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龄急性化脓胆管炎护理体会。方法对入院患者采用积极抗感染,抗休克补液治疗后,立即进行手术治疗,细致地进行术前术后护理,结果38例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除1例因术中死亡外,无手术后死亡病例。

  • 标签: 高龄急性 胆管炎 护理
  • 简介:患者女性,38岁。因反复心悸2月余来诊。心电图(图1A)示:窦性心律,心率64次/分,P—R间期0.24s,ST段正常,TⅡ、Ⅲ、aVF低平。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一度房室传导阻滞;③T波改变。给予食道心房调搏术(TEAP)检测房室结传导功能,插入食道电极35cm,起搏电压20V,S1S1递增刺激80ppm时出现房室文氏传导,100ppm时出现2:1传导,窦房结各参数正常,房室文氏传导及2:1阻滞点提前。为鉴别房室结传导功能减退是否由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致,

  • 标签: 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期前收缩 阿托品试验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结传导功能 迷走神经张力增高
  • 简介:目的研究β-纤维蛋白原-455G/A(βFg-455G/A)基因多态对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基因表达影响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限制片段长度多态分析(RFLP)等方法,检测DNA样品βFg-455G/A多态,采用血浆自动检测系统测定Fg水平。结果病例组A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血浆F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病例组和对照组中,携带A基因者血浆Fg水平明显增高(P〈0.05)。结论βFg-455G/A等位基因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相关,A基因携带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增高。提示βFg-455G/A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遗传易感标志之一用于易感人群检测。

  • 标签: 纤维蛋白原 基因多态性 缺血性脑血管病
  • 简介:目的观察老年中度和重度心力衰竭伴快速房心律失常(包括心房颜动和心房扑动)患者静脉注射地尔硫革控制心室率有效和安全。方法选取NYHAⅢ、Ⅳ级中、重度心力衰竭伴快速房心律失常老年患者,给予地尔硫革静脉注射,观察有效率及血压、症状和体征变化。结果85例患者人选,80例(94.1%)患者有效,心室率由用药前(149.5±18.2)次/分下降至用药结束时(gs.3±17.5)次/分,下降幅度36.2%,平均起效时间(6.3±3.9)分钟,用药前后心室率下降有显著意义(P〈0.001)。所有患者血压均有下降但多在正常范围,有5例出现低血压,1例出现Ⅰ度房室传导阻滞伴窦性心动过缓,无1例出现心功能恶化。结论静脉注射地尔硫革能迅速有效地控制中重度心力衰竭伴快速房心律失常老年患者快速心室率,而且安全高。

  • 标签: 地尔硫革 房性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
  • 简介:1资料和方法研究对象为2004年1月~2005年6月在我中心住院行择期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共284例,根据年龄分为两组:〈70岁组和≥170岁组,〈70岁组152例,年龄29~68(52.3±18.1)岁;≥70岁组132例,年龄70~87(72.5±6.1)岁。术前桡动脉搏动良好且Allens试验阳性者首选经桡动脉PCI治疗。桡动脉穿刺成功后选择5FTerurmo左右共用型造影导管完成冠状动脉造影。造影结束后术者根据临床情况和靶病变决定介入治疗策略。

  • 标签: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老年冠心病患者 安全性 冠状动脉造影 70岁 研究对象
  • 简介:常规12导联心电图诊断右室梗死病例比较少见,诊断心房梗死就更少见,本院收治1例晚期肺癌,其体表心电图呈典型心房梗死合并右室梗死,心房梗死表现形式不是常见P-Ta改变,而是出现罕见“Q”波,报道如下.

