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腔镜下进行的甲状腺切除术是进行现代化甲状腺手术中重要的选择,该手术不仅安全,而且美观. 腔镜手术虽然有着传统的手术方式所无法比拟优势,但需要精心而细致的护理才能够让手术更好地开展。本文重点分析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肿瘤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

  • 标签: 腔镜手术 甲状腺切除术 围手术期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口腔前庭入路与双侧腋窝乳晕入路机器人甲状腺癌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2年5月在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接受经口腔前庭入路(经口组)或经双侧腋窝乳晕入路(经腋乳组)机器人甲状腺癌根治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经口组48例,经腋乳组52例,均接受单侧腺叶+峡部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两组患者根据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肿瘤大小和位置及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进行1∶1匹配,卡钳值为0.03,成功匹配两组患者各31例。经口组男性5例,女性26例,年龄(33.2±7.9)岁(范围:21~53岁);经腋乳组男性4例,女性27例,年龄(34.6±9.2)岁(范围:19~58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机器人甲状腺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与经腋乳组患者相比,经口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更长[(211.3±57.2)min比(126.2±37.8)min,t=6.915,P<0.01],引流管留置时间更短[(5.4±1.0)d比(6.4±1.2)d,t=-3.544,P=0.001],住院时间更短[(6.6±1.2)d比(7.4±1.3)d,t=-2.353,P=0.022],术后美容评分更高[(9.46±0.25)比(9.27±0.26),t=2.925,P=0.005]。两组患者的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目、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在经过严格选择的患者中,经口腔前庭入路的手术效果与经腋乳入路相似,但术后恢复更快,住院时间更短。对于美容要求较高的患者,经口腔前庭入路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式。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切除术 机器人 经口腔前庭入路 经双侧腋窝乳晕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术对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美容效果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收治的80例单侧PTC患者,男17例,女63例,年龄(52.35±5.44)岁,年龄范围为33~67岁。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全乳晕入路组与经口腔前庭入路组,每组40例。经口腔前庭入路组采用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术,全乳晕入路组采用全乳晕入路腔镜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美容效果及远期预后。结果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口腔前庭入路组患者的美容效果满意度[97.5%(39/40)]高于全乳晕入路组[75.0%(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永久性甲状腺功能损伤、癌转移及癌复发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PTC患者采用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术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及远期预后,且美容效果更好。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口腔前庭入路 腔镜 美容效果 远期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癌患者于口腔前庭单切口入路腔镜下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甄选我院2019年2月~2020年7月期间收治的甲状腺癌患者一共102例展开研究分析,分组原则设置为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具体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患者,其中对照组行传统开放式方案治疗,观察组于口腔前庭单切口入路腔镜下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比较手术情况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淋巴结清扫数、疼痛评分、引流量以及出血量等手术情况评价指标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均显著较优,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口腔前庭单切口入路 腔镜 甲状腺癌 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口腔前庭入路与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年6月—2019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海医院甲状腺血管外科110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96例,年龄18~59(35.19±6.89)岁,均采用腔镜手术治疗。