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肝衰竭59例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2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肝衰竭59例护理体会

单碎芬陈飞谢冬梅

单碎芬陈飞谢冬梅

永嘉县中医医院(浙江永嘉325102)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9例,对照组48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要求辨证护理,给于腺苷蛋氨酸、促肝细胞生长素、白蛋白、血浆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加中药保留灌肠,4周为1个疗程,比较其疗效。

结果两组治疗后肝功能、PT、PTA变化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83%、6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肝衰竭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明显优于单用西药者,具有临床意义。

【关键词】中药灌肠肝衰竭护理

[中图分类号]R57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13)05-94-03

肝衰竭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极高。我科于2010年1月~2012年10月,在常规西药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保留灌肠、辨证护理治疗肝衰竭59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

本组病人107例,均为住院患者,诊断符合2006年《肝衰竭诊疗指南》标准[1]。随机分为治疗组59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42.72±7.97)岁;其中急性肝衰竭3例,亚急性肝衰竭5例,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41例,慢性肝衰竭10例。对照组48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40.85±8.96)岁;其中急性肝衰竭3例,亚急性肝衰竭4例,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33例,慢性肝衰竭8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2.1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于腺苷蛋氨酸、促肝细胞生长素、白蛋白、血浆等常规治疗,有感染者加用抗感染药物。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中药保留灌肠(生大黄15g、枳实10g、厚朴10g、生地30g、赤芍30g、蒲公英30g)。腹胀明显者加槟榔15g,黄疸明显者加茵陈30g,神志不清者加胆星、石菖蒲各15g,阴虚者加元参15g、倍生地用量,阳虚者加附子10g。4周为1个观察周期。

2.2护理措施

2.2.1常规护理:为患者创造安静、整洁的医疗环境;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昏迷及大量腹水患者卧气垫床,加强翻身;给予口腔护理,每日两次;经常擦浴,保持皮肤清洁;勤剪指甲,避免抓伤皮肤,保持大便通畅。对于昏迷的患者,我们应该指导、鼓励家属与患者交谈,呼唤患者的名字,播放患者喜爱的音乐以及倾诉家人对患者的期盼,唤起他们对生的希望;神志清醒的患者常表现出恐惧、悲观、自卑等不良情绪,我们要有的放矢的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饮食给低脂、低蛋白、高维生素、高糖等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避免进食坚硬、油炸、辛辣食物,以免损伤食道诱发出血;肝性脑病者,禁食蛋白。根据患者证型及身体状态,辨证地指导饮食起居,以利于疾病康复。

2.2.2病情观察:观察患者神志意识、生命体征、皮肤巩膜黄染程度和尿色及各项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并做好记录。及时发现脑水肿、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症等并发症。

2.2.3灌肠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中药灌肠的治疗机制、注意事项及其治疗肝衰竭的优势以取得配合。灌肠液采用电脑自控煎药,1日1剂,每剂取汁150ml保留灌肠,药液温度37℃~41℃,灌肠前嘱病人排空二便,灌肠时患者取左侧屈膝卧位,臀部抬高15~30cm。选择一次性吸痰器作为肛管,前端涂少许石蜡油,排尽管内空气,轻轻擦入肛门25~35㎝,滴速为30滴/min[2]。注完药液嘱病人维持原姿势或平卧位休息30min并控制排便,使中药在结肠内保留1~2h。灌肠时要注意观察患者情况,如面色、血压、脉搏、呼吸等,如患者出现便意,要尽量忍耐,同时嘱患者作深呼吸,减轻腹压,延长排便时间;如患者出现腹痛、心慌,应立即停止灌肠,行腹部热敷、按摩、嘱患者深呼吸放松腹肌,解除痉挛,腹痛消失,继续完成。

2.2.4出院指导: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遇事学会自我宽慰;指导患者生活规律,劳逸结合;加强营养,戒烟酒;指导患者不滥用药物,特别是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以免加重肝脏的损害;定期复查肝功能,如出现上腹部不适、恶心、精神倦怠及时去医院就诊。

2.3观察指标: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2周、3周、4周分别观察患者主要症状(乏力、厌食、恶心、呕吐、腹胀)、体征(黄疸、腹水、皮肤黏膜出血)、实验室指标: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并发症(肝性脑病、脑水肿、肝肾综合症、感染、出血)的变化情况。

