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典建筑柱式的理性与浪漫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2-12
/ 2

西方古典建筑柱式的理性与浪漫

苏婷

(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摘要:西方古典建筑中的柱式是西方古典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严谨的比例与规范及其极高的审美价值形成了西方古典建筑独特的美。本文从西方古典哲学思想,建筑材料的使用及其艺术价值等方面,探析西方古典建筑柱式中所蕴含理性的几何追求与浪漫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西方古典建筑;柱式;比例;人文主义

1西方古典柱式

1.1西方古典柱式的定义

古典柱式主要是指由古希腊人创造并由古罗马人发展的成熟的立柱体系,一般特指古希腊的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柯林斯柱式以及古罗马的塔司干柱式混合柱式。柱式是建筑中起竖向支撑作用的结构构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过种种改进,这些构件的形式、比例、细节和各部分的相互组合形成稳定的做法规范。柱式主要由柱、檐和基座三部分组成,其中柱又分为柱础、柱身、柱头三个部分,檐又分为额枋、檐壁、檐口三部分。其中各部分的尺寸、比例、形状、装饰等各方面处理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种类的柱式。柱式是除中世纪以外,欧洲主流建筑造型设计艺术的基本元素,它制约着不同尺度建筑的形式和风格。

1.2建筑材料

不同于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体系,西方古典建筑主要采用石构。希腊早期的柱式也是使用木构的,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屋面瓦在希腊地区广泛应用,一般木质结构不易承担屋面瓦的重量,因此有学者认为,这也是用石柱代替木柱的一个重要原因。希腊社会在公元前七世纪开始运用纯石材建构建筑的梁架体系。到了罗马社会,西方人更是把石材运用到了建筑屋面结构体系上,彻底的完成古代西方社会以石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

西方世界中,石头被古代人相信是具有神秘生成力和行动力的神圣的物质,常被当作是神在大地上的宫殿,也是被当作大地神的象征而受到崇拜。古代埃及、希腊神话中都是以石头为“大地之脐”。西方教堂、神庙建筑用石一方面是对神的崇拜,另一方面,也由于是由石头材料建造而花费数百年的建筑,追求时间的永恒并得以长久的保存。石头建筑后期虽有破损,也展现出了一种残缺美。

2柱式中的人本主义思想

2.1人本主义的世界观

希腊神话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本属一体,人处在自然之中,而不在自然之外。这种思想体现在艺术上就是对人体美的至高无上的追求,人体集天地万物之美与一身。人格化的自然即神的意志对人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认为宇宙的规律性和秩序是神显示出的统一和权威,这时神也具有了人情化、人味化和人性化的特征。古希腊人将人置于宇宙的中心,把对人的赞美和对神的崇拜相结合,主张人神同形同性论,赞颂人的强壮和智慧、坚毅和勇敢。他们认为人是万物的主宰,认为人集中了天地万物之美。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希腊人把人体的形象抽象提炼成了最纯粹的人,人体的美也被赋予了柱式。

2.2人本主义在柱式中的体现

希腊人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使得人成为了艺术的主题,也有直接用人体做柱式的形式。古希腊时期发展的三种稳定的柱式中各部分的比例与尺度都取自于人体各部分的比例与尺度。多立克柱式与爱奥尼柱式的出现较早,两种柱式同时演进。到古典时期两种柱式的发展已非常成熟。成熟的多立克与爱奥尼柱式从开间比例到一条线脚的处理都表现着男子刚劲雄健与女子清秀柔美两种不同的风格特点。多立克柱式如男子般比例粗壮,檐部厚重,柱头是简单而刚挺的倒立圆锥台,柱子的收分和卷杀比较明显,柱身上的凹槽是相交成锋利的棱角,没有柱础。爱奥尼柱式则表现的如女子般精巧纤细,檐部轻巧,柱头是柔和的涡卷,柱身的凹槽棱上有一小段圆面,有柱础且看似富有弹性。第三种柱式是古典时期出现的科林斯柱式,是对少女窈窕体态的模仿,通过装饰形成了更美观的效果。它的柱头是希腊、意大利等地特产的忍冬草,忍冬草因其在严冬中茁壮生长,被视为是顽强生命力的象征而受到希腊与罗马人的喜爱。

3柱式中的理性主义色彩

3.1西方的数理哲学思想

柱式中不仅体现着对人的赞美,严格的比例尺度也是古希腊人严谨的理想主义思想的体现。古希腊人对于数学和几何学有着极其深入的研究与热爱,数学一词即来源于古希腊语的μθημα(máthēma)。古希腊人认为数学比感官可靠,古希腊柱式中处处体现古希腊人民追求数学美的古希腊精神。他们还将几何秩序与美结合起来,把美赋予一种理性的定义。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一般说来,宇宙的组织在其规定中是数及其关系的和谐的比例。”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可以用直尺和圆规画出来的简单的几何型是一切的基本,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美是由度量和秩序所组成的。事物的性质是由某种数量关系决定的,万物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而构成和谐的秩序,由此他们提出了“美是和谐”的观点。

3.2理性主义在柱式中的体现

这些理论对西方古建筑有着极强的影响力,古希腊人正是在这种美学原理的引导下使柱式经过数理关系的规定达到了它的均衡与规范,柱式具有了完整且严密的逻辑关系。如在多立克柱式中,一个开间被三陇板划分为2,被钉板划分为4,最后被瓦当划分为8,从而自下而上形成了1:2:4:8的比例关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希腊建筑的种种改进,都集中在对于这些构件的形式、比例、细节和相互组合上,以求达到数与美的和谐。到公元前6世纪,柱子有了相当稳定的比例构造做法,形成了柱式理论。

人们还用理性的思维对柱子进行了视觉的矫正。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其编著的《建筑十书》中运用数学细节具体说明了这三种最早的柱式各自的所有部分的装饰和比例,不仅记载了这些柱式的总体尺度,宽和高的关系,还深入到了柱子凹槽的位置以及其他细节柱头上的所有建筑部件。柱子在其高度方向均匀的向前倾斜使它们看上去显得垂直,并且由于高度不同的视觉问题对柱子的粗细加以调整,视觉总在追求美观。维特鲁威的细致测算显示了如何精确而恰当地加粗柱子,以使得建筑取得优雅而适宜的视觉效果。

4结语

柱式是西方古典建筑辉煌的成就。古希腊成熟的柱式既严谨的体现着一丝不苟的理性精神,追求一般的、理想的美,又体现着对健康的人体敏锐的审美感受,充满活力与个性,是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完美结合。古罗马人对希腊柱式的发展以及结合自身需求对柱式的完善,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即满足自身建筑发展的需要,也使柱式本身美学价值得以体现。

严格的规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柱式虽有一整套完整的做法规范,但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告诫人们,柱式的做法应该根据地形,环境和建筑的主题而有所不同,不能死守教条,所谓规范,也不是绝对的。这句话放在现代社会依然适用,它强调建筑的适应性,建筑师们应该遵循实践而非教条,并在设计建造过程中,既要保持理性的思维,也要保持对艺术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赵晶.全球视野下西方古典柱式的形成与影响.[d]南京工业大学.2012.06

[3]马月兰.希腊神殿三种柱式设计风格的由来[j].世界文化,2004(5).

[4]李方方.西方古典建筑中柱式的装饰艺术.[j].长安大学学报.2003.06

[5]中、西方“石”文化及其对建筑的影.[j].建筑科学.2009.04

[6]许兴海.从神本到人本———兼谈西方古典柱式艺术特征[j].滁州学院学报.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