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采用球状星团M3的两组不同的绝对自行值,其中有一组为基于Hpaarcos星表参考是生的新绝对自行值,推导出M3于银心坐标系的空间位置和速度,并利用Dauphole和Colin的银河系质量分布模型,计算了M3的轨道,考察了绝对自行的取值不同对其轨道计算结果的影响。

  • 标签: 银河系 球状星团 绝对自行 轨道 银心坐标系 空间位置
  • 简介:本文运用自洽的三流体方程组,考虑了尘埃的充电过程,得到均匀磁化尘埃等离子体中垂直于磁场传播的尘埃磁声波的色散关系,结合空间环境讨论了尘埃电荷的相关涨落尘埃磁声波的影响。

  • 标签: 尘埃等离子体 电荷涨落 尘埃磁声波 彗星 行星环
  • 简介:CliffordM.Will提出,通过观测以很短周期(O(0.1)年)围绕银河系中央超大质量黑洞旋转的一组恒星的轨道进动,在未来的10μas甚至1μas微角秒的观测精度下(从地球),能够测量中央黑洞的自旋和质量四极矩,从而能够检验广义相对论中的黑洞无毛定理。但是,许多研究表明,在星系中央存在一个围绕中央超大质量黑洞的恒星密度极高区域。这导致观测目标星的轨道运动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他星体的引力摄动影响。为了调查这些摄动的影响,本文数值计算了一个非常靠近观测目标的星体目标星体的引力摄动产生的近心点和轨道平面进动,并把这些进动的大小和相对论进动中的施瓦西部分(质量引起)、参考架拖曳效应(黑洞自旋引起)以及四极矩部分分别作了比较。结果发现,摄动效应对施瓦西进动几乎不会产业影响,但是可能会影响参考架拖曳效应和黑洞四极矩(特别是后者)的观测。

  • 标签: 黑洞物理 星系中心 相对论
  • 简介:介绍了在广义相对论框架下建立的微米级卫星激光测距时延模型。为考察新模型对于参数化后牛顿系数β和γ解算精度的影响,将该模型用于定轨软件UtopiaAjisai,Lageos1,Lageos2,Etalon1四颗卫星的模拟观测资料进行批处理,并假设大气、固体潮等观测模型的效应以及动力学模型的误差已精确扣除。结果表明,在当前的仿真条件下采用微米级时延模型解算的参数化后牛顿系数解算精度比采用现有的标准时延模型的解算精度高2个量级。

  • 标签: 卫星激光测距 引力时延 参数化后牛顿系数 精密定轨
  • 简介:本文内容是前一文提出正确的变质量体的运动方程及修正谬误的运动方程的一个严格证明。其证明过程中,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形式和方法。这样,就可使前文更具有完整性。

  • 标签: 天体力学 三体问题 变质量体 运动方程
  • 简介:依巴谷星表在建立时已做到与以河外射电源定义的国际天球参考系(ICRS)相符合,而ICRS系统与由FK5星表实现的由J2000.0平赤道和平春分点定义的赤道坐标系统相一致。估计依巴谷星表的系统误差小于0.1mas,因此,依巴谷星表成为描述光学观测确定的地球定向参数(EOP)的一个更为均匀的参考系。本文主要讨论了FK5和依巴谷星表之间的星表系统差(FK5-Hip),并用中国光电等高星表来检验(FK5-Hip)星表系统差的结果,并估算了星表系统差(FK5-Hip)EOP的影响。

  • 标签: 天球坐标系 地球定向参数 地球自转参数 FK5星表 依巴谷星表 系统误差
  • 简介:太阳引力场效应对高精度VLBI时延测量有较大影响。本文比较了两种改正太阳引力场效应的计算方法--基于太阳引力偏折的方法和较差光行时方法,并由此得到结论:引力偏折与较差光行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两者VLBI时延测量的影响的量级相同,但相差一个主项,即引力场中电磁波速度大小的变化引起的附中时延;另外二者还相差一些小项。

  • 标签: 太阳引力场 甚长基线干涉测量 电磁波 时延
  • 简介:DE200/LE200和DE245/LE245都是行星和月球的精密历表。DE200/LE200已在很多领域(例如SLR和GPS)中得到了广泛应用,DE245/LE245却是刚发表不久的新历表。DE245/LE245中增加了DE200/LE200中没有同时提供的月亮天平动。本文主要比较DE245/LE245和DE200/LE200的差别对月球探测器着月点位置的影响,得到的结论是如果要使着月点位置满足一定的精度要求,采用DE245/LE245历表比DE200/LE200历表更好。

  • 标签: 行星星历表 月球运动 月球探测器 登月轨道 飞行轨道
  • 简介:由理论计算和统计分析估计了佘山40厘米天体测量照相望远镜不同天顶距带内的光谱型差。研究了星等差与观测残差的关系。发现光谱型差和星等差射电星的光学定位的影响不明显,在归算处理时可以忽略。

  • 标签: 天文望远镜 光谱型差 星等差 射电星 光学定位 射电望远镜
  • 简介:基于作者此前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安达曼岛地震测地学机制的讨论,进一步根据McCloskey等人应用的INDI板块与AUST板块之间大致呈SW(≈S5)-NE(≈N2)走向的板块边界划分模型,利用GPS站速度资料,估计了沿整个苏门答腊-尼科巴岛地壳破裂带INDI板块与Burma/SEEURA板块之间的板块聚敛率,并与基于NUVEL-1A模型的INDI、AUST板块边界的分布所估计的AUST板块与Burma/SEEURA板块问聚敛率结果作了比较;根据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安达曼岛地壳破裂特征,该地壳破裂的测地学机制作了进一步讨论,认为基于NUVEL-1A模型的INDI、AUST板块边界分布条件下地壳破裂的测地学机制讨论和2004年主震由AUST板块运动触发的结论可能更符合2004年地壳破裂事件的观测结论。目前的Burma微板块的欧拉旋转参数可能不适合用于该次地壳破裂事件的测地学估计和机制的讨论;INDI、AUST板块间的相对运动是这两者板块间造山带的主要动力源。

  • 标签: GPS 地壳破裂 板块边界分布 板块间聚敛率 缅甸微板块 地壳破裂的测地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