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联合机械振动排痰在ICU呼吸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ICU收治的67例患者随机分2组,对照组采用人工排痰及密闭式吸痰,观察组给予振动排痰及密闭式吸痰,比较2组的气道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排痰量多于对照组,吸痰次数均少于对照组,痰痂形成、痰液喷出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振动排痰联合密闭式吸痰能够提高ICU患者呼吸道护理效果,减少VAP的发生,提高护理效果。

  • 标签: 密闭式吸痰法 振动排痰法 呼吸道护理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在西药房管理工作中强调药品合理分类、落实药品监督制度并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着眼西药房管理工作,2020.04-2021.04期间提供基础药学服务,共134例患者,为对照组,于2021.05-2022.05强调药品合理分类与药品监管制度,样本量同对照组一致,为观察组,统计药房差错事件并分析患者满意情况。结果:相较对照组,观察组的差错事件报告率更低、满意度更高、医患纠纷率更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优化药品合理分类、落实药品监管制度可提高西药房管理工作的质量,对提高患者满意度亦有效。

  • 标签: 药品合理分类 药品监管制度 西药房管理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品合理分类及药品监管制度在医院西药房管理中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8月至9月和2020年10月至11月于我院住院西药房直接服务的1325例患者和1425例患者,分别调查药品合理分类及药品监管制度实施前后,我院住院西药房的出错率、药学服务质量评分以及患者满意度评价情况。结果:经药品合理分类及药品监管制度实施后,住院西药房的出错率明显减少,较实施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药品合理分类 药品监管制度 西药房管理 药学服务质量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予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护理措施分类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21.1.1-2022.6.30期间我院血液科收治的70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在随机数字表下1/1纳入2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护理措施分类干预;对比两组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生活质量(QLSCA评分)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护理措施分类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生活质量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医院病区药房管理中实施药品合理分类及药品监管制度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病区药房取药患者共计70例,纳入对比组,实施常规管理,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病区药房取药患者共计70例纳入药品分类和药品管理制度组,按照药品作用机制、品种药品作用部位的药剂量、给药途径等进行分类,建立药品管理制度,加强管理人员的培养,加强对于药品的储存、购买、管理及药品发放管理,合理利用信息管理。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满意度、过期药物、用法错误、剂量错误出错率。结果:分析组临床满意度比较对比组,分析组临床满意度较高(P<0.05),分析组过期药物、用法错误、剂量错误出错率相比对比组过期药物、用法错误、剂量错误出错率更低,指标差异性较大(P<0.05)。结论:在医院病区药房管理中实施药品监管制度和药品的合理分类管理可以提高临床满意度,可降低药房出错率。

  • 标签: 药品分类 医院病区 药品监管 药房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药品合理分类以及药品监管制度在西药房管理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在2021年1月~12月未展开药品合理分类及药品监管制度,而在2022年1月~12月间则展开药品合理分类及药品监管制度。将前者视为对照组,后者视为观察组。分别从中各抽选出1000份处方,对比出错率、患者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期间患者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样观察组处方出错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西药房管理当中,应用药品合理分类及药品监管制度,有利于降低给药出错率,提高患者对取药过程的满意度,改善西药房管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对西药房后续管理产生积极影响。

  • 标签: 药品合理分类 药品监管制度 西药房管理
  • 简介:林是一种香豆素类口服抗凝药,也称为维生素K拮抗剂(VKA),可自由通过胎盘并且具有致畸性,致畸作用主要和剂量相关而非与母体的INR(国际标准化比,internationalnormalizedratio)相关,研究资料显示每天低于5mg的剂量为最高的安全边缘。致畸风险最高的阶段是在妊娠6—12周之间时服用华林。怀孕前使用华林的女性在试图怀孕或已经妊娠期间,应接受合适的抗凝治疗,以避免华林的潜在致畸作用。

  • 标签: 妊娠期间 华法林 风险 维生素K拮抗剂 致畸作用 口服抗凝药
  • 简介:摘要:头孢氨苄作为第一代口服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多种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有很强的抗菌活性。目前我国制药工业中生产头孢氨苄主要是化学合成法,合成过程步骤繁琐,对环境污染严重。与传统化学合成法相比,生物酶合成头孢氨苄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工艺简便、绿色环保、洁净安全等优点。对酶合成头孢羟氨苄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以 7-氨基 -3-脱乙酰氧基头孢烷酸 7-ADCA为母核,对羟基苯甘氨酸甲酯 D-HPGM为酰基供体,利用青霉素 G酰化酶 (PGA)在水相体系中酶促合成头孢羟氨苄。该实验以温度、 pH值、侧链与母核的摩尔比、投酶量因素对头孢羟氨苄合成工艺条件进行优化,转化反应过程中按时取样,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母核进行定量分析,追踪母核 7-ADCA转化率,直至终止反应。实验结果表明,在温度为 20℃、 pH6.5、摩尔比 1.2:1、投酶量 20g、母核浓度 13%、采用新 A4酶的工艺条件下,母核的转化率可达到 99.47%。