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经口腔前庭入路组(经口组,55例)和经胸乳入路组(经胸乳组,55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手术情况、手术前后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计数(WBC),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患者满意度及美观度。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肿瘤直径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经口组患者顺利完成腔镜甲状腺手术,而胸乳组有3例中转开放手术。经口组患者中央淋巴结清扫时间、切口总长度、术后引流总量分别为(30.21±4.62)min、(0.28±0.07)cm和(50.26±16.03)mL,均低于经胸乳组患者的(35.52±6.91)min、(1.91±0.21)cm和(73.17±19.53)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96、54.465、6.648,P值均<0.01)。经口组患者中央淋巴结清扫数目为(8.74±2.03)枚,多于经胸乳组患者的(5.31±1.22)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18,P<0.01)。两组患者手术前后CRP、WB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经口组术后暂时性口唇麻木发生率为40.00%(22/55),高于经胸乳组的0.00%;经口组术后暂时性胸前壁局部麻木感发生率为0.00%,低于经胸乳组的21.15%(11/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6.184、12.968, P值均<0.01)。经口组患者满意度评分为(9.06±0.75)分、美观度评分为(9.21±0.63)分,均高于经胸乳组患者的(8.61±0.84)分和(7.81±1.1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26、7.972,P值均<0.01)。结论与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相比,经口腔前庭入路清除中央淋巴结数目更多,用时更短,且在保证疗效的同时满足了患者的美容需求,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口腔前庭入路 胸乳入路 腔镜 甲状腺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经口腔前庭、全乳晕入路腔镜术式与开放术式治疗T1b期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手术效果和患者美容满意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行手术治疗且术后分期为pT1bN0M0、pT1bN1aM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78例,其中男44例,女134例,年龄18~55岁。根据手术方式分为3组,采用经口腔前庭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组(经口组)59例,采用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组(全乳晕组)43例,采用开放甲状腺切除术组(开放组)76例。对比3组的临床资料、手术效果相关指标及随访情况,手术效果指标根据腺叶切除情况,即甲状腺单侧腺叶切除+中央区淋巴清扫(简称单侧腺叶切除组)和甲状腺全切+中央区淋巴清扫(简称全切组)进行比较。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经口组和全乳晕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低于开放组,女性比例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手术效果相关指标:经口组和全乳晕组均无中转开放。经口组、全乳晕组和开放组在手术时长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侧腺叶切除组:(198.0±45.2)min、(162.0±36.9)min比(79.4±28.6)min;全切组:(230.0±36.0)min、(219.8±68.1)min比(102.8±40.0)min,P值均<0.05],经口组和全乳晕组的术后总引流量大于开放组[单侧腺叶切除组:(195.0±55.6)ml、(178.1±50.4)ml比(127.0±30.1)ml;全切组:(221.1±46.7)ml、(245.3±71.2)ml比(137.7±41.6)ml,P值均<0.05],皮下瘀斑例数也多于开放组[5.1%(3/59)、11.6%(5/43)比0,χ2值分别为3.952、9.225,P值均<0.05]。经口组术后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8±10.7)mg/L比(9.5±6.9)mg/L,P<0.05]。术后第3个月随访结果比较:3组间美容满意度[(2.7±0.5)分比(2.6±0.7)分比(1.7±0.8)分]、瘢痕自我关注度(0[0,1]分比1[0,2]分比2[1,2]分)、生活质量[(9.1±1.1)分比(8.9±1.1)分比(7.5±0.8)分],经口组和全乳晕组的美容满意度和生活质量优于开放组,瘢痕自我关注度评分,经口组<全乳晕组<开放组。在全切术后,3组间的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hyroglobulin antibody,TgA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上经口组为25个月、全乳晕组为28个月、开放组为32个月,均无疾病进展。结论经口腔前庭和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是pT1bN0M0、pT1bN1aM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可选手术方式,手术效果不劣于开放甲状腺切除术,患者术后美容满意度更佳。