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产后24小时内按摩开奶与第二天按摩开奶后对产妇3天血清PRL的动态变化、奶涨发生程度;探讨产后24小时按摩开奶对产妇血清PRL、奶涨影响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产科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足月妊娠与初产妇100例,100例孕妇随机划分为2组各50例,产后24小时内按摩开奶为对照组,产后第二天按摩开奶为观察组,2组均在产后化验血清PBL,对照2组奶涨情况、奶涨评分情况。结果开奶前2组血清PBL水平,p>0.05;产后3天2组血清PBL水平比产前均有所增加,p<0.05;观察组按摩开奶3天后血清PBL提升到(35.11±4.65)ng/ml,对照组产后3天提升到(15.65±1.12)ng/ml,2组对比,p<0.05;产后奶涨引起的乳房疼痛评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于产后24小时内按摩开奶可提高血清PRL水平,能够有效的减少奶涨后疼痛感以及提升产后哺乳效果,且可以减少乳腺炎发生率、降低产后积乳,提高母乳喂养率。

  • 标签: 产后开奶时间 按摩开奶 涨奶 血清PRL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生存时间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择我州2014年6月至2015年9月所诊治的90例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方法研究,观察患者的基本情况和治疗结果。结果研究结果发现艾滋病男性患者占44.44%,女性患者占55.56%,平均年龄在(39.8±5.41),患者大部分已婚或同居,占44.44%,并且95%以上患者属于异性性感染。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虽然无法根治艾滋病,但有效的减缓患者病情发展速度,增加患者的生存时间。结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完善患者的免疫缺陷病毒,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缓患者的病情发展速度,延长患者的生命,值得广泛的推广和使用。

  • 标签: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 生存时间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在不同时间的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功能造成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选取自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盆底康复科收治的300例盆底功能受损患者,按照产后时间长短将其分为三组,第一组是产后42天的患者,第二组是产后3个月,第三组为产后6个月,每组各100位患者。三组观察对象均接受康复护理,对其盆地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在发生尿失禁的几率方面,第一组明显低于第二、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盆底综合肌力盆底压力分级比较,第一组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其他两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早使产后盆底功能受损患者接受康复护理治疗能够有效促进盆底功能的恢复,改善盆底功能损伤的状况,避免产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在临床中值得推广。

  • 标签: 康复护理 产后盆底功能受损 不同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产妇给予护理干预后,观察对其产程时间、采用的分娩方式与产后抑郁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06月~2017年10月82例产妇作为实验对象;采用数字奇偶法分组;研究护理措施期间,对照组(41例)传统护理措施;观察组(41例)传统护理措施+护理干预措施;最终就两组产妇护理效果对比。结果同对照组产妇第一产程时间以及总产程时间对比,观察组获得显著缩短(P<0.05);同对照组产妇阴道分娩率(51.22%)对比,观察组(85.37%)获得显著提高(P<0.05,X2=11.0385);同对照组产妇SAS评分以及SDS评分结果对比,观察组获得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于产妇选择护理干预措施完成护理工作后,于产程持续时间缩短、阴道自然分娩促进以及产后抑郁焦虑的改善方面获得确切效果,从而对于产妇分娩质量的提高做出保证。

  • 标签: 护理干预措施 产妇 产程时间 分娩方式 产后抑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给予急诊护理快速通道干预后对其救治时间以及临床疗效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07月~2018年01月收治的30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组后研究疾病护理流程后,对照组(103例)选择传统护理流程展开;观察组(103例)选择急诊护理快速通道展开;最终就两组急性脑卒中患者临床救治时间以及各项生存质量评分展开对比。结果同对照组急性脑卒中患者临床救治时间对比,观察组减少程度明显(P<0.05);同对照组急性脑卒中患者各项生存质量评分对比,观察组提升程度明显(P<0.05)。结论护理人员选择急诊护理快速通道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护理,对于患者临床救治时间的缩短以及生活品质的提升可以发挥显著作用,从而促进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情改善。

