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全程护理对高龄脑梗死患者全脑血管造影后并发症及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01月至2021年06月对高龄脑梗死患者全脑血管造影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预见性全程对高龄脑梗死患者全脑血管造影后并发症及舒适护理,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预见性全程护理 高龄脑梗死 脑血管造影 并发症 舒适度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治疗老年急性胆管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接受ERCP治疗的80例患者分为≥70岁的观察组40例和70岁以下的对照组40例,记录2组患者ASA分级、基础疾病、ERCP操作以及并发症情况,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2组患者治疗性ERCP的应用情况。结果:观察组高血压、脑血管病、糖尿病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ASA分级,观察组胆结石、胰腺或胆道疾病发生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观察组ERCP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相当,老年患者使用治疗性ERCP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高龄,急性胆管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经远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将本院于2020年5月至2021年3月间收治的30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50例,实验组采用远桡动脉途径,对照组采用常规桡动脉途径。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肿胀、水疱、压迫部位的皮肤坏死、出血)发生率、临床疗效、血管痉挛、穿刺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33%,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5.3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远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安全性较高,具有可行性,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和施者的舒适度,降低患者心理压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 标签: 冠状动脉造影 远端桡动脉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磁共振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3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1周后接受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检查。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测办法颅内动脉瘤检出率;比较两组对颅内动脉瘤参数检出情况。结果:手术检查发现37例患者共计41处颅内动脉瘤,经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检出率为92.68%,与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97.56%相近(P>0.05)。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中,瘤体最大横径、顶颈距、颈宽水平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相近(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眼底血管造影荧光素静脉注射的最佳剂量。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5月行全麻下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2月龄~9岁儿童68例的临床资料。患儿分为3组:低剂量组,12例检查荧光素钠剂量为0.025 ml/kg、中剂量组35例检查剂量0.05 ml/kg及高剂量组21例检查剂量0.1 ml/kg。观察检查结果照片清晰度、亮度及有无前房及结膜囊荧光素钠渗漏。结果低剂量组中无前房及结膜囊渗漏,中剂量组中前房及结膜囊渗漏者7例,占20.0%,高剂量组中全部出现前房及结膜囊渗漏,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672,P<0.001);同一时间点眼底照片亮度,低剂量组明显偏暗,中剂量组与高剂量组相比无明显差别。结论中剂量组(0.05 mg/kg)为儿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最佳剂量。

  • 标签: 眼底 荧光素钠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儿童 药物剂量,最佳
  • 简介:【摘要】目的:缺血性血管病患者应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神经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58例缺血性血管病患者为研究案例,随机分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是29例,前者实施药物治疗,后者实施的是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神经介入治疗,治疗之后总结效果。结果:分实验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是93.1%,和对照组的75.9%对比,优势突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x2=8.25)。对比和分析两组案例的并发症几率,实验组的并发症几率是6.9%,相对比对照组的17.2%,其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p=0.00,x2=8.36)。结论:针对缺血性血管疾病的案例实施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神经介入治疗,其效果明显,能缓解临床不良反应,值得借鉴和实施。

  • 标签: 缺血性血管病 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神经介入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为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治疗的胰腺炎患者实施预警性护理干预的价值。方法:应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将本研究抽选的71例胰腺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上述患者均为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入院。所有患者均给予ERCP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预警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较,其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结论:预警性护理干预应用于ERCP治疗的胰腺炎患者中效果显著。

  • 标签: 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 胰腺炎 预警性护理干预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体会。方法:以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患者60例为对象,分为参照组30例与研究组30例,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比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P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疼痛针对性护理在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后患者中的实施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20年3月到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术后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疼痛针对性护理。观察并对比两组术后6小时内的疼痛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异;护理2h和6h后,观察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冠脉造影术 疼痛针对性护理 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临床护理措施在脑血管病诊治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措施以及其对全脑血管造影以及介入诊治中所产生的干预效用。方法:本次研究所选择的研究起始时间为2020年3月,所选择的研究结束时间为2021年3月,通过区间法完成在我院接受全脑血管造影以及介入诊治病患样本案例收录工作,共收录病患样本58例,根据其所接受的护理方案对其进行分组,共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传统组和探索组,传统组病患所接受的护理措施为传统护理措施,探索组病患在诊治期间所接受的护理服务为针对性护理服务,完成两组病患临床数据的收录工作,并对其展开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病患诊治结果均为成功,本次研究未见死亡案例,探索组病患术后并发症的出现率显著低于传统组病患,探索组病患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价显著高于传统组病患。结果:在病患脑血管疾病病患接受全脑血管造影以及介入诊治的过程中,根据病患的病情给予其针对性护理措施,脑血管疾病的诊断率以及介入诊治效用得到了有效的提升,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脑血管疾病的治愈率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术后并发症的出现率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建议在全脑血管造影以及介入诊治工作中展开进一步应用。