  • 标签: 房性“Q”波 心肌梗死 诊断 心电图
  • 简介:患者女性,44岁。因咳嗽1周,心累、气促2天,加重6h入院。查体:体温36.9℃,心率168次/分,呼吸23次/分,血压100/70mmHg。查心脏彩色超声示:左房增大,二尖瓣轻度返流。查心肌酶谱:磷酸肌酸激酶635Iu/L,肌酸激酶同工酶67Iu/L,α-羟酸脱氢酶296Iu/L,乳酸脱氢酶394Iu/L,肌钙蛋白定性阴性。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宽QRS心动过速。图1为12导联同步记录(V1~V3为1/2mV)。

  • 标签: 室性心动过速 宽QRS心动过速 磷酸肌酸激酶 肌酸激酶同工酶 乳酸脱氢酶 病毒性心肌炎
  • 简介:目的探讨心室电风暴临床特征及心电图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9例心室电风暴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9例心室电风暴患者均出现一项或多项心电图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室影室颤,但在室影室颤发作前常有交感神经激活,伴有相应一些预警心电图表现。结论早期识别心室电风暴临床特征及心电图特点,及时采取有效抢救措施,是治疗成功关键。

  • 标签: 心室电风暴 心电图 电复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Rho蛋白与喉癌易感性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沧州市人民医院喉癌组织,同时直接抽样法选取喉部非癌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免用组织化学方法进行检测Roh蛋白(RhoC、Rac等)表达情况,(统计方法)研究分析Rho蛋白在正常喉组织及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表达情况,同时研究病理参数相互关系,及在喉癌表达中相关。结果Rho蛋白在喉癌组织中分布阳性表达率为84.21%(16/19),高于非癌组织阳性表达率33.33%(8/24),统计学两者差异具有显著(x?=11.131,p=0.001)。结论在喉癌组织中Rho蛋白分布明显高于非癌组织。这样提高了Rho蛋白和它们效应因子成为抗肿瘤靶点,针对这些靶点,可以研究有效药物或基因治疗物质,干涉Rho蛋白功能,促进肿瘤临床治疗发展。

  • 标签: Rho蛋白 喉肿瘤 抗肿瘤靶点
  • 简介:目的探讨当地汉族人群T细胞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N2)基因rs2847281和内皮脂酶(LIPG)基因rs2000813单核苷酸多态与出血性脑卒中相关。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出血性脑卒中患者264例(出血性脑卒中组),健康体检者390例(对照组),采用sequenom飞行时间质谱平台进行单核苷酸多态基因分型检测,分析2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并且按照性别进行分层分析。结果出血性脑卒中组与对照组rs2000813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rs2000813在男性和女性中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rs2847281在女性中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等位基因是出血性脑卒中保护因素(OR=0.590,95%CI:0.356~0.979,P=0.040);2组rs2847281在男性中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s2000813位点多态与出血性脑卒中易感无关。rs2847281位点多态与出血性脑卒中相关存在性别特异性:与女性出血性脑卒中易感相关,C等位基因是保护因素。

  • 标签: 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 非受体2型 多态性 单核苷酸 脑出血 等位基因 基因频率
  • 简介:目的探究B型脑钠肽(Btypenatriureticpeptide,BNP)与肥厚型梗阻心肌病患者出现心房颤动相关。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于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行改良扩大Morrow术98例肥厚型梗阻心肌病患者相关资料,根据患者有无出现心房颤动分为颤动组(n=19)和未颤动组(n=79),比较两组BNP浓度差异,并分析其与心房颤动出现关联。结果两组室间隔厚度(interventricularseptalthickness,IVS)、左心室后壁厚度(leftventricularposteriorwallthickness,LVPW)、左心室流出道压差(leftventricularoutflowtractpressuregradient,LVOTG)以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ventricularenddiastolicdimension,LVEDd)间差异均不显著,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与未颤动组相比,颤动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LVEF)更低、左心房内径(leftatrialdimension,LAD)更大,差异具显著统计学意义(t=8.04、9.37,P均〈0.01)。颤动组BNP浓度明显高于未颤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62.3±47.3)ng/mLvs.(4584.9±25.1)ng/mL,t=41.82,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D、BNP均是心房颤动发生独立高危因素(t=3.97、4.78,P〈0.05),而患者年龄、LVEF则不是心房颤动发生独立高危因素(P〉0.05)。结论肥厚型梗阻心肌病患者BNP浓度与其是否发生心房颤动存在密切联系,是心房颤动出现独立高危因素。

  • 标签: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心房颤动 脑钠肽
  • 简介:进行肌营养不良是一组主要累及骨骼肌系统遗传单基因疾病,其临床表现复杂,病情轻重悬殊,遗传方式多样.除受累骨骼肌萎缩及肌力下降外,还可引起不同程度心肌损害.心电图常有异常,如心肌肥大、R波增高,Q波加深,但合并房室旁路者罕见.现将我院遇到家族多发性肌营养不良性心肌病并房室旁路折返心动过速1例简要报道如下.