  • 标签: 急诊护理快速通道 急性脑卒中 救治时间 生存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减少急诊胸痛患者分诊时间中的应用。方法急诊成立品管圈小组,确定“减少急诊胸痛患者分诊时间”的活动主题,运用PDCA循环原则进行现状调查,原因分析,制定对策,组织实施,效果检查等。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缩短急诊胸痛患者分诊时间。结论推行品管圈活动对减少急诊胸痛患者分诊时间,提高了急诊胸痛患者生存质量,及时发现危重患者,为其赢得了宝贵救治时间

  • 标签: 品管圈 胸痛 急诊分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给予不同时间的蓝光照射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新生儿科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9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儿入科编号进行随机分组,其中A组46例给予间隙蓝光照射治疗,B组46例给予持续蓝光照射治疗,就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安全性进行评价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不同时间段A组患儿水平均显著低于B组(P<0.05);A组患儿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率为6.52%,B组为28.26%,A组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给予间隙蓝光照射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均显著优于持续蓝光照射治疗,应用及推广价值更高。

  • 标签: 新生儿 高胆红素血症 蓝光治疗 治疗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对缩短PICC门诊患者维护等候时间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围绕‘缩短PICC门诊患者维护等候时间’制定方案,根据具体原因制定相关措施,对实施前后缩短PICC门诊患者维护等候时间进行比较,并对实施前后满意度进行统计。结果品管圈实施后维护等候时间、门诊预约率以及维护护理工作满意度均优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品管圈有利于缩短PICC门诊患者维护等候时间,提高患者门诊预约率以及对维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品管圈 PICC 门诊患者 等候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标本放置时间及温度对血氨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取的96份标本进行离心,后采用干化学法检测浓度。将所有标本一式两份,分别置于在室温和3℃冷藏条件下。观察对比室温状态下30min、60min、120min和180min状态下的血氨浓度。结果室温状态下放置30min,溶液浓度与0h浓度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放置30min以上,溶液浓度数值均呈现大幅度上升,与0h浓度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冷藏状态下30min、60min、120min的血氨浓度与0h血氨浓度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120min以上检测的血氨浓度数值与0h浓度相比,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氨标本采集后,应在30min内完成检测。如不能及时检测,可放置于3℃冰箱内冷藏,于120min内完成检测。

  • 标签: 标本放置时间 温度 血氨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血糖检验中血标本放置时间对结果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2月间收治的31例糖尿病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在清晨空腹抽血,选择最佳的血标本,测定血标本在放置1h、2h、3h、4h与5h的变化情况。结果2h后,血标本的检测值开始持续降低,放置时间越长,血糖下降浓度的百分比越小。结论血糖检验中,血标本的放置时间对最终检测结果产生极大影响,准确血糖检测数据出现的时间为2h。

  • 标签: 血糖检验 血标本 放置时间 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留居高原不同时间官兵胆红素、血脂和酶的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将140名官兵按留居高原时间分为组1(0.5-1年,n=50)、组2(2-4年,n=30)、组3(5-10年,n=30)、组4(>10年,n=30)。检测其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丙氨酸氨基转换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换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γ-G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CK)。结果:一组1和组2比较,组3和组4T-Bil显著下降(P<0.01)、TC增高(P<0.05);与组4比较,组1CK显著增高(P<0.01);与组1比较,组4AST增高(P<0.05)。D-Bil、TG、HDL-c、LDL-c、LDH、ALP、γ-GT和ALT在各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T-Bil减低和TC及AST增高,可能与留居高原罹患冠心病风险增加有关;CK增高可能与新进高原乏氧及体能训练强度有关。

