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机器人辅助膝关节置换术(TKA)对于严重骨关节炎(OA)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入2020年1月-2022年1月间入院治疗的48例OA严重患者。随机法分组,A组24例实行机器人辅助TKA治疗,B组24例实行传统TKA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以及膝关节关节活动度(ROM)对比无差异(P>0.05)。术后4周,A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B组,膝关节ROM大于B组(P<0.05)。结论:为OA严重患者实行机器人辅助TKA治疗能够改善膝关节功能,恢复膝关节ROM。

  • 标签: 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 严重膝骨关节炎 膝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人工置换术是最有效的缓解疼痛,改善髋关节活动度和恢复正常生活的手术方法。我院于2012年1月-2013年1月共收治82例患者。人工关节有骨水泥型和生物性两种,由于骨水泥毒性及副作用大,我院近年来大多使用生物型固定,效果均满意,现就手术配合的体会报告如下。

  • 标签: 全髋置换 手术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膝关节单髁置换术与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单间室骨关节炎近中期疗效。方法:根据治疗方法将我院70例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35例,其中,前者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者膝关节置换术,两种治疗效果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后ROM评分和HSS评分相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在治疗单间室骨关节炎时膝关节单髁置换术与膝关节置换术均具有显著效果,但是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出血量少、创伤小并且术后恢复时间短等。

  • 标签: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 全膝关节置换术 单间室膝骨关节炎 近中期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髌骨置换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72例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只单纯给予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在关节置换术中行髌骨置换。结果观察组术后3、6、12个月的前疼痛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12个月的H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的Feller髌骨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膝关节置换术采用髌骨置换能有效减少患者的前疼痛,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与髌骨功能。

  • 标签: 全膝关节置换术 髌骨置换 HSS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牛津双柱单髁置换术(UKA)与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内侧骨关节炎的近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6年10月—2019年1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50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牛津双柱UKA治疗的25例(25)为UKA组,男7例、女18例,年龄54~81岁;采用TKA治疗的25例(25)为TKA组,男6例、女19例,年龄47~84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膝关节主动屈曲到90°时所需的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人工关节遗忘指数,以及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6、12个月的膝关节活动度(ROM)、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和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并据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UKA组平均随访时间22.6个月(13~43个月),TKA组平均随访时间22.4个月(12~36个月),两组患者均取得良好的疗效,且无患者出现感染、假体松动及翻修。UK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膝关节主动屈曲到90°所需时间、人工关节遗忘指数上明显优于TK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UKA组术后1、6、12个月HSS评分分别为(77.84±1.07)、(86.20±1.58)、(90.08±1.61)分,WOMAC评分分别为(12.44±2.95)、(11.20±2.33)、(10.44±1.47)分,VAS评分分别为(2.80±0.71)、(2.20±0.41)、(1.48±0.59)分,ROM分别为109.56°±8.38°、115.12°±11.72°、116.60°±9.14°;TKA组1、6、12个月HSS评分分别为(72.56±1.16)、(81.80±2.12)、(85.64±2.38)分,WOMAC评分分别为(16.72±3.47)、(13.32±1.44)、(12.44±2.31)分,VAS评分分别为(3.32±0.80)、(2.80±0.65)、(2.48±0.51)分,ROM分别为102.80°±12.42°、108.40°±10.72°、110.20°±10.89°,两组术后HSS、WOMAC、VSA评分及RO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UKA组患者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6%(24/25),TKA组优良率为88%(22/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2, P>0.05)。结论与TKA相比,采用牛津双柱UKA治疗膝关节内侧骨性关节炎,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本体感觉和满意的膝关节功能。

  • 标签: 骨关节炎,膝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单髁置换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骨关节炎患者术前广泛疼痛与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慢性疼痛(CPSP)的关系。方法择期首次全麻下行TKA的单侧原发性骨关节炎患者200例,ASA分级Ⅰ~Ⅲ级,年龄40~70岁,术前1 d记录广泛疼痛指数(WPI)评分、VAS评分、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评分和中枢敏化问卷(CSI)评分。根据术后6个月VAS评分,分为CPSP阳性组和CPSP阴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PSP的危险因素。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WPI评分、CSI评分和HAD评分升高、女性患者为TKA后发生CPSP的危险因素(P<0.1)。结论骨关节炎患者术前广泛疼痛是TKA后发生CPSP的危险因素。