  • 标签: 脑血管病 全脑血管造影 介入诊治 护理效用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9年1至12月825例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25例ERCP术后胰腺炎(PEP)高危患者留置胰管支架,PEP发生率3.69%(12/325)。PEP发生原因包括:胰管支架24 h内脱落4例,完全性胰腺分裂症3例,生理性胰管狭窄2例,胰管直径<2 mm 2例,主胰管呈环形1例。7例行二次ERCP重新置入胰管支架,1例取出胰管支架,余下4例经药物保守治疗治愈。笔者认为严格掌握胰管支架置入的适应证并选择适宜型号的胰管支架是降低胰管支架置入术后胰腺炎的关键。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以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8月期间接收的疑似脑血管疾病患者70例,先后给予患者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检查,比较分析两组检查方式对脑血管疾病的检出率及准确性。结果:对疑似脑血管疾病的70例,经3D-DSA检测,检出动脉瘤35例,检出脑动脉狭窄或闭塞5例,动静脉畸形10例,烟雾病5例,脑肿瘤5例。结论:以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诊断疑似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价值高,能够弥补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的不足,优势突出,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三维数字 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脑血管疾病 价值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肋外侧动脉(LCA)的血管造影解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03例咯血患者的血管造影血管造影CT资料,分析LCA的发出、行程和LCA参与肺内病变供血情况。结果在303例咯血患者中共检出24例30支LCA,其中左侧12支、右侧18支,单侧18例、双侧6例,均是胸廓内动脉(ITA)第一段的第一个分支。LCA从ITA发出点的水平,位于锁骨上方1支(3.3%)、后方27支(90.0%)、下方2支(6.7%)。LCA在第一前肋的后方进入胸内,沿着胸廓前部的内表面,在肋骨和肋间内肌的内侧与胸膜之间(解剖上的胸内筋膜)从内前上方向外下后方向行走,大多到腋中线平面。可用于行程分析的23例28支LCA大致表现为3种形状:⑴弧曲形,共13支(46.4%),显影的LCA较长,呈或浅或深的弧形弯曲;⑵高平形,共11支(39.3%),显影的LCA相对较短、位置较高且较平缓;⑶直斜形,共4支(14.3%),显影的LCA相对较长,以与ITA较小的夹角呈直线状斜向外下。共有10例11支(36.67%)参与对肺部病变供血,其中是咯血的第一、二、三、四、五咯血责任血管的分别为2、5、1、2、1支。结论LCA比较常见,血管造影血管造影CT能很好显示LCA,认识LCA具有临床意义。

  • 标签: 血管造影术 肋外侧动脉 咯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肋外侧动脉(LCA)的血管造影解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03例咯血患者的血管造影血管造影CT资料,分析LCA的发出、行程和LCA参与肺内病变供血情况。结果在303例咯血患者中共检出24例30支LCA,其中左侧12支、右侧18支,单侧18例、双侧6例,均是胸廓内动脉(ITA)第一段的第一个分支。LCA从ITA发出点的水平,位于锁骨上方1支(3.3%)、后方27支(90.0%)、下方2支(6.7%)。LCA在第一前肋的后方进入胸内,沿着胸廓前部的内表面,在肋骨和肋间内肌的内侧与胸膜之间(解剖上的胸内筋膜)从内前上方向外下后方向行走,大多到腋中线平面。可用于行程分析的23例28支LCA大致表现为3种形状:⑴弧曲形,共13支(46.4%),显影的LCA较长,呈或浅或深的弧形弯曲;⑵高平形,共11支(39.3%),显影的LCA相对较短、位置较高且较平缓;⑶直斜形,共4支(14.3%),显影的LCA相对较长,以与ITA较小的夹角呈直线状斜向外下。共有10例11支(36.67%)参与对肺部病变供血,其中是咯血的第一、二、三、四、五咯血责任血管的分别为2、5、1、2、1支。结论LCA比较常见,血管造影血管造影CT能很好显示LCA,认识LCA具有临床意义。

  • 标签: 血管造影术 肋外侧动脉 咯血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全脑血管造影患者规范护理的临床效果展开对比研究。方法:研究期:2018年1月-2021年1月,纳入60名观察对象:全脑血管造影患者,采用计算机数字随机法,对患者进行分组,并给予不同的护理方案:规范护理(观察组,n=30),常规护理(对照组,n=30),比较不同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差异。结果:全脑血管造影并发症(胃肠道反应、失眠、尿潴留、血肿)发生情况对比,总发生率观察组患者6.67%(2/30)低于对照组患者33.33%(10/30),(p<0.05);护理满意度评分对比,观察组患者(92.88±4.56)分高于对照组患者(83.97±3.58)分,(p<0.05)。结论:针对全脑血管造影患者,规范护理的实施,有助于降低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可行性价值高。

  • 标签: 全脑血管造影 规范护理 临床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经精细化护理,提高全脑血管造影(DSA)成功率以及降低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的25例经股动脉行全脑血管造影患者,经精细化护理,全部成功完成全脑血管造影,手术后无患者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0%。

  • 标签: 全脑血管造影术(DSA)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冠脉造影后穿刺点局部不良反应,并提出防治这些不良反应的方法。方法:利用品管圈[1]手法对2020年12月5日-2021年1月17日期间在我科室进行经桡动脉冠脉造影的70例患者与2021年2月1日-2021年3月20日76例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患者进行品管圈手法调查对比分析。在这146例患者进行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检查后,我们对他们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这两组患者分别有34例和16例出现穿刺点局部不良反应,其中有18例出现穿刺手前臂明显肿胀的不良反应,有13例出现穿刺点中度疼痛的不良反应,有11例出现末梢血液循环不良反应,有5例出现穿刺点皮肤淤血、瘀斑明显的不良反应,有3例出现穿刺手臂肢体僵硬的不良反应。结论:经桡动脉冠脉造影后穿刺点局部的不良反应有手前臂肿胀、发凉、僵硬、中度及以上疼痛、末梢血液循环差、淤血瘀斑及潜在出血。临床医护人员只有对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患者实施有效的措施才能有效的缓解预防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或者减轻局部临床症状。

  • 标签: 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术 品管圈 局部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