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95%脑电边缘频率(SEF)值在反映接受改良式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麻醉深度的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4-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宁医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95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65例,三组患者在接受MECT前分别接受不同剂量的麻醉,A组(丙泊酚1.5 mg/kg、阿托品0.5 mg/kg、氯化琥珀胆碱1.0 mg/kg)、B组(丙泊酚2.0 mg/kg、阿托品0.5 mg/kg、氯化琥珀胆碱1.0 mg/kg)、C组(丙泊酚2.5 mg/kg、阿托品0.5 mg/kg、氯化琥珀胆碱1.0 mg/kg),比较各组治疗前清醒时(T1)、睫毛反射消失(T2)、电刺激开始(T3)、电刺激结束后3 min(T4)、完全苏醒(T5)时的95%SEF值和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并观察治疗后第1天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A组T1~T5时95%SEF分别为(28.50±0.87)Hz、(21.49±0.91)Hz、(21.99±0.92)Hz、(28.42±1.29)Hz、(28.40±1.15)Hz,B组T1~T5时95%SEF分别为(28.34±0.91)Hz、(18.93±0.86)Hz、(19.05±0.83)Hz、(27.54±0.73)Hz、(28.42±1.21)Hz,C组T1~T5时95%SEF分别为(28.26±0.90)Hz、(16.41±0.75)Hz、(16.36±0.75)Hz、(26.58±0.64)Hz、(28.48±1.19)Hz,B组和C组T2时95%SEF(t=24.49、48.60,均P < 0.05)、T3时95%SEF(t=28.47、54.51,均P < 0.05)及T4时95%SEF(t=7.61、15.91,均P < 0.05)均显著降低;C组T2时95%SEF(t=24.11,P < 0.05)、T3时95%SEF(t=26.04,P < 0.05)及T4时95%SEF(t=8.30,P < 0.05)均显著低于B组;A组T1~T5时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分别为(94.16±2.07)、(55.34±1.93)、(56.61±1.84)、(76.29±1.94)、(93.84±2.39),B组T1~T5时BIS分别为(94.51±2.25)、(52.39±1.58)、(52.45±1.94)、(73.58±2.19)、(93.28±2.52),C组T1~T5时BIS分别为(93.97±2.16)、(50.57±1.96)、(51.60±2.03)、(69.51±2.12)、(93.57±2.66);B组和C组T2时BIS(t=24.49、48.60,均P < 0.05)、T3时BIS(t=28.34、54.28,均P < 0.05)及T4时BIS(t=7.61、15.91,均P < 0.05)均显著低于A组;C组T2时BIS(t=24.11,P < 0.05)、T3时BIS(t=25.93,P < 0.05)及T4时BIS(t=8.30,P < 0.05)均显著低于B组;相关性分析表明,患者T2(r=0.65,P < 0.05)、T3(r=0.68,P < 0.05)及T4(r=0.49,P < 0.05)时的95%SEF值与相应时间的BIS值呈正相关;三组患者电刺激发作时间[(61.25±4.32)s、(45.19±3.68)s、(27.54±2.54)s](F=1 434.14,P < 0.05)、发作后抑制指数[(87.68±5.82)%、(81.59±5.35)%、(75.27±4.87)%](F=87.09,P < 0.05)及平均抽搐能量指数[(5 668.38±1 264.01)μV²、(4 555.61±1 058.96)μV²、(3 642.25±792.68)μV²](F=59.97,P <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的电刺激发作时间(t=36.07、75.71,均P < 0.05)、发作后抑制指数(t=9.15、18.66,均P < 0.05)及平均抽搐能量指数(t=8.49、15.46,均P < 0.05)均显著低于A组,C组的电刺激发作时间,发作后抑制指数及平均抽搐能量指数均显著低于B组(t=39.64、9.50、6.97,均P < 0.05);BIS与电刺激发作时间(r=0.68,P < 0.05),发作后抑制指数(r=0.55,P < 0.05)及平均抽搐能量指数(r=0.42,P < 0.05)呈正相关;三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头痛、肌痛、恶心呕吐以及嗜睡等不良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95%SEF值与麻醉深度指标BIS呈正相关,其T2时的BIS与MECT发作效果呈正相关。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电休克 麻醉 脑电边缘频率 脑电双频指数
  • 简介:摘要 : 目的 探讨不同翻身侧卧角度以及翻身频率对我院 ICU 脑外伤术后患者难免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及生命体征的影响。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 2019 年 1 月~ 2020 年 6 月在本院 ICU 住院且符合纳入标准的 120 例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角度高频率组、高角度低频率组、低角度低频率组、低角度高频率组,每组各 30 例。 严密监测患者术后仰卧时、侧卧 0.5h 、侧卧 1h 、侧卧 2h 时的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心率),及患者术后 5 天内 肩胛、肋骨及骶尾部皮温,并进行各组对比 。 结果 四组 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数据均无明显变化( P > 0.05 ),四组的 肩胛、肋骨及骶尾部的皮温在前 3 天内无明显差异,在第 4 天和第 5 天,低角度高频率组的肩胛、肋骨及骶尾部皮温低于高角度高频率组、高角度低频率和低角度低频率组( P<0.05 ) , 具有统计学差异的,而高角度高频率组、高角度低频率组、低角度低频率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 ( P > 0.05 ) 。 结论 脑外伤术后患者为预防难免性压力损伤推荐翻身角度为 60 度,频率为 2 小时。

