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肝转移是晚期胃癌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外科手术是胃癌肝转移多学科综合治疗的重要内容。减瘤手术无法改善胃癌肝转移患者预后,但治愈性手术切除可使患者生存受益。需挑选合适的患者行治愈性手术切除。胃癌肝转移中国分型为患者治疗决策制定提供了指导和借鉴。整合靶向、免疫等多种药物治疗方案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切除率,进而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 标签: 胃肿瘤 肿瘤转移 治愈性手术 多学科综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康莱特对胃癌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42只实验大鼠为研究对象,制作胃癌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环磷酰胺(CTX)组和康莱特组,模型组不做特殊处理,CTX组使用CTX治疗,康莱特组使用康莱特治疗。治疗结束后测三组大鼠血清TNF-α、IL-1和IL-6水平。结果CTX组和康莱特组TNF-α、IL-1和IL-6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CTX组和康莱特组CD3+、CD4+、CD4+/CD8+明显高于模型组,CD8+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莱特有助于降低胃癌大鼠炎性因子水平表达,提高免疫功能。

  • 标签: 康莱特 胃癌 大鼠 炎性因子 免疫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估计我国老年人视力、听力残疾与视听共的现患率,探讨视听共的关联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利用2006年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提取视力残疾与听力残疾老年人的数据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人视听共的关联因素。结果共纳入250 752例研究对象,其中男119 120例,女131 632例,年龄65~<75岁164 003例,75~<85岁74 156例,≥85岁12 593例。我国老年人的视力残疾现患率为8.10%(95%CI:8.00%~8.21%),听力残疾现患率为13.41%(95%CI:13.29%~13.54%),视听共的现患率为1.97%(95%CI:1.92%~2.02%)。视听共老年人的残疾严重程度更高,轻度残疾的占比(18.31%,966/5 277)低于视力(53.06%,11 208/21 123)或听力残疾(32.96%,11 536/34 995)的老年人。视听共老年人中19.40%(1 024/5 277)的视听残疾为同年发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小学以下(OR=0.65,95%CI:0.61~0.70,P<0.001)、有配偶(OR=0.68,95%CI:0.64~0.72,P<0.001)、居住在城镇地区(OR=0.77,95%CI:0.71~0.82,P<0.001)、户人均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OR=0.73,95%CI:0.68~0.78,P<0.001)是老年人视听共的保护因素。结论老年人的视力残疾与听力残疾存在关联,应关注老年人口视听共等关联性残疾防控工作,重点针对经济困难、无配偶和居住在偏远地区的老年人加强视力和听力残疾防控宣传教育。

  • 标签: 老年人 视力残疾 听力残疾 关联因素
  • 简介:十多年前,纪录片《故宫》的最后一集“永远的故宫”介绍了从2004年开始的紫禁城全面修缮工程,其中提到了在修复倦勤斋的通景画时,为了尽量和乾隆高丽纸保持一致,修复者们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寻找合适的裱纸。

  • 标签: 修复 古书画 装裱 《故宫》 修缮工程 紫禁城
  • 简介:如图1,是女子组第五轮沈阳黄芳对江苏张国凤弈至第25回合时的中局形势。双方呈对杀态势,红车马炮伏杀,现在轮黑方走子,且看解围的反击妙手:

  • 标签: 2000年全国象棋个人赛 布局 中局 下法
  • 简介:摘要胃癌是我国最主要的癌症病种之一。近年来,胃癌的基础研究、预防筛查及诊疗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胃癌的规范化治疗取得较大的进步。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组织普通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内镜科、病理科、影像科及胃癌基础研究等多学科中青年学者制定了《中华医学会胃癌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笔者在循证医学证据基础上,借鉴现有国际指南和专家共识,汲取精准医学新进展,适时推出的一部适合中国人群、服务临床实践、具有操作指导价值的胃癌诊疗指南。指南的内容覆盖胃癌的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和随访等方面,将进一步推动我国胃癌的规范化与个体化诊疗。

  • 标签: 胃肿瘤 诊断 治疗 指南
  • 简介:摘要:胃癌是威胁人类生存的一种恶性疾病,是人类目前所面临的一道难题,全球胃癌的发病率与致死率位于所有恶性肿瘤的前列。而胃癌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饮食因素以及一些癌前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等)也可发展成胃癌,文章主要从胃癌的家族性遗传因素来进行分析该病,并且比较分析该病的预后状况。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其患胃癌的风险要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并且家族性胃癌的预后较散发性胃癌差。

