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孤独症知识科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1

儿童孤独症知识科普

杨兴莉

内江市隆昌市妇幼保健院 四川 内江 642150

儿童孤独症也被称为自闭症,是影响儿童发育的常见不利因素,为便于广大家长对本病的进一步了解,本文就儿童孤独症相关知识进行简单科普。

儿童孤独症的发生原因至今尚未明确,统计显示此病发病率男性儿童高于女性儿童,起病于婴幼儿期。临床研究中许多学者指出孤独症为多种病因引起的复杂神经发育性疾病,此病为先天性疾病,病因可能与人体基因有关,也可能与胚胎发育时部分环境因素影响有关。目前许多家长认为儿童孤独症为心理疾病,实际上此病与先天肢体残疾更为接近,较传统的抑郁症等心理疾病有较大不同,儿童孤独症作为先天性遗传疾病不会由于后天因素影响突然得病,且无法被完全治愈,只有在长时间的恢复训练过程中逐步恢复患儿的生存能力及社交能力。

儿童孤独症主要临床表现语言障碍、兴趣狭窄及行为刻板、智能障碍、社会交往障碍等,其中语言障碍主要表现为2~3岁期间依然不会说话,或者2~3岁具有语言表达能力,但随年龄增长出现退化或彻底丧失,此类患儿成长后对语言感受及表达运用能力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

兴趣狭窄及行为刻板,患儿对大多数儿童喜爱的游戏、玩具并无兴趣,喜欢玩一些不具有可玩性的玩具,如瓶盖、瓶子等,日常生活中要求日常活动程序不便,常见如睡觉时间、走路的路线等。

智能障碍表现为智商低下,利用不同智商测定方法对患儿的智力水平进行测量,大部分的患儿智力水平均低于正常儿童,且智力障碍水平不同,部分患儿智力与正常儿童基本无差别,部分患儿则智商<50。

社会交往能力障碍,患儿年幼时期即不与谈话对象目光对视,表情较为贫乏,神情较为木讷,对父母的拥抱、爱抚等无明显愉悦表情,甚至对父母的拥抱及爱抚表现出抗拒,对日常生活中其他儿童参与的游戏、活动无明显兴趣及参与愿望。

目前在儿童孤独症的辨识中,可通过观察其1岁或2岁左右的行为表现判断儿童是否存在孤独症,一般此时间段儿童并无记忆能力,可有效排除后天教育、环境等因素对儿童心理的影响,便于做出准确诊断判断。此时儿童孤独症患儿即可出现各种异常,如目光从不看人,叫患儿的名字也无反应,或者2岁阶段依然缺乏语言、肢体表达能力;对喜爱的事物不会展示给父母看,不会分享心中的喜悦;偶尔对部分固定的动作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如反复转圈,对圆形的物体尤为喜欢等。当儿童表现此类异常表现时即需要家长引起重视,及时带孩子去医院进行系统检查。

除上述日常表现观察外,利用各种评定量表也是直观观察儿童有无患病的重要手段,常见如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等,均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应用简便,适用性较强,且可用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判断。此外,PEM儿童心理行为评估系统作为目前逐渐推广的儿童心理发育评估方法,也适用于儿童心理行为的评估、检测及康复管理,此系统将相关理论与计算器、新媒体等有效结合,评估的时效性、可操作性较高。

儿童孤独症的治疗主要采用系统干预训练达到治疗的目的,临床研究中一部分儿童经过早期合理系统化干预训练可获得基本自主学习、生活、交际能力,彻底痊愈的概率为3~25%。就目前常用的教育及行为干预方法包含行为分析疗法、人际关系发展干预、社交情绪调控交互支持、社会故事及图片词汇交换系统、地板时光等,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病情的患儿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虽然痊愈率较低,但能从一定程度减轻孤独症对儿童的影响,恢复其正常功能。

总而言之,儿童孤独症并非一种心理疾病,需引起广大家长的重视,此病若未干预患儿学习、生活、工作等能力缺失,日后将失去基本生存能力。就目前孤独症患儿的康复训练而言,虽然具有一定治疗效果,但也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漫长过程,需要患儿家长做好心理准备,坚持给予孩子良好的康复训练及教育,减轻儿童孤独症带来的不良后果,促进其顺利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