  • 标签: ICU 翻身 侧卧角度 频率 难免压力性损伤
  • 简介:摘要内耳不仅完成听觉信息的接收与传递,还完成对声音强度、频率等信息的编码。与非哺乳类动物电调谐的方式不同,哺乳类动物耳蜗基底膜精细机械力学特性,为其内耳提供了足够的听觉频率编码能力。近来研究发现,内耳不同频域的内毛细胞在结构、离子通道性质及表达、电生理特性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提示内毛细胞可能也主动参与不同频率声音的编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欣母沛对宫缩乏力性出血产妇宫缩频率及止血有效性的影响。方法 按照简单随机化法将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60例宫缩乏力性出血产妇分组,对照组30例给予缩宫素治疗,观察组30例给予欣母沛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宫缩频率及止血有效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宫缩乏力 出血 产妇 欣母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服用氨氯地平后劳力性心绞痛患者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发生的变化。方法:抽选 2018年 12月至 2019年 12月于本院医治劳力性心绞痛的 60例患者,以其采取的不同治疗方案为分组依据,将其分入进行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加用氨氯地平的研究组,每组 30例。组间对比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的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率。结果:比较治疗前两组的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两组的发作持续时间均有所缩短、发作频率均有所降低且研究组均比对照组短或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服用氨氯地平后劳力性心绞痛患者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均有明显改善,故临床应积极应用,以改善其病情。

  • 标签: 劳力性心绞痛 氨氯地平 发作频率 持续时间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肿瘤患者围手术期降低应激性溃疡的发生频率的作用。方法以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致中间综合征采用低潮气量、低频率机械通气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有机磷农药中毒致中间综合征2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3例,对照组12例。两组均采取新型排毒及解毒等抢救治疗方法后,进行密切观察,一旦出现中间综合征前期症状立即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接呼吸机通气。治疗组行呼吸机通气给予低潮气量7ml/kg/次、低呼吸频率12次/分;对照组行呼吸机通气给予传统潮气量12ml/kg/次、呼吸频率16次/分;呼吸机型及其他通气参数相同。结果治疗组病人呼吸机的并发症明显减少,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天数明显缩短,治愈好转率明显提高,死亡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应用低潮气量低频率机械通气能满足有效通气量,能降低并发症,特别是脏器缺血而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

  • 标签: 通气 低潮气量低频率 有机磷中毒 中间综合征
  • 简介:恶性血液病是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染色体畸变则是恶性血液病的克隆标记,其对恶性血液病的诊断、鉴别诊断、预后和治疗都具重要的指导价值。鉴于46条染色体上约分布着30亿个碱基对,因而有人推测恶性血液病的染色体畸变类型在理论上可达36×10^18种之多,其中绝大多数属于罕见,较为常见的再现性异常不过数百种。现将各染色体常见的畸变类型、频率及其临床和生物学意义依次简述如下。

  • 标签: 恶性血液病 染色体畸变 诊断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潮气量快频率间歇正压通气在胸腔镜房间隔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房间隔缺损患者80例,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呼气末正压通气,观察组实施小潮气量快频率间歇正压通气,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并统计两组围麻醉期发生的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24小时引流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使用呼吸机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总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心律失常、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及术后肺不张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胸腔镜下房间隔手术使用小潮气量快频率间歇正压通气,能有效的减少术后引流量、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呼吸功能,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 标签: 小潮气量快频率 间歇正压通气 胸腔镜 房间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强化心理支持在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呼吸频率、心率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78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随机分组,常规组(常规护理)与观察组(强化心理支持)各39例。展开组间对比。结果:与常规组相比,观察组呼吸频率以及心率水平更低(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给予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强化心理支持,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值得推广。