  • 标签: 青霉素 G酰化酶 头孢氨苄 7-ADCA
  • 简介:摘要:房颤的最大危害是缺血性卒中。一旦发生脑卒中,轻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重者危及生命。因此,预防房颤相关的脑卒中已成为房颤患者综合管理策略中的主要内容,抗凝是有效的预防手段。临床研究发现,华林能够非常有效地降低卒中事件的发生率,并且能够有效降低房颤患者的死亡率。故而,如何安全应用华林抗凝药物已成为当前亟需探讨的重要话题,这样才能确保华林抗凝药物作用的安全发挥。

  • 标签: 华法林 抗凝药物 安全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探究中药水试在黄芪、茯苓、天麻、红花、苏木、车前子、没药、柴胡、金银花、乳香等中药鉴别中的应用。以深入了解该传统鉴别方法的原理、特点,以及其在中药质量评估中的局限性和潜在优势。

  • 标签: 中药鉴定 水试法 高效液相
  • 简介:【 摘要 】 目的: 对比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采用化学发光与酶联免疫的 检验 效果 。 方法: 选取我院于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1 月收治的患有乙肝患者 16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80 例。 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对乙肝病毒检验。观察组采用化学发光对乙肝病毒检验。对比两种方法乙肝病毒的检测结果。对比两种方法在不同浓度中的灵敏度。 结果: 通过对比,可知观察组检测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P < 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可知观察组在不同浓度中的灵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 < 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化学发光与酶联免疫对比,它的检验效果更佳,准确度更好,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乙肝病毒 血清学检验 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法 效果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采用化学发光与酶联免疫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4月到我院就诊的乙肝疑似患者100例。全部患者血清分别接受酶联免疫和化学发光检验。对比两种方法的乙肝病毒各标志物(HBsAb、HBsAg、HBeAb、HBeAg、HBcAb)的检出率及对不同浓度血清表面抗原检测的灵敏度。结果化学发光对HBeAg、HBsAb、HBeAb的检出率与酶联免疫对三项的检出率对比无差异(均P>0.05),而化学发光对HBsAg和HBcAb两项的检出率(16.0%)、(45.0%)明显高于酶联免疫对这两项的检出率(5.0%)、(20.0%)(均P<0.05)。化学发光对不同浓度血清检测灵敏度要高于酶联免疫,但两者对比无差异(均P>0.05)。讨论与酶联免疫法相比较,化学发光对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检出率更高,同时化学发光对血清表面抗原的灵敏度要略高于酶联免疫,但在实际检验时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 标签: 乙肝病毒 血清学检验 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法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胶体金和酶联免疫应用于艾滋病抗体检测的结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3月-11月期间收治的180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研究,所有体检者使用胶体金(对照组)和酶联免疫(观察组)进行艾滋病抗体检测。并对两组的阳性检出率和准确率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阳性检出率和准确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检测艾滋病抗体过程中不管是使用胶体金还是使用酶联免疫,都具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诊断价值极高。

  • 标签: 胶体金法 酶联免疫法 艾滋病抗体检测 阳性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早产儿出院后应用分级分类管理和直接管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选择100例早产儿进行研究,未开展分级分类管理(2017年2月-12月)的50例早产儿为对照组,开展分级分类管理(2018年2月-12月)的50例早产儿为研究组。全部早产儿随访持续2年。对两组早产儿出院后发育商(DQ)评分变化情况进行对比,记录患儿并发症情况,总结并发症和DQ数值的关系。结果两组早产儿出院6、12、24个月的DQ数值比较,研究组均明显比对照组高,具有显著差异(均P<0.05)。两组早产儿出院后2年内,研究组并发症出现率明显比对照组低,具有显著差异(P<0.05)。早产儿适应性、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及个人社交同感染疾病和贫血为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早产儿出院后,并发症情况和神经系统预后有相关性,采取分级分类管理模式,可以使早产儿出院后并发症出现率明显降低,能够提高患儿预后。

  • 标签: 早产儿 分级分类管理 并发症出现率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早产儿出院后应用分级分类管理和直接管理模式的效果。方法 选择100例早产儿进行研究,未开展分级分类管理(2017年2月-12月)的50例早产儿为对照组,开展分级分类管理(2018年2月-12月)的50例早产儿为研究组。全部早产儿随访持续2年。对两组早产儿出院后发育商(DQ)评分变化情况进行对比,记录患儿并发症情况,总结并发症和DQ数值的关系。结果 两组早产儿出院6、12、24个月的DQ数值比较,研究组均明显比对照组高,具有显著差异(均P

  • 标签: 早产儿 分级分类管理 并发症出现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