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5 个结果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的2.5°×2.5°再分析资料,选取1991年7月9日、1998年7月21日、2010年7月8日湖北梅雨的3次大暴雨过程,对这3次过程天气背景以及暴雨发生所需的动力、水汽、热力条件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3次过程高、低空急流的位置,水汽输送路径有一定相似性;影响3次过程的中尺度系统为西南涡~切变线;850hPa正涡度中心、水汽通量散度中心与暴雨落区有较好对应,反映了中低层风的辐合和垂直上升运动有利于强降水的维持;3次过程的暴雨区域700hPa湿正压项和斜压项绝对值之和均在0.5-0.6PVU之间,柱状的水汽饱和区均延伸至500hPa以上。因此,西南涡一切变线以及低空急流的位置是暴雨落区预报的重点,低层的涡度、水汽通量散度、假相当位温高能舌,以及大气运动的垂直结构对暴雨落区预报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 标签: 梅雨期 暴雨 急流 湿位涡
  • 简介:开展10-30d延伸天气预报对于气象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填补短中期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之间的时间缝隙、构建完备性预报体系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延伸天气预报的预报对象、基本方法和相关原理以及国内外业务实践3方面回顾了延伸预报的科学进展和业务现状,从数值方法、大气低频信号演变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3个角度比较分析了延伸预报的各种主流方法,详细探讨了各种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对目前延伸预报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 标签: 延伸期天气预报 可预报分量 MJO 低频天气图 天气过程
  • 简介:基于各附件I缔约方2011年提交的年度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森林管理活动的温室气体源/汇数据,以及森林管理活动的基准线数据,分析了森林管理活动在第一承诺履约中的贡献,以及按各方提交的基准线,预计森林管理活动在未来承诺履约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的最初两年(2008—2009年),附件I缔约方可从合格的森林管理活动中获得年均2.46亿tCO2当量(CO2-eq)的信用额,相当于相应缔约方基准年(1990年)源排放的2.3%,对减限排目标的贡献率达53%,不合理的规则使一些缔约方在履约中可过度地利用森林管理的汇清除。各附件I缔约方提交的2013—2020年森林管理活动的基准线(约2.52亿tCO2-eq/a的净汇清除)远低于目前和过去的水平,使其可从中获得的用于抵消减排目标的信用额约为第一承诺的4倍,对未来承诺履约的贡献率将更大,一些缔约方提交的减排目标中的大部分可通过森林管理活动的信用额来抵消。因此,本文建议在未来的谈判中,要严格控制可用的森林管理活动的信用额,避免森林管理活动被滥用。

  • 标签: 温室气体源/汇 《京都议定书》 第二承诺期 森林管理
  • 简介:为探究玉米播种水分胁迫及补水对玉米出苗率的影响,利用盆栽方式在玉米播种—出苗期开展水分胁迫及复水控制对比试验,分析播种日土壤相对湿度、播种后补水时间和补水量对辽西地区玉米出苗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出苗率随播种日土壤相对湿度的降低,干旱持续时间的增加和补水量的减少而减小。播种后无补水,当播种日土壤相对湿度w播种为60%—70%时,出苗率达100%;w播种为50%—55%时,出苗率达66.7—77.8%;w播种为30%—45%时,出苗率为0。w播种为35%—45%时,持续5—20d干旱,补水20mm,出苗率为66.7%—100%,较补水10mm的出苗率为0%—77.8%。w播种为35%—45%时,需在10—20d内补水,所需补水量随补水时土壤相对湿度的减小而增加。研究结果可为春旱频发地区确定玉米播种后最迟补水时间和补水量下限提供有效的技术参考。

  • 标签: 春玉米 水分胁迫 土壤相对湿度 出苗率
  • 简介:1引言清流县雨季(5—6月)强降水高峰,暴雨、大暴雨过程常引发山洪暴发,江河水位暴涨,给国民经济、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对强降水高峰特征和成因进行分析,探索其变化规律,寻找预报着眼点,显得十分必要。

  • 标签: 成因分析 高峰期 强降水 清流县 气候特征 雨季
  • 简介:2011-2012年冬季欧洲的严寒再次提醒人们出现寒冷气候的可能性。因此,近年来太阳活动的减弱尤为引人注意。Solanki等指出,从2008年开始的太阳活动11a周期第24周,可能与1913年开始的第15周到23周不同,特别与第20周大为不同。图1给出沃尔夫数(黄色)及群太阳黑子数(蓝色)。

