季节
  • 简介:  编者手记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种执着在字里行间奔涌,他--对事业的痴狂,对甲骨的热衷,对生命的无悔,从厚厚的《历史的荒原》和《商周研究之批判》中就可见斑;他--勇于挑战旧知识的局限,勇于挑战甲骨界的研究权威,勇于挑战甲骨研究的不合理体系;他--是怪人,是狂人,是奇人.……

  • 标签: 另类探索 另类教授 审甲骨
  • 简介:关于"五四",王奇生教授曾有篇名文:《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该文所关注的"运动",乃指"‘新文化’由涓涓细流汇成洪波巨浪"的过程中,"‘运动家’的文化传播策略与社会环境"之间所发生的互相激荡。本文题目为"‘社会’如何‘运动’",这标题并非有意为之的"戏仿"。与王文类似,本文也试图追究"思想演变与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不同之处在于,如果说王奇生教授所试图追究勾勒的“运动”,指的是作为舆论事件的“新文化”如何在具体的物质和历史关系中衍为巨观,那么本文所希图探讨的“运动”,则仍旧根植于某些“陈旧”的历史解释方式。

  • 标签: 文化政治 互动关系 传播策略 思想演变 社会环境 戏仿
  • 简介:每个人都可以翻译诗歌,但是,不同的译者会译出不样的译文,相应地,作为诗人的译者,自然会呈现种别样的译文。可是,对于诗人翻译他们自己的作品,仍然很有争议。虽然诗人自译导致作者与译者身份的模糊,导致原作与译文之间界限的模糊,但诗人自译又是个客观存在的现象。不管是传统的翻译研究,还是般意义上的文学研究,对于诗人自译现象关注不够。所以,有必要将诗人自译作为个特殊的方面来进行研究,甚至有必要将之列为翻译研究的个类目。

  • 标签: 诗人 自译 自译研究
  • 简介:钟声就是场细雨远离了嘈嘈杂杂,座寺庙,几株老树,溪静静的流水。就站在个黄昏,薄薄的雾漫上台阶,虫鸣和草的和谐,人的沉思。切都回归于自然,古朴如颗松果,在苍枝之间孕育着粒粒种子。或是鸟腹之食,或是生命之绿荫。而老方丈手捻佛珠,昏浊的目光里,透出迷茫,佛珠上闪着油腻腻的光滑。夕阳犹如最大的颗珠玑滚落,碾动着

  • 标签: 上台阶 散文诗 流水 三原色 光滑 和谐
  • 简介:《金阁寺》以发生于1950年的"金阁纵火事件"为题材,以第人称叙述者(沟口)回述了灰暗的童年以及自己从迷恋到焚毁金阁的异常过程。其中,不可靠叙述突显了主人公沟口无意识的压抑,固着于金阁这理想意象。最终,沟口的纵火行为带有强烈的侵凌倾向,揭示了日本战后青年个体处于精神真空而面临的自我同性危机。

  • 标签: 不可靠叙述 同一性危机 无意识 侵凌
  • 简介:这个题目的前半部分是鲁迅先生讲的,当然正确;波折号后面的话是我的,有引申和发挥的意思,是否妥当,就要讨论了。而且,“爱”的题目太大,我才涉足,已发觉就像驾着叶扁舟来到大海,有种靠不了岸的惶恐。究竟能否成功“靠岸”,此刻我还不知道。或者需要大家递条子、提问题——也就是抛缆绳,将我拉上岸来……

  • 标签: 文学创作 思想观念 文学功能 文学典型
  • 简介:部分、两个模式()以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为基本特征的物质实践是揭示人类历史、社会发展、文化演进以及人类精神、心理的把钥匙.即揭示社会文化、人类心理的结构、特征、发展、变化的出发点、基础、根源、原因.

  • 标签: 文艺学 质实 揭示 人类精神 出发点 心理
  • 简介:我国第部全面系统地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著——《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近日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该书首发式于2006年12月11日在北京举行。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参加了首发式并发表了讲话。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研究员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的写作和出版的整个过程。在首发式上发言的还有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刘锡诚研究员、国家博物馆宋兆麟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刘魁立会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田青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华觉明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张振涛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吴文科所长、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传播学院邢莉教授、文化部社图司张旭司长、中国傩戏学会曲六乙会长、文化部社图司屈盛瑞副司长。首发式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庆善研究员主持。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文化艺术出版社 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民俗学会 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