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外科手术,微创性 患者满意度 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全乳晕入路 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舌下前庭入路经口腔镜甲状腺手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20年5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98例舌下前庭入路经口腔镜甲状腺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3例,女95例,年龄18~57岁。根据开展时间段的不同分成2个阶段,阶段A(2011年11月至2015年11月)患者81例,阶段B(2019年8月至2020年5月)患者17例。分析总结2个阶段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以及并发症等。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阶段A患者年龄(34.2±9.4)岁,肿瘤直径为(2.33±0.80)cm,术后病理示良性肿瘤76例,恶性肿瘤5例;良性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32.70±47.22)min,其中65例行单侧腺叶次全切除术,6例行峡部切除术,5例行双侧腺叶次全切除术;恶性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85.4±31.40)min,术式均为单侧腺叶切除术+单侧中央区淋巴清扫术;术后6例出现颈部感染,均经抗感染、引流等处理后好转;出现1例暂时性声带麻痹,术后2个月恢复;出现2例CO2气体栓塞,术中中转开放手术。阶段B患者年龄(35.1±8.5)岁,肿瘤直径为(1.32±0.67)cm,术后病理示良性肿瘤2例,恶性肿瘤15例;良性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53.5±34.64)min,均行单侧腺叶切除术;恶性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23.73±14.26)min,术式均为单侧腺叶切除术+单侧中央区淋巴清扫术;未出现术后颈部感染、暂时性声带麻痹、CO2气体栓塞。所有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颌部皮肤麻木感,为5 mm操作孔相对应的位置,均于术后1~2周恢复正常。2个阶段均未出现术后二次出血、永久性声带麻痹、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等并发症。阶段A随访时间中位数为86(57~105)个月,阶段B随访时间中位数为5(3~12)个月;随访期间内患者吞咽、咀嚼、口腔感觉功能及颈部活动无明显异常,且无肿瘤复发、转移。结论舌下前庭入路经口腔镜甲状腺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具有良好的美容效果。该术式不会引起患者术后长时间的下颌部皮肤麻木感。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切除术 外科手术,微创性 舌下前庭入路
  • 简介:摘要前庭疾病导致眩晕/头晕、眼球震颤、姿势失衡等,严重影响人民生命健康。前庭康复治疗作为前庭疾病临床干预策略中无不良反应的一种有效疗法已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其根本机制是通过促进前庭代偿来发挥作用。静态前庭代偿的发生有赖于从分子到神经环路的一系列可塑性变化,而动态前庭代偿的神经机制则涉及感觉替代、行为替代和前庭适应。本文简要综述前庭动静态代偿神经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前庭康复治疗策略的应用和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

  • 标签: 前庭疾病 静态症状 动态症状 前庭代偿 前庭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外前庭康复对前庭神经炎患者前庭功能恢复的影响进行评价。方法电子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维普、万方数据库系统,全面收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前庭康复治疗前庭神经炎的随机对照研究。根据预先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Cochrane Handbook 5.0严格评价文献质量。提取数据,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后纳入5篇文献,均为前庭康复治疗前庭神经炎且以冷热试验中半规管轻瘫为观察指标的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纳入研究按时间进行亚组分析,综合第1、3、6个月亚组结果显示前庭康复与药物治疗相比未能明显改善受损的前庭功能。第12个月亚组显示前庭康复对半规管轻瘫值影响合并后效应量MD=-3.34 [95%CI=-6.38, -0.30],合并效应量检验(Z=2.15,P=0.03),结果显示前庭康复组与药物组半规管轻瘫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观察前庭功能变化,前庭康复与药物治疗前庭神经炎相比,经过1年的时间前庭康复可以明显改善受损的前庭功能。

  • 标签: 前庭神经炎 冷热试验 Meta分析 前庭康复
  • 简介:20040635  光学记录蜗核和前庭核核团神经元电活动/杨仕明…//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3,11(4)-272~274  目的:在神经细胞群的水平上研究脑干蜗核(CN)和前庭核(VN)神经元电活动。方法:自新生小鼠(1~5天)制备离体脑干切片,用吸光性电压敏感染料RH155染色20分钟。采用光学记录膜电位(opticalrecordingmembranepotential)技术,观察电刺激位听神经(第8颅神经,nVIII)后脑干CN和VN的神经电活动。结果:①电刺激nVIII断端后光学记录显示兴奋传导至CN和VN核团(n=40);②CN和VN神经兴奋有激发延迟(onsetlatency)和高峰延迟(peaklatency);③所记录的光学信号具有光吸收波长特性,表明光学记录的可靠性;④光学信号包括峰样快反应信号(spikelikefastsignal)和持续较长时间的慢反应信号(slowsignal);⑤连续刺激nⅧ后发现慢反应信号大小递减,为突触疲劳(synapticfatigue)现象。结论:...