  • 标签: 强化心理支持 呼吸内科 重症患者 呼吸频率 心率
  • 简介:摘要目的检验成年人排便频率与随访期间确定的帕金森病的关联。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2004-2008年开展基线调查。在剔除基线自报患有恶性肿瘤者后,最终纳入510 134人。随访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排便频率和帕金森病的关联。结果研究对象随访(9.9±1.9)年,随访期间诊断帕金森病共808例。在全人群中,控制潜在混杂因素后,与排便频率1次/d者相比,排便频率<3次/周者、隔天1次者、>1次/d者随访期间出现帕金森病诊断的HR值(95%CI)分别为3.62(2.88~4.54)、2.13(1.74~2.60)和0.81(0.63~1.05),排便频率与帕金森病诊断之间的关联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线性趋势(P<0.001)。与排便频率≥1次/d者相比,排便频率<1次/d者的HR值(95%CI)在随访≤5年内为3.13(2.32~4.23),在随访>5年后为2.48(2.05~3.01)。分性别分析时的结果与全人群中相似。排便频率<1次/d与帕金森病诊断的关联在老年人中更强。结论基线排便频率越低的研究对象在未来平均10年的随访期内出现帕金森病诊断的风险越高。低排便频率作为一个容易识别的症状,可结合其他与帕金森病相关的早期症状,用于老年人群中帕金森病的早期发现。

  • 标签: 排便 帕金森病 队列研究
  • 简介:变异型心绞痛(variantangina)本质是冠状动脉痉挛,临床研究已表明硫酸镁能抑制冷加压试验、运动及过度换气所诱发的冠状动脉痉挛,但确切的机制不明,本文通过测定变异型心绞痛患者血镁浓度(经镁离子负荷试验)与红细胞内镁离子浓度,探讨变异型心绞痛胸痛发作频率与细胞内镁离子浓度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变异型心绞痛 胸痛发作频率 细胞内镁离子浓度
  • 简介:[摘 要]目的 探析不同侧卧护理在重症肺炎(SP)伴糖尿病(DM)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我院诊治78例SP伴DM患者(时间:2020.06~2021.06),随机分为甲组、乙组,其中甲组39例(左30°半坐卧位+右30°卧位),乙组39例(左45-60°半坐卧位+右45-60°卧位),比较不同侧位护理对患者影响。结果 上机前,呼吸频率和氧合指数组间比较(P>0.05);上机后,乙组呼吸频率(27.11±3.12)次/分、氧合指数(288.79±15.17)明显优于甲组(P<0.05);血糖水平护理前组间比较(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海南省屯昌县育龄夫妇β-地中海贫血(β-地贫)的基因分型及频率情况。方法以血液学表型MCV≤85f1的受检者为疑似地贫患者,应用荧光PCR溶解曲线法分别分析疑似地贫患者的β-基因突变类型。结果1000例受检样本中,经基因检测检出β-地贫基因阳性59例,检出率为5.90%。通过溶解曲线分析,发现5种常见类型CD41/42(-TTCT),-28(A>G),IVS-Ⅱ-654,CD71-72(+A),CD17(A>T)。结论海南省屯昌县β-地中海贫血携带率比较高,应加强该地区地贫婚前及孕前的筛查,以降低地贫重症患儿的出生,提高该地区人口质量。

  • 标签: &beta -地中海贫血 基因型 基因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每24h和72h更换密闭式吸痰管(CSS)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入选我院接受机械通气患者70例,采用SPSSl3.0软件随机分两组,其中24h组35例(每24h更换一次CSS);72h组35例(每72h更换一次CSS)。入选病例VAP诊断由不知患者随机组别的呼吸专科医师进行评定。比较两组患者10天内VAP的发生率。结果24h组实际完成33例,72h组实际完成29例。24h组VAP发生5例,发生率为15.2%;72h组VAP发生9例,发生率为31.0%。两组间VAP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27,P=0.136)。结论本研究暂不能认为每24h与每72h更换一次CSS对VAP的发生率有影响,进一步的结论仍需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来证实。

  • 标签: 密闭式吸痰管 更换频率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 简介:目的:探讨红细胞内镁离子浓度与变异型心绞痛患者胸痛发作频率的相关性。方法:21例临床诊断为变异性心绞痛患者,男8例,女13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n=10,胸痛发作频率≥4次/周),B组(n=11,胸痛发作频率〈4次/周)。测定患者血清、尿、红细胞内镁离子浓度,通过镁离子负荷试验测定24h镁离子潴留率。结果:A组24h镁离子潴留率明显高于B组(58%±9%vs31%±4%,P〈0.01);红细胞内镁离子浓度A组明显低于B组[(3.1±1.1vs5.0±0.8)fg/cell,P〈0.05];胸痛发作频率与24h镁离子潴留率呈正相关(r=0.69,P〈0.01),与红细胞内镁离子浓度呈负相关(r=-0.70,P〈0.01)。结论:红细胞内镁离子浓度高低与变异型心绞痛患者胸痛发作频率有一定相关性。

  • 标签: 红细胞 变异型心绞痛 发作 频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低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法在老年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抑郁症患者80例,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rTMS技术进行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抑郁程度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HAMD评分和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低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可有效改善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状态,且临床应用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老年 抑郁症 高低频率 经颅磁刺激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频率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脑梗死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选取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