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1.文章标题:要求简明、具体、确切,字号为四号黑体,居中,字数应以不超过20字为宜,必要时可加副标题。2.作者:作者姓名置于篇名之下空一行,文章应标明作者的工作单位,包括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名及邮政编码,整个数据用圆括号括起,置于作者名下;多位作者署名之间用逗号隔开,姓名右上角加注阿拉伯数字序号,并与其工作单位前的序号一致。文章应附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性别、籍贯、工作单位、职务、职称、学位;作者简介是在文章标题的右面上标星号,然后以脚下注的形式作出。3.基金项目:文章如属基金项目,请于作者简介下方标明项目名称和编号。4.正文:正文应先空两格,字号为五号宋体,行间距为单倍行距;文中小标题前后要空一格,字号为小四黑体。5.中英文摘要:中文直接摘录文章中核心语句写成,具有独立性和自含

  • 标签: 投稿格式 作者简介 工作单位 数字序号 单倍行距 英文摘要
  • 简介:<正>自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人与自然关系逐渐成为全人类普遍面对和关心的现实问题。由于环境和生态的具体现实问题,西方的马克主义研究者对马克和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或社会和自然关系思想的研究要比我们国内在这些方面的研究要早得多,深刻得多,而且各种观点、理论纷呈。下面分别述评以加拿大学者威廉·莱易斯(WilliamLeiss)和本·阿格尔(BenAgger)为代表的生态学马克主义,以美国学者霍华德·帕森斯(HowardParsons),德国学者瑞尼尔·格伦德曼

  • 标签: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 资本主义制度 人与自然关系 马克思主义研究 福斯特
  • 简介:'人是感性活动的对象性存在物'是马克自然科学观的哲学本体论基础.在马克的视野中,自然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把握,科学和技术具有内在关联性,它们是展现人的本质力量的重要手段,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解放的重要力量.马克强调,如果错置了自然科学观的哲学本体论基础,自然科学和自然科学唯物主义都必然会走向唯心主义.

  • 标签: 马克思 自然科学 人的对象性活动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 简介:<正>为了进一步促进学术交流,便于和国际出版物接轨,积极推进本社期刊编辑工作的规范化,本刊决定从2011年第14卷第2期开始采用新的投稿格式。在采用通用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注释规则的基础上,本刊特制定如下规定。一、注释体例及标注位置文献引证方式采用注释体例。注释放置于当页下(脚注)。注释序号用①,②,③……标识,每页单独排序。正文中的注释序号统一置于包含引文的句子(有时候也可能是词或词组)

  • 标签: 投稿格式 注释体例 文献标注 文献引证 学术交流 卷第
  • 简介:生态文明不仅是一个关乎政治决策和社会政策的现实问题,在其深层概念结构上,它还是一个关于生态正义如何建构的政治哲学问题。从现实历史反思的角度看,所谓生态危机的发生本质上是数百年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与地球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一个必然结果;从意识形态批判的角度看,全部生态问题的起源都应该追溯到“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一现代规划。因此,对生态文明的政治哲学基础进行反思,需要将整个生态问题的根源和本质追溯到马克对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体制的政治批判,并对“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来满足自己需要”这一现代规划进行批判性的历史考察,具体涉及三个方面:一种合乎正义原则的自然概念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可能?科学技术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方式及其限度何在?

  • 标签: 政治决策 生态文明 哲学基础 马克思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人与自然的关系
  • 简介:本文对西方马克主义关于国家的理论进行了初步梳理,总结了其基本特征和讨论的主要问题。绝大多数西方马克主义者都来自学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带有明显的学术色彩,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理论的实践性和战斗性。西方马克主义的国家理论是对马克在不同时期阐述的国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超越马克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国家理论 简评 资本主义制度 国家职能 阶级关系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对传统有着深刻的思考,在传统的历史作用、对待传统的态度和传统的形成发展规律等方面均有精辟论述。马克、恩格斯的传统观启示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应扬弃一切人类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和丰富发展,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 标签: 传统 传统文化 启示
  • 简介:马克在其生命的最后十多年间,投入了大量时问和精力研究俄国民粹主义问题。虽然他生前并没有发表关于这方面的任何实质性专著和文章,但是,他关于此一问题的思考却从他对巴枯宁主义的讨伐、从他建议恩格斯对特卡乔夫的批驳、从他对《资本论》有关内容的增删改动、从他寄出的或未寄出的书信以及他晚年的读书笔记中或隐或显地呈现出来。马克对待俄国民粹主义的态度经历了一个缓慢的转变过程,这一转变标识着马克由完全拒斥俄国民粹主义演进到部分吸收俄国民粹主义的积极内容。借助对俄国民粹主义问题的思考,马克开始重新调整自己的一些思路并着手进行新的理论构想,因此,俄国民粹主义既向马克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给马克带来新的问题域。正是马克对俄国民粹主义问题的思考与解决,推进了马克思思想的变化与发展。本文试图全面展示马克与俄国民粹主义遭遇的全过程并深入阐释这一遭遇的效应与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俄国民粹主义 权力批判 俄国村社 直接跨越
  • 简介:作为应对马克主义理论危机的产物,阿尔都塞与后马克主义共享着相同的时代背景,虽然二者的总体规划不尽相同,但在各自的主题化论述中却有着共同的关注点,我们将在意识形态与霸权、多元决定与政治自主性以及相遇与链接的对比研究中呈现后马克主义中的阿尔都塞因素,呈现阿尔都塞的理论因素如何影响了后马克主义的理论建构,从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阐述阿尔都塞对当代激进政治理论话语的建构意义。