  • 标签: 高海拔 胆红素 血脂 血液 生化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常规标本临检前混匀静置时间对检验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将检验仪器进行校准后,随机抽取5支血常规标本标准品将其编号1——5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混匀后分别静置0秒、10秒、20秒、30秒、40秒,并分别进行10次检验,对5份血常规标本的检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混匀后静置时间为0秒的血常规标本RBC、Hb、WBC及PLT检验结果均值最低、变异系数最大并且与靶值的偏差最大;混匀后静置时间为10秒和20秒的血常规标本,其RBC、Hb与靶值最为接近,偏差最小并且变异系数相对较小;混匀后静置时间为30秒和40秒的血常规标本,其RBC、Hb均值增加,同时与靶值偏差增加;WBC及PLT在血常规标本混匀后静置时间为10秒至40秒之间的均值、变异系数以及与靶值的偏差均不存在明显变化。结论将血常规标本混匀后静置时间10秒或20秒,RBC、Hb、WBC及PLT参数最稳定,其变异系数和偏差最小,所以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推荐将血常规标本进行混匀后静置10秒至20秒再进行检验。

  • 标签: 血常规标本 临检前 混匀静置时间 检验结果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足月妊娠胎膜早破孕妇不同时间引产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足月妊娠胎膜早破且使用缩宫素引产孕妇215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不同时间引产将孕妇分为四组,A组(破膜后≤6h缩宫素引产)56例、B组(破膜后7~12h缩宫素引产)54例、C组(破膜后13~24h缩宫素引产)53例、D组(破膜后>24h缩宫素引产)52例,比较引产效果。结果随着引产时间延长,顺产率、引产成功率和用药时宫颈Bishop评分逐渐降低,其中D组上述指标明显低于A、B、C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引产时间延长,剖宫产率、母婴并发症发生率、用药至临产时间、破膜至分娩时间和产程时间逐渐增加,其中D组上述指标明显高于A、B、C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月妊娠胎膜早破孕妇的不同时间引产效果差异显著,其中破膜后24h内引产有助于提高引产成功率,降低剖宫产率和母婴并发症,减少临产、分娩及其产程时间

  • 标签: 足月妊娠 胎膜早破 引产 宫缩素 产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术后胃瘫综合征恢复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2015年在本科室接受腹部手术后罹患胃瘫综合症的30例患者,随机分为心理干预护理组(n=15)以及对照组(n=15)。心理干预护理组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接受鼓励,心理辅导,音乐及腹部按摩等心理干预护理措施。对照组则仅接受包括留置胃管,禁食水,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等在内的常规治疗。评估两组护理措施患者的抑郁情况,并分析不同护理措施对恢复胃功能的时间的影响。结果心理干预组的抑郁得分明显减少,通过护理措施干预的变化心理干预组也要明显大于对照组。心理干预组的胃功能恢复时间也要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心理干预护理措施有效的改善了术后胃瘫综合症患者抑郁状态,同时缩短了胃功能恢复的时间

  • 标签: 胃瘫综合症 心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液储存时间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临床安全输血情况,从而指导血站科学动态库存,保障治疗效果。方法择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140名健康献血者,以采血顺序为依据将所选献血者的血液标本分成Ⅰ、Ⅱ、Ⅲ、Ⅳ四组,Ⅰ组35份血液标本在采集第1天进行检测,Ⅱ组35份血液标本在采集第二周14天进行检测,Ⅲ组35份血液标本在采集第三周21天进行检测,Ⅳ组35份血液标本在采集后第四周28天进行检测,对三组红细胞免疫功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Ⅰ组相比,Ⅱ组的RBC-C3b水平、RBC-SOD水平低于Ⅰ组,而RBC-IC水平、IL-8水平更高(P<0.05)高于Ⅰ组;与Ⅱ组相比,Ⅲ组RBC-C3b水平、RBC-SOD水平更低,而RBC-IC水平、IL-8水平更高(P<0.05),Ⅳ组与Ⅲ组相比,RBC-C3b水平、RBC-SOD水平降低更明显,而RBC-IC水平、IL-8水平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通常情况下,伴随血液储存时间延长血液中红细胞部分免疫功能将会降低,且随着保存期的延长,红细胞部分免疫功能下降速度更快。因此为保障临床输血治疗的效果,血站应在保障有充足血液供应的同时做好动态库存监测与采集补充,尽可能控制血液库存运转周期在3周以内。临床输血也需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和对输血治疗的要求,选择比较合理存储时间的血液,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治疗,以此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血液储存时间 红细胞免疫功能 临床安全输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缩短眼科住院患者离院等待时间中品管圈活动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眼科收治病患87例做为研究对象,将2015年的5月~2016年的5月住院治疗的43例患者做为对照组;将2016年的6月~2017年的6月住院治疗的44例患者做为研究组。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护理,研究组则实施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的针对性护理,对比离院等待时间及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离院等待平均时间明确短于对照组,且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更高,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眼科护理工作中运用品管圈活动,能大幅缩短患者离院等待时间,促进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对医院整体更加满意。