2.4疗效评定标准: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恢复正常或基本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各项指标改善>50%以上;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好转,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无改善,病情恶化或死亡。

2.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ofWindows统计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

3结果

3.1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情况比较见表1

3.2两组治疗前后PT、PTA变化情况比较见表2

3.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3

表1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情况比较(x〖TX-〗±s)

组别Tbil(umol/L)ALT(u/L)ALB(g/L)TC(mmol/L)

治疗组治疗前298.12±69.04469.77±121.7932.09±2.141.92±0.44

n=59)治疗后79.49±38.21△*79.97±25.88△*39.46±3.39△*3.36±0.75△*

对照组治疗前

303.64±68.78467.01±120.6431.85±2.071.84±0.62

(n=48)治疗后131.06±41.36101.51±28.9634.18±2.232.59±0.88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表2两组治疗前后PT、PTA变化情况比较(X〖TX-〗±s)

组别PT(s)PTA(%)

治疗组治疗前24.87±5.6833.48±7.85

(n=59)治疗后17.41±4.32△*52.28±13.81△*

对照组治疗前25.04±4.9535.48±6.93

治疗后(n=48)21.90±3.92△39.45±8.78△〖BG)F〗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表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组别n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5922(37.29%)31(52.54%)6(10.17%)53(89.83%)△

对照组4810(20.83%)21(43.75%)17(35.42%)31(64.58%)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4讨论

肝衰竭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认为与“三重打击”——免疫损伤、缺血缺氧、内毒素血症密切相关。最初的细胞改变随病因不同有所差异,但最后大都形成大块肝细胞坏死。在我国乙肝是肝衰竭的主要病因,乙肝病毒在一定条件下引起宿主的免疫反应异常是肝衰竭的发病机制的主要环节,其病理基础是肝细胞大量坏死或严重变性,从而导致肝功能衰竭,由此而引起内毒素血症进一步加重肝细胞损害,内毒素血症在肝衰竭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非常重要作用。由于该病消化道反应严重,药物难以口服,肠道又是机体最大的细菌和内毒素贮存库,在目前西药缺乏有效治疗情况下,针对结肠黏膜天然吸收的生物膜特征,采用中药灌肠治疗该病[3]。

肝衰竭最主要临床特征是高黄疸和神识昏朦,中医学以证统病,故属祖国医学黄疸之“急黄”、“瘟黄”、“肝厥”、“关格”、“血证”等范畴,据1997年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记载并规范其中医病名为“肝瘟”[4]。本病病因为热毒,病机主要为热毒内壅,瘀血内阻,病机特点为毒瘀互结,因此我们选用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类中药组合成方,用来治疗肝衰竭。方中大黄清热解毒,通腑泻浊;现代研究证实具有拮抗内毒素、抗菌抗病毒及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5]。生地以养肝体,从而驱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恋邪,虚实兼顾;生地中有效成分水苏糖,口服后不被消化酶分解,不被肠道吸收,能降低肠道PH,增加肠蠕动,因而加快了肠道内有毒代谢物质的排出,减少了有毒代谢物质重吸收,大大减少肝脏分解毒素的负担。同时,水苏糖可以提供能源,促进体内自身多种双歧杆菌成倍增长,使肠内吲哚等胺类物质减少,从而减少内毒素血症的发生[6]。赤芍凉血活血;蒲公英清热解毒;枳实、厚朴行气导积以助大黄逐瘀泻浊,利于热毒排出。全方共凑清热解毒,逐瘀泻浊,凉血退黄之效;使毒清、瘀去、黄退。针对本病“毒”、“瘀”的病机特点,在护理方面强调辨证护理,以进一步提高疗效。本组临床观察显示,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肝衰竭疗效可靠,简便易用,尚未发现毒副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肝衰竭诊疗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9):643~646

[2]詹雅琴.改良中药保留灌肠的疗效观察.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4):894-896

[3]过建春,施军平,陈群伟,等.中药结肠透析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中医药学刊,2006,24(7):1254~1255

[4]毛德文.肝衰竭毒邪病因学说辨析.中医药导报,2007,13(1):8~11

[5]李晓燕,吕文哲,黄小正,等.中西医治疗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研究进展.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2,12(5):316

[6]战嘉怡,曹霞,陈阳.微生态制剂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北京临床药学,1998,11(2):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