  • 标签: 太阳活动 极小 太阳黑子数 寒冷气候 严寒
  • 简介:根据我县新垦红壤棉地棉花全生育水分供需特征的分析:我地7、8月份降水少,需水量大,供需矛盾突出,多数年份难以充分满足棉花正常生长、发育。经1990~1992年棉花分区灌溉试验,1991年起用DTS-1型土壤湿度仪跟踪了各灌区的土壤水分变化动态,同时观测了棉花产量形成过程。试图分析花铃的临界土壤湿度指标。为新垦红壤棉地节水灌溉提供依据。

  • 标签: 土壤湿度 红壤旱地 棉花花铃期 土壤水分变化 灌溉试验 产量形成过程
  • 简介:正在规划之中的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三工程(2000—2005年)其中尺度天气信息通信网,将在一,二工程建设的基础上。根据三工程综合大气探测系统新增项目通信要求以及一,二工程中尺度天气监测信息收集.传输中存在的问题,对信息网络系统进行必要的扩充和升级,从而形成一个快速,可靠的中尺度天气信息通信网。

  • 标签: 中尺度天气 通信网建设 三期工程 天气信息 信息通信网 天气预警系统
  • 简介:用黄土高原代表站甘肃省庆阳西峰站1971-2005年5、10、15、20cm地温和1981~2005年冬小麦发育资料,分析了地温的时间变化规律及对冬小麦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峰10cm地温除夏季外,其余季节呈持续升高的趋势。地温与冬小麦发育成负相关,与冬季地温相关最显著的是乳熟,相关系数为-0.57~-0.65,与春季地温相关最显著的是返青,相关系数为-0.60~-0.63。冬季典型年份各平均发育差异最显著的是冬小麦的起身提前了15d,春季典型年份最显著的是冬小麦的全生育提前了23d。

  • 标签: 西峰 地温变化特征 冬小麦发育期 影响分析
  • 简介:通过使用低频天气图上大气低频系统(低频气旋和低频反气旋),分析上海地区(长江下游)的暴雨(≥50mm)过程发生时段低频系统的地理位置和相互配置,并根据近年75次暴雨过程中每次暴雨过程的低频系统演变,归纳合成得到低频预测模型:一种是长江下游北—西北方为低频反气旋,南—东南方是低频气旋(A型);另一类与A型相反,北—西北方是低频气旋,南—东南方是低频反气旋(B型)。最后分析了低频预测模型的物理意义,表明暴雨发生有西北向东南同时有东南向西北的低频波列(位势高度和水汽通量)在30°N、120°E附近汇合,引起降水。同时低频系统的维持也与扰动动能有关。

  • 标签: 低频气旋 低频反气旋 暴雨过程 水汽通量
  • 简介:利用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农业气象观测站点春小麦、冬小麦、胡麻、燕麦、马铃薯、扁豆等主要作物农田土壤含水量实测资料,采用EOF、小波等方法分析研究该区域农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期干旱是这一地区土壤水分的基本状态,土壤水分垂直分布以递减为主,深层湿度小于浅层,夏季小于其它季节,秋季得以恢复;土壤水分垂直分布的差异与不同作物关系密切,作物对土壤水分耗费存在明显时空差异。

  • 标签: 黄土高原 农作物 土壤湿度
  • 简介:利用呼和浩特市1962~2007年逐日气温以及采暖供热部门提供的相关参数,运用数理统计等分析方法,参照采暖供热等相关规范,综合分析了呼和浩特市采暖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变暖对采暖能耗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气候变暖,呼和浩特市采暖比实际采暖缩短30d,尤其是在1988年气温发生突变之后,采暖缩短趋势更加明显。采暖能耗的高低与采暖度日和采暖长度关系极为密切。近46年呼和浩特市采暖度日与采暖长度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说明呼和浩特市冬季寒冷程度减弱,寒冷变短,如果采取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采暖能耗。呼和浩特市采暖需求偏多年份88%以上出现在20世纪6070年代,而约有85%的偏少年份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

  • 标签: 气候变暖 采暖期 能源消耗 节能
  • 简介:80年代初,我国南方水稻区对籼型杂交稻秋季低温危害的农业气象指标研究表明,低温指标的区域性很强,即使同一品种,生态条件不一样,低温危害指标亦不一样。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即使同一低温指标,年际间危害程度亦大不相同。本文试图以温黄平原二县一市资料,统计分析历年来秋季低温对产量的影响程度,提出了秋季低温危害的气候指标,为合理安排播提供依据。

