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会保障管理局绩效评估方法与启示(2)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9
/ 2
 三、绩效评估信息的表达
  
  社会保障管理局年度绩效报告包含三大部分:(1)管理当局评论分析;(2)绩效信息;(3)财务信息。由于本文主要探讨绩效评估,因此将把焦点置于前两大部分。
  “管理当局评论分析”主要在协助绩效报告的使用者,对于政府部门当年度的施政成果与实际绩效,取得摘要及重点式的了解与认知。首先,介绍社会保障管理局的概况,运用文字叙述与图表显示各项计划的成果(例如:历年受益者人数整理、成效展现的趋势图等),说明组织架构与人力资源配置的情形,并列示经营成果、资产负债状况、历史财务信息比较、特殊或重大财务变动等财务状况。社会保障管理局使用圆饼图表达资金来源、用途以及各项计划使用资源的比重。接着,以简洁文字循序描述各项长期目标的挑战、执行策略、预期成果与实行措施,并针对重要的年度绩效目标,揭露实际执行成果与绩效信息,包括当年度目标值、实际绩效、趋势图、指针意义和数据来源。
  “绩效信息”部分,即正式进入详细的绩效介绍,为了让读者能够迅速获得一个概括的理解,社会保障管理局使用图表并辅以文字叙述的方式,介绍绩效指标的达成概况。
  除了揭露计划的绩效信息外,社会保障管理局不断累积计划相关数据与研究的充实性,藉由确认计划执行上的优点与缺失,协助部门人员解 决问题并提升管理能力。为此,社会保障管理局据不同面向,在策略计划中发展一系列的计划评估措施,措施可来自部门内部调查或是外部机关的研究报告。
  
  四、绩效信息与预算调整
  
  美国联邦政府会计年度为十月制,预算管理局每年于二月份提出下年度的总统预算。社会保障管理局在总统预算中,除了介绍现行推动的各项计划与业务内容外,还分析施政环境的变化趋势以及部门未来面临的挑战,另列出当年度的重要绩效目标,表5为2005年度联邦预算中,社会保障管理局的绩效目标,表5为2005年度联邦预算中,社会保障管理局的绩效目标值。
  2008102512304865677805.jpg
  联邦预算中详述社会保障管理局的年度重要施政目的与目标,“服务质量”与“计划管理”两个方面是关注的重点,因此表5所列示的重要绩效目标是以“服务质量”为主。另一方面,计划绩效的评估信息,包括“计划评估工具”受评计划的评估结果以及“总统管理议程”五项议程的最新评估等,也在预算书中作简要披露,向国会、美国人民等使用者提供有关联邦政府资源配置与施政成效的关联性信息。部门必须认真审视以前年度的项目完成情况,总结取得绩效目标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并根据上一年度成功或失败的情况估计本年度绩效计划的执行前景,提供对未能实现目标的原因解释及以前年度完成项目的评估总结。总之,绩效审查和绩效评估已经贯穿了绩效预算编制的全过程。
  
  五、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践、问题与对策
  
  我国绩效评估还只是刚刚起步,要真正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绩效评估体系,尚需相当一段时期的探索和尝试。目前,在我国开展绩效评估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绩效评估缺乏相应法律和制度作保障,没有建立起战略规划、绩效计划和绩效报告等制度框架,绩效评估的随意性很大,尚未形成一种法治化、系统化、科学化的绩效评估制度与体系。二是没有建立全面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往往将经济指标等同于政府绩效的评估指标。三是政府部门绩效评估目标界定不清,评估标准比较单一,指标设置过于笼统,评估方法不够科学,评估手段落后,评估结果缺乏实质性应用。
  针对我国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完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实现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的法治化、制度化与科学化。
  
  1.制定绩效评估的指导性文件,逐步实现制度化和法制化
  加快制定统一规范的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制定绩效评估的指导性文件,是努力提升政府实施改革能力的关键所在。为了保障绩效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应抓紧制定统一规范的绩效评价管理办法,明确绩效评价的范围、对象和内容,为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
  
  2.完善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
  绩效预算的核心是建立起一套能够反映政府公共活动效能的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计量方法,因而必须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统一性指标与专业性指标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要从改进组织管理、改造业务流程、关注绩效结果三个方面入手,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层级、不同部门设计出最能测量政府工作成果的指标体系。绩效评估体系具体应包括: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式体系、评估程序体系、评估组织体系、评估制度体系、评估信息系统等。
  
  3.建立绩效预算制度
  对预算管理制度和相关政治制度进行改革,逐步形成有利于绩效预算实施的授权机制。目前在我国的预算过程之中,由于人大预算监督能力不足和各种非正式制度盛行,预算决策者和管理者往往缺乏公共责任和追求绩效的内在动机,因而难以根据预算支出项目的绩效来配置预算资金。因而,在将绩效评价内容逐步引入预算编制过程的同时,必须在政治制度上进行创新,加强人大的预算监督权力与能力,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将项目预算支出所实现的绩效与支出本身联系起来,用绩效加强责任。从而提高公共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推动公共管理型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进程。

  
  4.加强绩效预算中的公民参与
  依法理财、民主理财是社会主义财政的根本要求,必须做到支出的公共性和收支的对称性,自始至终贯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道德原则和法制原则。税负水平、公共物品供给规模和质量要通过投票、协商等方式由公民确定,从而较好地反映广泛的利益需求,克服公共物品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改善公共物品的供给,体现对地方居民多样性和差异性偏好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