  • 标签: 前庭学
  • 简介:890732冷温试验蝶形图记录和分析法/吴展元…∥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88,2(3).-186~171介绍冷温试验的Claussen图和Freyss图记录法,比较了它们的特点。Claosen图标出了前庭反应的正常范围,便于确定反应亢进、正常或低下,

  • 标签: 前庭反应 听力曲线 记录法 冷温 庭学 前庭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前庭自旋转试验(vestibular autorotation test,VAT)在单侧前庭功能低下(unilateral vestibular hypo function,UVH)患者前庭康复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诊断为UVH且行前庭康复治疗的48例患者。其中男21例,女27例;平均年龄46.9岁;梅尼埃病25例,突发性聋伴眩晕13例、前庭神经炎10例;病程5 d~10年。全部患者均进行4~6周个体化前庭外周康复训练(包括前庭眼反射训练和前庭脊髓反射训练)。所有患者均采集详细病史及相关检查资料,收集康复治疗前后VAT不同频率的增益、相移及非对称性等参数,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分别对康复前后2.0~5.9 Hz实测值与标准值差值的绝对值进行分析比较。结果UVH患者在前庭康复治疗前,VAT增益异常发生率为62.5%(30/48),相移异常发生率为56.3%(27/48),非对称性发生率为16.7%(8/48);康复治疗4~6周后,增益异常发生率为22.9%(11/48),相移异常发生率为31.3%(15/48),非对称性发生率为12.5%(6/48);与康复前相比,康复后增益和相移异常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VAT水平增益在2.0~3.9 Hz显示康复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4.3~5.9 Hz显示康复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水平相移在5.9 Hz显示康复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在2.0~5.5 Hz显示康复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VAT垂直增益在4.3 Hz显示康复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余频率康复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康复治疗前后的VAT垂直相移和非对称性在各个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VAT可用于监测UVH患者前庭康复治疗前后多频率段的变化趋势,以期为个性化康复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 标签: 前庭功能低下 前庭自旋转试验 前庭康复
  • 简介:摘要大前庭水管综合征(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LVAS)是临床常见的遗传性听力障碍疾病。近年来,有关该病前庭障碍的报道逐渐增多,目前已知该病的前庭症状具有多样性。新型前庭功能检查技术,如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视频头脉冲试验的开展,使得临床上可以深入了解LVAS的前庭病理生理机制。如LVAS患者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具有低阈值、高幅值的特点,这符合“内耳第三窗”疾病的特点;而且,其冷热试验/视频头脉冲试验结果的分离性与“内淋巴积水”疾病相一致。随着LVAS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开展,与之相关的前庭症状及前庭功能改变也见诸报道。因此,回顾LVAS相关的前庭评估(症状与前庭功能检查),有助于探寻其病理生理机制,有助于在进行临床决策时,除听力外兼顾患者的前庭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 简介:目的:通过实验室检查来评估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migrain,VM)患者的前庭功能,探寻该疾病的前庭功能特点。方法对37例确诊为前庭性偏头痛的患者及30例健康志愿者分别行冷热试验(calorictest)、摇头试验(head-shakingnystagmus,HNS)、速度阶梯试验及颈肌性前庭诱发电位(cervicalVestibular-EvokedMyogenicPotentials,cVEMP)检查,对两组冷热试验、摇头试验及速度阶梯试验的异常结果进行分析,对100dB的短音刺激情况下cVEMP不对称性进行分析。结果前庭性偏头痛患者水平半规管功能的异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7例VM患者中,有11例(29.7%)出现冷热试验异常,14例(37.8%)出现摇头试验异常,7例(18.9%)出现速度阶梯试验异常。30例健康志愿者中,有2例(6.7%)出现冷热试验异常,1例(3.3%)出现摇头试验异常,无患者出现速度阶梯试验异常。总体而言,28例(76%)VM患者至少在一个水平半规管功能试验中出现异常,异常率最高的是摇头试验,其次是冷热试验和速度阶梯试验。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的cVEMP异常率(21.6%)要显著高于对照组(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76%的前庭性偏头痛患者被发现存在前庭功能异常,在冷热试验的基础上加用摇头试验和旋转试验,可以提高VM患者前庭功能异常的检出率。前庭性偏头痛患者显示的cVEMP结果,反映了球囊功能的异常及VM患者在球囊-颈反射通路上有所损害。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前庭功能异常。

  • 标签: 前庭性偏头痛 眩晕 前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