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排CT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治疗决策的指导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1-21
/ 2

64排CT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治疗决策的指导意义

庞金荣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人民医院江苏淮安223400)

【摘要】目的:探究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治疗决策中应用64排CT的指导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200例经64排CT检查后的判断冠状动脉闭塞50%~80%的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分别标记为药物组和介入组,患者在治疗后采用64排CT跟踪走访排查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经连续走访排查12个月后,药物组患者有12例患者出现冠状动脉管腔狭窄>85%,占比为12.00%,显著高于患者药物治疗前(P<0.05),有52例患者斑块CT值增加至(70±10)HU,占比为52.00%,重建冠脉支架17例,占比为17.00%;介入组患者无患者出现支架血栓事件,有11例患者出现支架内轻度狭窄,狭窄50%患者有5例,占比为5.00%。结论:64排CT诊断可直观观察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病变情况,根据狭窄及斑块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及时发现诊断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可作为评价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是否进行介入治疗的首选方法,为患者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参考依据,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64排CT;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治疗决策;指导意义

【中图分类号】R4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2-0126-02

冠心病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往往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冠心病的病理机制为冠状动脉出现狭窄或梗死,在患者冠脉血管壁形成斑块,导致心肌细胞出现缺血性病变[1]。在冠心病的诊断治疗中需要根据患者冠脉动脉病变情况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然而,目前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评价中缺乏统一的标准,在患者的治疗方案制定中多以患者的临床各指标指征和临床经验作为依据[2]。介入治疗是目前用于冠心病抢救治疗的主要途径,通过重建患者冠脉支架,改善患者冠脉血液循环及心肌缺血反应,降低患者心血管风险。然而,目前在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指征判断中尚未有统一的标准,对于冠张动脉临界病变指导介入治疗缺乏指导决策意见,许多临床医师往往根据临床经验进行判断,导致许多需进行介入治疗患者错失介入治疗,导致患者药物治疗后心血管风险增大[3]。本文将选择我院收治的200例患者作为案例,分析经64排CT检查在不同治疗方法下患者预后情况,探究64排CT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进行介入治疗中的指导作用。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200例经64排CT检查后的判断冠状动脉闭塞50%~80%的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患者年龄30~80岁,平均年龄(58.09±7.52)岁,其中男性100例,女性100例。调阅200例患者病历档案,根据64排CT诊断诊断决策后治疗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分别标记分别标记为药物组和介入组,每组患者100例,两组患者在病情及基本情况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

1.2方法

所有患者在治疗后12个月进行随访调查,在12个月后再次进行64排CT检查,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64排CT检查:采用Siemens64排CT-SOMATOMSensation64,患者取仰卧位,开放静脉通道,连接心电信号,采用心电门控扫描模式,注射碘普罗胺,注射速度4ml/s。CT扫描范围从心脏隔面部位至气管隆突处,设置扫描参数为层厚0.625mm,螺距0.20;350~450mA,120~135kV,矩阵512×512,将扫描后的图像传导至工作站进行处理[4]。

1.3统计学处理

采集200例随访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200例患者治疗前后及两组间各指标差异的比较采用检验水准α=0.05进行分析。

2.结果

分析200例患者在经64排CT检查后患者在不同治疗方法下,患者在治疗12个月后的预后情况,结果显示,经连续走访排查12个月后,药物组患者有12例患者出现冠状动脉管腔狭窄>85%,占比为12.00%,显著高于患者药物治疗前(P<0.05),有52例患者斑块CT值增加至(70±10)HU,占比为52.00%,重建冠脉支架17例,占比为17.00%;介入组患者无患者出现支架血栓事件,有11例患者出现支架内轻度狭窄,狭窄50%患者有5例,占比为5.00%。

3.讨论

在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治疗中发现,只有狭窄程度达到50%以上才会导致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5],轻度狭窄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表现,在确诊时往往处于中重度狭窄,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期[6]。冠状动脉阻塞性病变的在时间的变化下斑块的性质不同,长期的阻塞性病变可引起的斑块纤维化,治疗方法也存在差异。然而,在常规CT下患者下难以诊断患者的心肌梗死时间。64排CT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与传统CT技术相比,可对血管造影进行三维成像,更为直观观察到冠状动脉的病变部位,极大提高了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确诊率。在冠状动脉病变临界排查中综合评价患者动脉狭窄及斑块情况,为患者的是否介入治疗提供科学性指导。研究结果显示,药物组患者有出现冠状动脉管腔狭窄>85%占比为12.00%,显著高于患者药物治疗前(P<0.05),斑块CT值增加至(70±10)HU占比为52.00%,重建冠脉支架占比为17.00%;介入组患者无患者出现支架血栓事件,有11例患者出现支架内轻度狭窄,狭窄50%患者占比为5.00%。同时,64排CT诊断具有无创性的特点,操作减少,风险小,安全性高,及时为操作者提供冠状动脉粥样硬块斑块、钙化等增强造影位置,有效显示患者冠脉闭塞段的斑块性质和血液分支流向,在术前即可根据64排CT扫描造影图形进行病情评估,可作为患者介入手术治疗的图像参考依据,使临床医师准确了解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制定科学化、系统化的手术方案,提高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率。

综上所述,64排CT诊断可直观观察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病变情况,根据狭窄及斑块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及时发现诊断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可作为评价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是否进行介入治疗的首选方法,为患者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参考依据,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伟良,镇奋,岳玉国,等.64排CT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治疗决策的指导意义[J].武警医学,2012,23(12):1050-1052.

[2]申倩南,刘俊.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评价及治疗[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6,37(02):192-197.

[3]孙红.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现状与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8(10):1009-1011.

[4]邵婉怡,徐辉,叶飞,等.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和双源CT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对比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5(07):1034-1036+1040.

[5]白静,杨新红,孟妍妍,等.64排螺旋CT指导下不同性质冠状动脉斑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近期疗效[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3,19(04):430-434.

[6]高迎春,张晓琴,武云涛,等.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介入的指导意义[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3,45(06):653-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