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对“学习适应性测验”(AAT)的维度结构进行了比较验证研究,调查上海市两所中学184名被试,结果表明:(1)运用探索性二阶因素分析抽取出三个因素,即习策略,学习氛围和学习意动、情绪三因素。(2)运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将本文的三因素结构与已有研究所提出的四因素结构进行了模型拟合的对比研究,结果支持了三因素的测验维度构成,且维度间均存在相关。本文旨在为该测验的使用者提供理论指导,为测验的修订提供参考。

  • 标签: 学习适应性测验 AAT 维度结构 学习策略 学习氛围 学习意动
  • 简介:<正>目前已比较清楚的知道,高血压、心脏病、感冒、胃十二指肠溃疡、肺结核、支气管哮喘、月经失调、某些皮肤病、精神病等的发病,确与精神因素有一定关系。但是不良情绪怎样致病,良好的情绪又怎样有利于疾病,其内在病理变化如何?虽经生物学、心理学等大量的研究,仍知道得不很清楚。现综合一些国外的实验资料,可能对我们正确认识疾病,对待疾病会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 标签: 高血压 疾病 心脏病 胃十二指肠溃疡 支气管哮喘 精神病
  • 简介:再评传统的奈式的智商测验金瑜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作者数年前曾在本刊1989年第2期发表“对传统智力测验的反思和评价”一文。本文想就作者在美国多年进修过程中所了解到的情况,尤其是通过介绍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第三版(WISC-Ⅱ)的内容,再次对传统的...

  • 标签: 传统智力测验 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 智商测验 比奈 智力测量 斯腾伯格
  • 简介:<正>应激(stress)的概念是由塞里(H.Sely1907—7982)在1936年提出的,这对当时自然科学界崇尚分析万能,而肾上腺皮质激素机理又尚未阐明,无疑是一大震动。以后他发现软组织钙化沉着病的机理,提出钙预防(caiciphylaxis)的观点,对大动脉钙化到一切因炎症引起内脏组织的钙化病变采取以激素和钙代谢为主的综合治疗,并且开展对肥大细胞的研究并发现许多聚合肥大细胞。

  • 标签: 适应性疾病 情绪性应激 肾上腺皮质激素 肥大细胞 去甲肾上腺素 激素分泌
  • 简介:<正>青春期是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的心理和身体相应地出现显著的变化。心理方面,有人称青春期为心理上的"第二反抗期"或"精神断乳期"。一方面由于自我意识的加强,欲脱离父母而独立自主生活,另一方面对父母尚有所依恋。这种"独立

  • 标签: 青春期 心身疾病 综合症 主要表现 神经性厌食 自我意识
  • 简介: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对心理疾病污名社会表征的公众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在全国12个省市对1028名普通公众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心理疾病污名社会表征的不同维度分别对公众接近、帮助心理疾病患者的意愿和专业心理求助意愿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公众污名感知在社会表征影响行为意愿过程中起中介作用。

  • 标签: 心理疾病污名 社会表征 中介检验
  • 简介:随着人们工作和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也急剧上升。那么,导致现代人心理疾病的诱因有哪些呢?一、超负荷的工作压力都市白领群体在社会整体节奏迅速加快的同时,更容易被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所困。许多人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且常常得不到及时的放松调适,久而久之便会产生焦虑不安、精神抑郁等症状,重则诱发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从生理学的角度看,个体的精神状态如果总是高度紧张的话,会造成内分泌功能失调及免疫力下降,会产生各种身心疾病,甚至会导致“过劳死”。二、感情与家庭的变故

  • 标签: 心理疾病 原因 十大 生活节奏 工作压力 精神抑郁
  • 简介:学校群体构成是影响儿童学业成就的重要环境变量,并对流动儿童具有不同于本地儿童的特殊效应。本研究数据来自"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项目建立的数据库,被试是我国发达地区32个区县141所学校的4960名2-6年级儿童,流动儿童所占比例为14.5%。结果发现:(1)无论流动儿童还是本地儿童,学校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儿童的数学学业成就越好;学校流动儿童比例对儿童的数学学业成就没有影响;(2)学校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短期流动儿童相对于本地儿童的数学学业劣势越大;(3)学校流动儿童比例越高,长期流动儿童相对于本地儿童的数学学业劣势越小。

  • 标签: 学校群体构成 流动儿童 学校社会经济地位 学校流动儿童比例 数学学业成就
  • 简介:消费过程中,决策者往往不能正确理解以百分形式呈现的价格信息,出现“百分差异混淆”这一非理性现象.本研究对186名大学生被试开展实验,探讨了我国消费者的百分差异混淆现象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消费者存在百分差异混淆现象,但是这一现象受时间压力和产品价格影响,它主要发生在决策面临时间压力或价格利害不高的情况下,反之则有助于消除百分差异混淆.

  • 标签: 消费决策 百分比差异混淆 产品价格 时间压力
  • 简介:宗教应对是近20年来西方宗教心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当人们遭遇疾病、丧失、战争等严重威胁个体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压力事件时,往往转向更高的力量以帮助自己应对,宗教也常常成为他们的应对资源。在中国,关于宗教应对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国内宗教信众逐年增多、癌症等重大疾病威胁越来越多民众的时代背景下,探索宗教如何影响个体应对疾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基督徒为例,探索重大疾病患者的宗教应对过程,揭示个案可能采用的宗教应对策略和持有的宗教应对资源,及应对过程中宗教应对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变化。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原因在于: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宗教应对领域目前仍缺乏坚实的理论,质性研究可以深入研究对象的经验世界,进行细致、动态的描述和分析,寻求解释和理解。本质性研究主要采用半结构式访谈,与10名身患癌症等重病的基督徒共同建构他们的宗教应对过程。数据分析和理论建构以扎根理论为指导,对10名研究对象产生的数据进行三级登录,产生一级编码53个,二级编码16个,其中主要类属为:宗教应对过程中的情绪/心境和态度,宗教认知应对,宗教应对行为,宗教应对资源,宗教应对结果;三级编码得出具有统领作用的核心类属“重大疾病患者宗教应对的动态过程”。效度检验采用研究者检核、研究对象检核、资料之间的相互验证、共同编码、反馈法等。成文采用类属作为基本结构,在部分类属下穿插一些小型个案及情境分析。从应对结果来看,本研究对象普遍在应对过程中取得了生理、心理、灵性上正向的变化。从总体应对方式看,他们基本采用积极宗教应对的方式,他们并非没有经历灵性挣扎,但在这个过程中依然�

  • 标签: 宗教应对 中国基督徒 重大疾病 扎根理论 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