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心理护理概念、作用及发展现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分析心理护理概念、作用及发展现状

朱玉

朱玉

贵州省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551700

摘要:心理护理是当前临床护理当中非常重视的护理内容,许多临床实践研究表明,心理护理能够提升患者的护理效果,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与依从度,这对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意义。本文从心理护理的概念入手进行分析,并对心理护理的临床作用以及发展现状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心理护理;概念阐述;作用探讨;发展现状

南丁格尔是现代护理学产生的标志性人物,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当前完整庞大的护理体系,随着心理学应用于护理当中,心理护理的理论逐渐的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心理护理理论最早提出于上个世纪80年代,在我国已经研究和实践了30多年的时间。我国的心理护理主要研究心理护理的概念和意义。并以此作为理论基础放入实践当中,指导心理护理的实践。

一、心理护理的概念和作用

1.1心理护理的概念

心理护理的主要概念是指,在患者接受医疗的过程中,医院一方对患者进行心理方面的维护和调理,调理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肢体动作、行为态度等方面进行,患者在接受心理护理后,能够消除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从而促进患者病情的好转。甚至是康复。

1.2心理护理的作用

心理护理的作用是帮助患者缓解患病所带来的消极情绪,如紧张、焦虑、失望等,在治疗期间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帮助患者提高治疗的信心,进一步的提高护患关系,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护理人员及时的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的心理状态适于治疗,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接下来的治疗。

二、当前我国的心理护理发展现状

2.1护理人员对心理护理的认识不足

心理护理在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才有所提及,起步较晚,但随着全面健康理念的影响以及整体护理模式的实施,我国的大部分护理人员已经对心理护理产生重视,认为心理是护理当中十分重要的内容。针对临床护理人员进行调查后发现,所有的护理人员都对心理护理的重要性达成一致,认为心理护理是护理实践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对护理人员对心理护理实施的调查中发现,护理人员对心理护理的概念与护理范围产生混淆,相当一部分护理人员认为心理护理是护理的辅助工作,只需在病理上进行记录即可,造成护理人员对心理护理认识不足的现状。

2.2护士接受护理心理学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护理人员受教育水平分布较为分散,中专、大专以及大专以上学历均有,其中以中专和大专学历者为主,但当前的中专、大专学历者学习心理护理知识以自学为主,大专以上学历者以学校学习为主,自学者占护理人员总数的一半以上,使得护理人员总体上心理护理知识学习不够,患者的心理护理学习能力不足,许多护理人员没有进行系统的心理护理学习,而是在工作中依靠工作经验进行模仿,心理护理工作科学性不足,效果不佳。而在学校学习的部分护理人员当中,心理护理的教材缺乏系统性,在与实践结合方面的作用不大,导致学生在工作后往往无法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导致临床工作中心理护理效果不佳。

三、心理护理的有效实施措施

3.1提高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知识水平

护理人员所掌握的心理护理知识水平,极大的影响了他在进行心理护理工作时的方法与效果,针对当前我国临床心理护理实施效果无法跟上理论指导的现状,应用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开始入手,对当前工作在临床一线上的护理人员进行心理护理理论知识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心理护理理论知识的储备量,并使其能够将心理护理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护理工作当中,从而真正发挥心理护理的工作效果,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临床上应进行心理护理模式的探究,从理论上指导心理护理工作。

3.2提高临床上心理护理的可操作性

针对当前心理护理理论知识与心理护理工作实践中脱节的问题,需要对临床心理护理工作的可操作性进行提升。心理护理工作的可操作性一直是我国心理护理当中的短板,制约着心理护理工作的效果和发展,为保证心理护理工作的效果,提升心理护理工作可操作性势在必行。心理护理工作的可操作性分为规范化实施程序、科学化评估手段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都需要护理人员与患者密切的配合。规范化的实施程序能够有效的提升心理护理对患者的护理效果,将高危患者的心理从危险的边缘拉回,使其重新树立治疗的信心与生活的希望。心理护理可操作性的提升措施主要包括个性化的护理对策的制定与实施。个性化护理对策的制定影响因素则包括了不同科室、不同领域、患者不同的病情状态和心理状态等。特别是在外科手术室的护理,对手术病人的护理最为具有特殊性,因为手术护理需要对患者进行两个部分的护理,即术前和术后,这两个部分的护理都与心理护理密切相关,护理人员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主要作用是消除患者的焦虑心理与恐惧心理,保证患者能够做到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手术。而术后护理则需要护理人员能够在患者手术后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能够正确的认识自身手术效果与康复水平,减少患者由于过高的心理期望造成的失望情绪,提高患者术后的护理依从度,帮助患者尽快的康复。

四、总结:

心理护理作为现代医学中护理工作的重点之一,在临床上的地位与重要性不容忽视,随着心理护理理论的发展,心理护理工作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心理护理的主要作用和目的就是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提升患者的护理与治疗效果。当前的心理护理工作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有护理人员知识掌握程度不够、心理护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不够两个方面,为此,需要临床上与理论研究过程中进行解决。临床上可以对护理人员进行整体的培训和指导,帮助护理人员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并以此借鉴和指导日常的心理护理工作,而在理论上,则要充分的考虑到工作实践的重要性,根据工作实践的内容进行理论体系的建立和指导。

参考文献:

[1]张玉兰,刘艳华,张燕.心理护理现状分析及发展[J].护理研究,2007,21(36):3297-3299.

[2]徐金坤.心理护理的分析、现状及发展趋势[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29):189.

[3]王国蓉,李继平,黎雪梅.心理护理现状与发展趋势[J].护理研究(中旬版),2006,20(20):1807-1809.

[4]褚玲玲,谢刚敏.心理护理的概念及成分研究进展[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0,03(01):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