  • 标签: 胃癌 家族性遗传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胃癌D2根治性手术中采用亚甲蓝示踪对于手术切除的效果及患者预后的影响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队列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新乡市中心医院实施手术治疗的16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84例采用腹腔镜下胃癌D2根治术+亚甲蓝标记手术(标记组),另外76例采用腹腔镜下胃癌D2根治术(对照组)。分析2组患者的术中指标、术后恢复情况、淋巴结清扫情况、术后3年累积生存率差异。结果标记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分别为(64.9±7.8)和(66.0±8.3)岁(P=0.389),男性分别占61.9%(52例)和55.3%(42例)(P=0.394);标记组手术时间为(218.5±19.6)min,短于对照组的(230.1±17.4)min(P<0.001)。标记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平均直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标记组患者清扫淋巴结总数、清扫D1淋巴结总数、清扫D2淋巴结总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标记组手术并发症率为11.9%(10例),低于对照组的25.0%(19例)(P=0.032);标记组3年累积生存率为61.9%,与对照组的52.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6,P=0.065)。结论腹腔镜下胃癌D2根治性手术中采用亚甲蓝示踪有利于减少手术时间、提高淋巴结清除率、减少手术并发症。

  • 标签: 腹腔镜 胃肿瘤 胃癌D2根治性术 亚甲蓝 预后
  • 简介:历史曾是南方文学中最凝重的一笔,然新生代的南方作家博比·安·梅森却大胆的逆传统而书写,揭示历史消亡的趋向.她在《施拉和其他故事》中,展现了历史自身消亡的规律和当下取而代之的势头,以及两者交融的失败记载了南方历史的命运.

  • 标签: 梅森 历史观 施拉和其他故事
  • 简介:[试题展示]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花凋了呢?”“爱它的翠叶田田。”“叶了呢?”“听打在上面的雨声呀!

  • 标签: 材料 预测 高考
  • 简介: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行腹腔镜辅助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并评价临床近期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3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患者(腹腔镜组),与同期28例行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手术的患者(开腹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目、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平均时间等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35,P〈0.0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开腹组;腹腔镜组淋巴结清扫数量为(25.5±8.5)枚,开腹组为(20.6±7.8)枚,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7%)及死亡率(0)均低于开腹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随访时间6个月,两组患者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进展期胃癌根治术不仅创伤小,恢复快,具有安全性,而且能够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同的根治水平,其近期生存率与传统开腹手术无差别。

  • 标签: 进展期胃癌 腹腔镜 胃癌根治术
  • 简介:摘要为了探讨完全腹腔镜保留贲门胃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和治疗效果。回顾性收集2020年11月至2021年12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行完全腹腔镜保留贲门胃癌根治术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3例;年龄(66.1±12.9)岁(38~86岁)。10例患者均成功实施腹腔镜保留贲门胃癌根治术,无中转开腹,消化道重建时间(24.8±3.3)min(20~30 min),术中出血量(35±24)ml(20~100 ml)。术后排气时间(2.5±0.9)d(2~3 d),术后进食流质饮食时间(2.25±0.87)d(2~3 d),术后住院时间(9.5±2.1)d(6~13 d)。术后未发生出血、吻合口瘘或吻合口狭窄等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病理显示,切除标本近远端切缘均阴性。患者术后随访2~15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或肿瘤复发转移病例。术后无反流症状。与全胃切除和近端胃切除相比,保留贲门功能胃癌根治术理论上能降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采用手工缝合法进行消化道重建,可以减少2~3个吻合器枪钉的应用,降低了手术材料费。与胃次全切除术相比,腹腔镜保留贲门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更彻底,胃残留组织很少、血供更好,降低了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

  • 标签: 胃肿瘤 保留贲门 腹腔镜 功能保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实施护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我院90例胃癌根治术患者,按照围手术期的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采取创新型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护理有效率(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93.33%),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时采取创新型护理服务效果显著,对临床症状和预后的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可减轻患者痛苦,可以消除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效果显著,护理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与运用。

  • 标签: 胃癌根治术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癌合并即时性双原发癌的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浙江省人民医院符合胃癌合并即时性双原发癌诊断标准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且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对患者进行随访及预后分析。结果共发现胃癌合并即时性双原发癌患者29例,占同期1 741例胃癌患者的1.7%。其中>70岁17例,占58.6%。男性25例,占86.2%。术后病理分期以早期胃癌为主(63.2%)。29例即时性双原发癌中,结直肠癌8例(27.6%),其次为食管癌7例(24.1%)。其余包括肺癌6例(20.7%),胰腺癌2例(6.9%),前列腺癌2例(6.9%),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3.4%),壶腹部肿瘤1例(3.4%),胆管癌1例(3.4%),喉癌1例(3.4%)。手术治疗组的预后明显好于非手术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21.0个月与13.0个月,P=0.014)。结论胃癌合并即时性双原发癌多发生于老年男性,胃癌早期的患者。在合并肿瘤中,以结直肠癌为主,应重视消化系统的筛查。治疗上应尽可能对每一原发肿瘤行根治性手术治疗。