  • 标签: 眼科住院患者 离院等待时间 品管圈活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讨CRRT在治疗重要脏器衰竭中延长滤器使用时间的作用。方法用11随机数字法分2组讨论我院2015年8月至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重要脏器衰竭患者,每组40例,内科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接受普通血液透析治疗,研究组接受CRRT治疗,观察两组治疗状况,如肝肾功能、滤器使用时间等,并比较。结果研究组滤器使用时间高于对照组,且P<0.05。比较两组患者肾功能指标,治疗前P>0.05,治疗后,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CRRT在治疗重要脏器衰竭中其优势更为突出,患者肾功能改善更为明显,且可延长滤器使用时间,有应用价值。

  • 标签: 脏器衰竭 CRRT 滤器使用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临床在不同时间米索前列醇,对二次剖宫产病人产后出血的防治效果。方法选取从2015年11月-2016年11月之间在我院妇产科进行二次剖宫产手术的病人118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甲、乙、丙三组。甲组38人(术中、术后使用缩宫素);乙组40人(在甲组手术基础上,手术之后在病人直肠内放置米索前列醇);丙组40人(在甲组手术基础上,病人在手术中舌下含服米索前列醇)。比较甲、乙、丙三组病人术中、术中、术后2小时内、术后一天内出血量,发生产后出血概率。结果丙组术中、术后2小时内、术后一天内的出血量少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组病人术中和术后2小时内出血量显著低于乙组(P<0.05);乙组病人术后2小时内、术后一天内出血量明显低于甲组(P<0.05)。丙组病人产后发生出血率为5.00%,明显低于甲组23.68%(P<0.05)。结论手术中给予二次剖宫产病人服用米索前列醇的防治出血效果强于术后放置米索前列醇和常规使用缩宫素的用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标签: 术中 术后 二次剖宫产产后出血 米索前列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不同时间静脉滴注阿奇霉素对小儿肺炎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儿科收治的肺炎患儿9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均给予阿奇霉素静滴治疗,仅滴注时间不同。甲组每日一次,每次60min,乙组每次120min,丙组每次180min。连续治疗5天为一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对比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情况。结果丙组患儿症状缓解更快,其症状消失时间显著短与甲组和乙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甲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乙组为6.67%,丙组为13.33%,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肺炎的治疗上,阿奇霉素静滴速度过快可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速度过慢,临床症状缓解较慢,效果不明显。故认为滴注时间为2小时为最佳。

  • 标签: 阿奇霉素 静脉滴注 滴注时间 小儿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俯卧位不同翻身时间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59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分为两组,两组于平卧位、俯卧位下实施通气治疗,对照组为平卧位2h,翻身3次;实验组为俯卧位6h,翻身2次,然后平卧2h。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俯卧位结束时的心率、氧分压、平均动脉压、气道平均压以及潮气量等指标略有升高,心理维度、生理维度、GCQ评分等舒适度指标评分略低,但独立样本t检验提示两组数据差异并无统计显著性(P>0.05)。两组胃内容物反流、眼睑水肿、导管脱出以及误吸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机械通气患者而言,不同翻身时间对通气质量、并发症及患者舒适度并无明显影响,但俯卧位通气方式可减少翻身次数,延长翻身时间,这对于改善患者氧耗状况比较有利,也降低了护理风险。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征 机械通气 俯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