  • 标签: 慢性疼痛 疼痛,手术后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骨关节炎,膝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骨性关节炎(KOA)患者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肿胀与疼痛程度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6~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108例KOA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横断面研究调查与疼痛阶段问卷、西雅图心绞痛量表对患者人口学及临床学资料进行收集,并采取Pearson分析患者疼痛水平、疼痛自我管理阶段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结果围术期血红蛋白变化以51(47.22%)的概率为引发肿胀原因之首,患者肿胀72 h后,伴有64(59.26%)的患者评估为中度肿胀,其中临床针对该现象,大多以盐水冰袋联合弹力绷带42(38.89%)对其进行护理;患者与术后第2天的静态、动态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与术后1 w至1年后的静态、动态评分之间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第2天的HSS评分与术后1 w至1年后的院膝关节评分(HS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OA患者TKA后肿胀与疼痛程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KOA患者TKA后因围术期血红蛋白变化、假体类型、体重指数等肿胀原因、盐水冰袋联合弹力绷带、川黄乙加减定向透药等不同肿胀护理及肿胀严重程度的差异,致使其在术后1 w、15 d、1个月等时间段内的疼痛程度均有多不同,同时随着患者肿胀严重程度的降低,其疼痛程度也将随之下降,并对患者生存质量及预后伴有重要作用。临床需采取规范、科学化的评估量表,尽早发现患者肿胀相关表现,以前瞻性、预防性与针对性的护理尽早改善其肿胀现象,避免因长期且逐渐严重的疼痛状态,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与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膝骨性关节炎 全膝关节置换术 肿胀 疼痛程度
  • 简介:目的探讨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功能康复干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组建康复护理管理小组,前意向阶段实施行为信念干预,意向阶段实施行为计划干预,行动阶段实施自我行为干预。结果干预后患者的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模型中危险感知、积极结果预期、行为意愿、自我效能、行为计划评分及患膝关节活动度均提高(P〈0.01或P〈0.05)。结论基于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的康复干预措施能更有效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训练效果,促进患功能早日康复。

  • 标签: 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 全膝关节置换 膝功能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腓总神经"预松解"在预防重度外翻畸形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后神经麻痹的应用。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福建省立医院骨科重度外翻畸形的患者20例(22)。采用内侧髌旁入路、股骨远端外翻3°~5°截骨、腓总神经预松解、常规置换髌骨。检查和评估术后不同时间点腓总神经支配区感觉(LSUHSC评分)及相关肌肉的肌力情况,统计和测量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胫股角(FTA)、髋--踝角度(HKA)、髁-髋角(CHA)、平台-踝角(PAA)。手术前后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本组患者获得18~55个月的随访,平均(38±8)个月。Krackow分型均为Ⅱ型。所有患者术后1 d、3 d、7 d、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小腿外侧、足背、第1趾蹼区感觉无减退或缺失,LSUHSC评分均为5分;胫前肌、踇长伸肌、趾长伸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等肌力无减退,均为5级。末次随访VAS评分、KSS评分、HSS评分、ROM、HKA、CHA、PAA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602、-70.238、-82.455、-20.560、16.058、9.682、3.439,均P<0.05)。下肢力线基本矫正,FTA值由术前31.7°±8.0°降低至末次随访的5.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725,P<0.05)。随访期间假体位置良好,无翻修病例,无迟发性腓总神经麻痹者。结论腓总神经"预松解"对预防重度外翻畸形TKA术后神经麻痹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膝外翻畸形 全膝关节置换术 腓总神经 松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在双骨性关节炎老年患者中分期、同期膝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方法此次抽取2013年6月—2018年8月在我院做膝关节置换术的双骨性关节炎老年患者(105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乙组、甲组,甲组53例,乙组52例。本次甲组是同期手术,乙组是分期手术,总结治疗指标、疗效指标、并发症。结果甲组的手术耗时、住院天数、VAS评分、HSS评分、并发症的总发生率都优于乙组,差异显著,P<0.05。甲组的术中出血量、膝关节活动度都低于乙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双骨性关节炎老年患者中,同期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短,有效改善疼痛和膝关节功能,并发症的风险低。

  • 标签: 双膝骨性关节炎 老年患者 全膝关节置换术 分期 同期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对初次膝关节置换术(TKR)治疗骨关节炎患者使用滑膜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1.6-2022.6收诊的骨关节炎患者82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随机分组,治疗组(41例,TKR+滑膜切除治疗)和对照组(41例,TKR+保留滑膜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失血量、手术时间和出院时间,以及术后第1、2、4周患者的VAS疼痛评分和治疗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治疗组患者术后的失血量大于对照组,且手术时间和出院时间比对照组长(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第1、2、4周的VA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术后膝关节的负荷程度、活动度、旋转度功能评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滑膜切除术在初次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会增加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可改善患者的膝关节的功能,但对远期疗效无明显价值。