  • 标签: 温黄平原 低温危害 气候指标 杂交晚稻 籼型杂交稻 水稻区
  • 简介:利用1981—2015年春季甘肃省77站逐日最低温度资料,分析甘肃省1981—2015年以来春季强冷空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1981—2015年NCEP逐日500hPa高度场资料和准150d韵律方法,对甘肃省春季强冷空气的延伸预报进行探索。结果表明,1981年以来甘肃省春季强冷空气发生频次1980年代最少,21世纪以来明显增多。全省范围和河东区域的强冷空气多出现在3—4月,而河西区域的强冷空气则多在4—5月,且河西区域的强冷空气频次是河东区域的两倍。经相似系数的计算及阈值的确定,制定了评估标准及多层筛选方法,从而选出4个针对甘肃省春季强冷空气活动具有天气学意义的典型预报场,在综合4个典型场的情况下,预报准确率明显提高,空报率降为零,漏报率显著降低,为甘肃省春季强冷空气的延伸预报提供了新的预报途径。

  • 标签: 春季 强冷空气 延伸期预报
  • 简介:利用青海共和地区2003~2013年连续11a的马铃薯生育(4~9月)观测资料和1961~2013年4~9月地面平行观测气象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相关分析、积分回归等方法,对共和地区马铃薯生育主要气候因子的变化规律及其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3a来青海共和地区马铃薯生育平均气温、≥0℃积温呈极显著上升趋势,降水量、日照时数则表现为不显著下降趋势。热量和日照时数是影响该区马铃薯生长发育的主要气象因子。其中温度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是出苗前期为正效应,现蕾至开花期为最大正效应,成熟为最大负效应;降水对其产量的影响是现蕾前期为正效应,现蕾后期至成熟8月中旬为最大负效应,9月为最大正效应;日照时数对产量的影响是播种为负效应,现蕾至开花期为正效应,成熟为最大负效应。

  • 标签: 马铃薯 生育期 气候因子及其影响 高寒半干旱区
  • 简介:根据中国气象局与韩国气象厅签订的中韩沙尘暴联合监测站合作协议,中韩双方联合在我国新建了5个沙尘暴监测站,分别是内蒙古赤峰和二连浩特、辽宁省丹东、山东省青岛和吉林省四平,开展了对能见度、气溶胶颗粒物PM10/PM25/PM1质量浓度的在线监测。该建设任务由气科院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具体承担。经过充分的前期准备,2007年3月10~31日期间开展建站工作,4月1日进入试运行阶段,并顺利通过了现场验收。

  • 标签: 沙尘暴 观测站 中国气象局 合作协议 在线监测 质量浓度
  • 简介:对区域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ZMM4对我省1995-1997年梅雨的降水预报能力进行了检验;结合梅雨的天气形势特点与日本E03的降水预报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ZNH4有较好的预报能力。但与E03一样,雨量容易报得偏小,分析结果有利于数值预报产品的业务使用和模式的改进。

  • 标签: 中尺度 数值预报产品 梅雨期
  • 简介:以1981—2010年中国鲁西南地区的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分析法研究7种木本植物生长季与物候的持续日数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1981—2010年中国鲁西南地区气温呈极显著上升的趋势(P〈0.01),随着气候变暖,木本植物春季物候期间隔缩短,秋季物候期间隔延长,全生长季延长,且全生长季变化趋势比各物候持续期变化趋势明显。展叶持续期主要与上月、当月和持续月平均气温呈负相关,其中梧桐展叶持续期与当月平均气温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旱柳和刺槐开花持续期与持续月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P〈0.05);叶变色持续期和落叶持续期与上月、当月、结束月和持续月平均气温呈正相关,其中旱柳与平均气温达显著正相关(P〈0.05)。木本植物全生长季与气温呈正相关,其中旱柳生长季变化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最敏感,其次为榆树、梧桐和楝树生长季变化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较敏感。随着年平均气温每升高1℃,植物生长季延长3.0—20.0d;年平均最高气温每升高1℃,生长季延长5.0—14.0d;年平均最低气温每升高1℃,生长季延长2.0—18.0d。

  • 标签: 生长季 物候期 气候变暖 木本植物
  • 简介:1农业气象条件概述2006年全省主要农作物生育期内,气温偏高,降水偏少,作物生长发育的需水关键与降水的出现时间匹配不好;春旱发生面积较大,与往年不同的是2006年夏季也出现了面积较大、危害较重的干旱;低温对农作物的高产产生了不利影响;全年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比历年偏轻。总体农业气象条件比2005、2004年差,与正常年份接近。

  • 标签: 农业气象条件 作物生育期 青海省 农作物病虫害 作物生长发育 发生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