  • 标签: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性心肌病 左室旁路折返性心动过速 临床资料 心肌病 诊断
  • 简介:长期以来,心电图在左束支阻滞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诊断上明显受限。本文报道一例间歇完全左束支阻滞掩盖ACS患者,因其束支阻滞间歇出现,原本被完全左束支阻滞掩盖ST-T改变及异常Q波得以暴露,避免了ACS漏诊。

  • 标签: 间歇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 急性冠脉综合征 Sgarbossa诊断标准
  • 简介:患者男性,55岁。因反复胸闷、晕厥1年入院。查体:血压90/60mmHg,心率33次/分,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两肺呼吸音清晰。静息心电图(图1)示:为长Ⅱ导联,P波均位于QRS波之后ST段上,P波直立且缓慢出现,心房率为33次/分,P波、R波频率相同,除P。后见相关畸形QRS波群外,其余P波后均元QRS相随。心电图诊断:①严重窦性心动过缓;②过缓房室交接区逸搏心律,

  • 标签: 房室交接区逸搏心律 干扰性房室脱节 过缓性 QRS波群 等频 窦性心动过缓
  • 简介:患者女性,60岁。因风湿心脏病20余年,心悸、胸闷入院。查体:血压135/83mmHg,心前区稍隆起,心尖搏动弥散,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节律不齐,二尖瓣可闻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查胸片示:心脏增大。临床诊断:风湿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查心电图(图略)示:P波为窦性P波其后跟随一个提前出现P′-QRS—T波群,P′波与窦性P波不同,QRS波群为室上性,其后连续3个P′-P′间距为0.18s,频率为333次/分,再其后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同“f”波,频率为4207欠/分。R—R间距不等,为心房纤颤(Af)。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房期前收缩(PAS);③短阵房件心动讨凉伴Af。

  • 标签: 房性期前收缩 心房纤颤 房性心动过速 短阵 风湿性心脏病 二尖瓣狭窄
  • 简介:目的连续床旁血液净化治疗安全管理与护理探讨。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40例连续床旁血液净化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安全管理及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为5.0%(1/20),对照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为20.0%(4/20),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焦虑改善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50分以下人群显著多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连续床旁血液净化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感染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连续性血液净化 风险因素 护理风险管理
  • 简介:目的探讨老龄大鼠局灶脑缺血周围DNA损伤特点.方法应用HE染色、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标记、原位分子杂交、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分别对缺血4、24h和5d组大鼠脑组织中坏死细胞、凋亡细胞、p53mR.NA、p53蛋白阳性细胞密度及空间分布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不同时间点病灶周围每高倍视野TUNEL、p53蛋白、p53mRNA阳性细胞数分别为4h:8.0±1.5、25.1±2.6、10.3±1.9;24h:20.5±2.4、60.0±4.8、22.0±1.8;5d:2.1±0.4、3.6±1.4、3.5±0.8.p53基因主要在形态完整和可逆损伤细胞中表达、分布范围较TUNEL细胞广泛.结论局灶脑缺血后,缺血周围DNA损伤区大于凋亡区,p53基因表达范围可能代表病理意义上半暗带;p53主要发挥DNA修复作用.

  • 标签: 脑缺血 DNA损伤 P53基因 半暗带 HE染色法 原位末端标记法
  • 简介:1关于PVC诱发TCM临床报道2007年,Taieb等报道了6例扩张型心肌病频发PVC射频消融结果。4例PVC起源于右室,2例起源于左室。RFCA前,5例心功能Ⅰ级(NYHA分级),1例Ⅱ级。消融后,24hPVC从(17717±7100)个降至(268±366)个(P=0.006),LVEF从(0.42±0.03)%增至(0.57±0.03)%(P=0.0001),左室舒张未期内径从(60.0+3.5)mm降至(54.0±3.7)mm(P=0.009),患者临床症状正常化。

  • 标签: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室性早搏 诱发 扩张型心肌病 NYHA分级 左室舒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