  • 标签: 后马克思主义 阿尔都塞 马克思主义 同一性 差异
  • 简介:概括和凝练马克主义的基本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基本特征的凝练要立足马克主义的本质和功能,依据经典作家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论述,借鉴学界的研究成果,并适当考虑当今时代的条件和教育对象的可接受程度。马克主义的重要特征有若干,其中最直接体现马克主义本质的特征是本质特征或基本特征。马克主义的基本特征主要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而这四个方面又集中体现于马克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中。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基本特征 内在统一
  • 简介:马克的实践哲学作为一种理论,当然要提供关于具体现实的抽象理解和一般原则,但由于这种理论始终要求以具体的现实为出发点、来源和最终目标,所以这一理论不仅仅区别于理论哲学,而且要求把理论哲学消融在实践哲学之中.由此,后世关于马克实践哲学的研究,就不应仅仅停留于关于实践范畴的理解,也不应局限于马克实践哲学的精致化,而是应立足于今天的中国现实开拓创新.换言之,我们最应从马克实践哲学中收获的是方法与原则,而不是他的哪一个观点、思想或理论.

  • 标签: 马克思 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 理论与实践
  • 简介:西方近代自然权利学说强调人人生而自由、平等。对于平等这一理念,马克揭示出,形式上所赋予每个人的平等权利有可能掩盖人们相互之间的实质上的不平等。经济不平等会引发严重的社会后果,而不平等又不能依赖自由主义者所倡导的个人自由选择而得到完全的正当性辩护。一种更大程度的社会平等意味着我们需要一种更大功能的国家理念,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社会主义的平等主义立场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平等 个人主义 社会主义
  • 简介:把坚持马克主义和发展马克主义统一起来,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推进马克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这是马克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并不断走向成功的奥妙所在。历史和实践证明,马克主义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只有坚持马克主义才能更好地发展马克主义,只有不断发展马克主义才能更好地坚持马克主义。马克主义作为我国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马克主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坚持发展 成功奥妙
  • 简介:<正>当人类历史进入21世纪之际,人们发现带人21世纪的却是一系列困扰人类的全球性问题。全球伦理的提出,为我们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全球伦理关注的核心和重点无疑是生态问题.生态伦理的合理建立与实现与否,就成为全球伦理的关键。在马克主义看来.全球伦理也应对人类未来的发展状况和社会目标予以关注,这也是全球伦理能否实现的社会基础。

  • 标签: 全球伦理 马克思主义 生态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沙文主义 可持续发展 人类未来
  • 简介:马克社会形态演进动力论是在19世纪'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张力中建构的。马克社会形态演进动力论存在双重维度:一方面把推动社会形态演进的动力归结为生产力推动,进而由生产力引起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整个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结构性动力';另一方面又把社会形态演进的动力归结为主体革命性和能动性,尤其强调主体实践在革命中对历史的推动作用的'主体性动力'。马克社会形态演进动力论具有极强的当代价值。

  • 标签: 马克思 社会形态演进 动力
  • 简介:马克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近现代学术与文化的主潮,成为引领20世纪中国走向繁荣的主流思想,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结合其革命实践介绍、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主义理论,另一方面是由于专业学者以各种形式参与对马克主义理论的研究与讨论。中国共产党内外、专业学术领域内外所进行的有关马克主义及其与中国社会和中国传统的相关性的讨论,彼此间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研究中国共产党内的马克主义发展史的同时。研究中国共产党外有关马克主义的专业学术研究的历史,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认识马克主义中国化过程、体会中国马克主义的独特智慧、总结马克主义与中国国情和本土实践相结合的经验教训。这构成了中国马克主义历史的学术研究的主要任务和使命。

  • 标签: 中国 马克思主义 学术史研究
  • 简介:马克的父亲、未来岳父和中学校长对马克少年时代特别是中学时期的性格特征、志趣爱好和思想倾向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克最初具有的启蒙主义世界观就是在这三位长辈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马克中学时期的启蒙世界观主要反映在其三篇中学作文中,他的思想倾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寓道德于宗教论证之中,追求人格上的完美;崇尚理性,强调科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力求在理性框架中内把握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 标签: 马克思 启蒙世界观 起源 表现
  • 简介:本文力图阐释马克哲学思想的反讽性质,作者通过分析马克作品的普罗米修斯哲学追求,由此展现出马克反讽哲学内在意蕴及其美学实质,并说明马克所关心的由人而发的哲学与世界关系的相互性而非宗教上帝的神圣性。

  • 标签: 马克思 反讽 普罗米修斯 自因谋划
  • 简介:<正>20世纪后半叶以来,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和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化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全球化日益推进的客观现实在观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关于全球化的理论研究"更上一层楼",百家争鸣,蔚为大观。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在《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一书中曾指出:"仅仅在十年以前,不论是学术著作还是通俗读物都很少使用‘全球化’这一术语,而现在,这一术语已经从无人问津变为无所不在:如果不提到它,任何政治演说都是不完整的,任何商业手册都是不受欢迎的。"

  • 标签: 全球化问题 马克思主义文论 第三次科技革命 吉登斯 世界历史性 物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