  • 标签: 胃肿瘤 即时性双原发癌 消化道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龄胃癌合并幽门梗阻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对象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90例高龄胃癌合并幽门梗阻患者,均自愿接受开腹手术治疗。观察患者手术情况和治疗效果,并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生存质量的变化。结果患者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为(21.45±5.68)个,切缘距肿瘤距离为(5.67±1.25)cm。术后发生切口愈合不良4例、吻合口漏1例、肺部感染2例、吻合口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89%。术后患者SF-36评分明显高于术前,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开腹手术治疗高龄胃癌合并幽门梗阻效果满意,可显著的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高龄 胃癌 幽门梗阻 手术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布司他对腹膜透析患者高尿酸血症的疗效及其与肾功能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宁波市第一医院行腹膜透析伴高尿酸血症的患者,根据是否使用非布司他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治疗前临床基线资料和治疗后1~12个月期间的临床指标,并记录非布司他使用期间的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随访期间的血尿酸水平、达标率及肾功能变化。结果共纳入105例患者,观察组55例,男27例,女28例,年龄(54.5±14.8)岁;对照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53.8±15.2)岁。两组间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原发疾病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1、3、6和12个月时[观察组分别为(311±69)、(286±61)、(307±65)、(312±57)μmol/L,对照组分别为(454±71)、(453±76)、(463±70)、(459±76)μmol/L]血尿酸水平均低于基线值[观察组和对照分别为(479±77)和(486±59)μmol/L](均P<0.05),且观察组血尿酸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在治疗1、3、6和12个月时血尿酸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12个月时肾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肾尿素清除指数(Kt/V)的下降幅度均小于对照组(均P<0.05)。在随访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9%(5/55)。结论非布司他可有效治疗腹膜透析患者合并的高尿酸血症,安全性较好,且可能有助于延缓其肾功能的丢失。

  • 标签: 腹膜透析 高尿酸血症 非布司他
  • 简介:通过介绍灰色GM(1,N)模型基本原理和改进措施,提出差修正GM(1,N)模型。运用差修正GM(1,N)模型对成都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进行预测。平均预测误差为10.66997%,比非差修正的灰色GM(1,N)模型的平均预测误差14.60739%减小了26.95499%,近期预测误差更小,2017年预测误差仅为1.76773%。研究还发现,对成都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影响由大到小的因素为城镇化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地区人口数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 标签: 成都市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预测 GM(1 N) 残差修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脾脏密度在预测根治性胃癌切除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普外科收治并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的41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295例,女120例;年龄28~83岁,中位年龄59岁。根据CT扫描检测脾脏密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脾脏密度预测胃癌术后复发的最佳临界值。根据临界值,将患者分为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组(脾脏密度≤43.00 HU, n=118)和非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组(脾脏密度>43.00 HU, n=297),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脾脏密度预测胃癌术后复发的最佳临界值为43.00 HU,ROC曲线下面积为0.608,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9%和40.4%。脾脏密度与患者的白蛋白、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以及肿瘤直径有关(均P<0.05)。全组415例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和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45.5%和50.1%。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年龄、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肿瘤部位、肿瘤直径、Lauren分型、TNM分期、神经侵犯、脉管侵犯、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和辅助化疗均与根治性胃癌切除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有关(均P<0.05);年龄、NLR、肿瘤部位、肿瘤直径、Lauren分型、TNM分期、神经侵犯、脉管侵犯、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和辅助化疗均与根治性胃癌切除患者的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有关(均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NLR水平高(HR=1.501,95%CI:1.136~1.984)、TNM分期晚(HR=2.559,95%CI:1.850~3.539)、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HR=2.093,95%CI:1.571~2.788)和未行辅助化疗(HR=1.583,95%CI:1.204~2.083)是影响根治性胃癌切除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TNM分期晚(HR=1.938,95%CI:1.395~2.692)、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HR=1.566,95%CI:1.180~2.078)和未行辅助化疗(HR=1.336,95%CI:1.016~1.758)是影响根治性胃癌切除患者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对于Ⅰ期患者,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组和非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组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8.6%和83.7%,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分别85.7%和89.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Ⅱ期和Ⅲ期患者,两组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15.4%和48.8%,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17.3%和5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作为一种影像学评估方法,脾脏密度可预测根治性胃癌切除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胃肿瘤 脾脏密度 计算机断层扫描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