  • 标签: TKR 滑膜切除术 膝骨关节炎 膝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研究在骨关节炎合并固定性髌骨脱位患者治疗中采用膝关节置换术的价值作用。方法:将2020年11月到2021年11月期间院内的68例骨关节炎合并固定性髌骨脱位患者纳入研究范围,利用随机分配法划分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接受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水平。结果:观察组整体治疗效果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全膝关节置换术 膝骨关节炎 固定性髌骨脱位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单髁置换术与膝关节置换术两种术式治疗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2015年7月~2016年7月间收治的136例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膝关节置换术,观察组行单髁置换术治疗,评估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术前两组患者膝关节HSS评分与屈曲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膝关节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膝关节屈曲角度改善更优,术后疼痛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结论单髁置换术治疗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创伤小,更有助于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建议临床加以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膝单间室骨性关节炎 单髁置换 全膝关节置换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在进行围手术时期,采取干预护理的临床效果及患者髋关节的恢复情况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所治疗的86名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个小组。每分别是43例患者,在护理时,对照组采取的护理方法为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的护理方法为临床护理干预。结果实验组获得的优良率为97.7%,对照组为93.0%,同时患者髋关节活动能力实验组也高于对照组。结论临床护理干预能够做到提升手术治疗效果,提升患者髋关节活动能力,从而使患者早日康复,应在临床护理时加以推广。

  • 标签: 髋关节 全髋置换术 围手术期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随着骨外科技术的不断提高,髋关节置换术已经成为治疗中老年人重症膝关节疾病的最成功、最有效的手术之一。人工置换术是治疗髋部疾病,重建髋关节功能最常见的手段之一,它能够有效地缓解疼痛,提高肢体的功能状态,改善患者总体生存质量。髋关节置换术是用模拟人体关节结构的生物材料置换病损的关节,以达到消除关节病痛,恢复关节功能的目的。功。

  • 标签: 关节置换 手术配合 体会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6-0181-01
  • 简介:摘要为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的护理方法,对45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术后护理进行总结分析,本组无一例发生术后并发症,除3例双侧同期置换患者及3例80岁高龄患者在术后3周后出院外,其余患者均于术后2周左右出院,出院后4~6周门诊复查屈膝、屈髋均大于90度,能完成日常生活,认为做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术后的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45例,并给予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标签: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前路微创与常规髋关节置换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72例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髋关节置换术,实验组采用前路微创髋关节置换术。结果实验组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切口大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手术时间为(80.0±11.5),低于对照组的(130.4±19.4),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总疗效为94.44%,优于对照组的77.78%,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微创髋关节置换,不仅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且毫不影响假肢体位与置换后早期功能活动的锻炼,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前路微创 全髋关节 置换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背景:低接触应力旋转平台(活动衬垫式)和InsallBurstein-Ⅱ型(固定衬垫式)人工关节假体各自独立的长期稳定性已有报道,但我们尚未见有关这两种假体的中长期随访及对比性研究。方法:对32例双侧膝关节畸形和术前活动范围均相似的膝关节炎患者进行了前瞻性评估,患者同意一侧膝关节行活动衬垫膝关节置换,另一侧膝关节行固定衬垫膝关节置换。术后平均随访6年,使患者、医生和观测者的相关干扰降至最小,对两种假体进行对比分析,项目包括临床和X线片结果、生存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骨关节炎患者的功能评分和活动范围好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然而,对患者在膝关节协会评分、屈曲范围、主观表现或髌股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进行评估,没有发现活动衬垫式假体比固定衬垫式假体更好。X线片显示两者在假体排列上没有差异。两例使用活动衬垫式假体的膝关节需要再次手术,其中1例因衬垫脱位而需要早期翻修,另1例因深部感染而进行关节融合。结论:我们发现中期随访患者的临床表现显示,活动衬垫式膝关节置换术并不比固定衬垫式人工关节置换术具有更多的优点。活动衬垫式假体发生假体脱位和半脱位的危险性应给予重视,在发生脱位后要早期进行翻修。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Ⅱ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 标签: 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 对比性研究 术后随访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 垫式 人工关节假体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