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阴囊巨大肿瘤1例及青春期前睾丸肿瘤概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儿童阴囊巨大肿瘤1例及青春期前睾丸肿瘤概述

张童睿

张童睿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泌尿外科浙江杭州310003)

【中图分类号】R7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0-0386-02

1临床资料

1.1临床资料:

患儿,男,13岁9月,因“右阴囊肿大2月,加重半天”拟“右阴囊急症:血肿?”急诊收治入院。

2月前患儿无明显诱因下自觉发现右阴囊有所肿大,但因害羞未告知父母,2月来右阴囊肿块渐增大,住院当天中午患儿外出骑自行车后阴囊肿物进行性增大,伴有疼痛,无发热及腹胀、腹痛,无恶心呕吐,否认腮腺炎接触史,否认尿道手术史,否认隐睾病史。患儿平素诉刷牙偶有牙龈出血,无磕碰后皮肤淤血淤斑。查体:右阴囊肿胀明显,呈巨大球样,直径约15cm,睾丸触诊不清。我院门诊B超检查提示“右侧阴囊内巨大包块伴出血,肿块?血肿?”。腹部CT平扫:“右侧嵌顿疝可能”。

既往左斜疝手术史,家族成员无血液、肿瘤疾病史。

1.2治疗:

入院后患儿因搔抓右侧阴囊后致局部皮肤破溃,活动性流出血性液体,予局部压迫止血并予补液抗休克治疗。完善术前必要检查后,急诊行右阴囊探查+右侧睾丸肿块切除+右侧阴囊大部皮肤切除术。术中见肿块来源于精索及睾旁组织,呈鱼肉样,侵犯皮下及部分右侧阴囊皮肤组织,皮肤呈“橘皮样”,完整切除肿块,并大部切除右侧阴囊皮下及皮肤组织。

1.3术后病理:

免疫组化:

Des(+),Vim(+),Act(+)

SMA(-),S-100(-),CD34(-),MyoD1(-)

(右睾丸旁)胚胎性横纹肌肉瘤

1.4术后转血液科化疗,随访至今无复发。

2讨论

2.1横纹肌肉瘤来源于能分化为横纹肌的原始间叶细胞,是小儿软组织最常见的恶性肿瘤,55—60%。可发生于人体各部位,包括无横纹肌的部位。占小儿恶性实体瘤的第7位。目前手术、放疗、化疗综合措施,无转移瘤患儿存活达70%。占所有睾丸旁恶性肿瘤的40%,睾丸及睾丸旁恶性肿瘤的5%。发病高峰年龄:3-4月及16岁。一般表现为无痛性质硬肿块,较大(20cm)。40%患儿发现时已有远处转移,1/4-3/4有淋巴结转移,1/4远处转移至肺、骨。

2.2治疗:

10岁以上(不论分期)、10岁以下有后腹膜病变:根治术+淋巴结清扫。

淋巴结清扫中发现淋巴结阳性者,放疗+化疗。

预后较好。

3青春期前睾丸肿瘤概述

占所有儿童实体瘤的1~2%及所有睾丸肿瘤的3%。

发病高峰年龄为3岁以内。年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1.6至2,且数十年来发病率较稳定。目前最常见的类型为卵黄囊瘤(内胚窦瘤),畸胎瘤,表皮囊肿等。各种具体类型的发病率尚有争议。很大一部分青春期前睾丸肿瘤为良性。只要进行积极治疗,5年生存率已达到96%以上。

3.1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趋势:总发病率20世纪逐年上升

种族差异:丹麦、挪威、瑞士、德国、新西兰等3.2/10万;美国、英国2.1-2.3/10万;非洲、亚洲:中国1/10万;乌干达0.09/10万

职业与环境因素:农药:林丹、DDT等;工业化合物及其副产品:铅、汞、镉、乙烯雌酚等;植物雌激素:异黄酮、香豆雌酚等

年龄因素:婴儿期:卵黄囊瘤

20-30岁:胚胎癌、畸胎瘤

30-40岁:精原细胞瘤

3.2病因学

尚不清楚

先天性因素:

1.隐睾:癌变发生率比正常下降至阴囊内的睾丸高30-50倍。

2.遗传:睾丸肿瘤患者中,近亲中16%有肿瘤家族史;家族性睾丸肿瘤发生率1.0%-2.8%:父子间2-4倍,兄弟间3-12倍。

3.多乳症:多乳症伴发或并发睾丸肿瘤的可能性较正常人4.5倍。

4.睾丸女性化综合症:40倍。

5.雌激素分泌过量:妊娠早期—外源性雌激素

后天性因素

1.损伤:化学物品家禽—畸胎瘤,物理损伤兔—精原细胞瘤。

2.激素:妊娠期—外源性激素

3.感染:

病毒(麻疹、天花、流行性腮腺炎)

细菌(猩红热、肠伤寒)

并发睾丸炎—继发睾丸萎缩、细胞变性

4.营养因素:致癌基因

3.3临床表现

阴囊无痛性肿块(>90%)

其余症状:腹股沟斜疝、性早熟(Leydig-celltumors)等。

3.4鉴别诊断

鞘膜积液:15-50%睾丸肿瘤合并鞘膜积液。

腹股沟斜疝

睾丸扭转

睾丸附睾炎

附睾结核

腮腺炎性睾丸炎

3.5诊断

B超检查:100%。边界清晰、均匀一致的中等回声椭圆形结构。

睾丸增大或出现圆形、椭圆形结节状肿块,伴有血流。

1.精原细胞瘤:边界清晰、均匀一致、细小光点的低回声团块;睾丸略增大,外形不变;亦可类似正常睾丸中等回声,少数呈现不均匀回声。

2.畸胎瘤:睾丸增大,表面高低不平,分叶状。睾丸内部混合回声,不均匀,常有液性暗区或伴有后方声影的强回声钙化区。

3.胚胎癌:增大的睾丸内出现边界不清、回声不均肿块。低回声区内可有高回声结节,结节边界回声较低;正常睾丸组织受侵犯后呈现缺损或全部消失。

4.绒毛膜上皮癌:多数可见出血、坏死和钙化灶同时存在。有时睾丸原发灶很小,表现为小灶性回声异常,但已有远处广泛的转移;有时肿瘤内部为中等强度的均匀回声。

5.混合性睾丸肿瘤:表现为中等回声和强回声混合存在的不均匀超声图像,可有液性暗区及钙化声影,因肿瘤成分和比例不同而异。

6.恶性淋巴瘤:病变呈极低回声,常累及双侧睾丸。

7.睾丸白血病:病变呈分布均匀的中等回声,多累及双侧睾丸。

如怀疑恶性,应加做胸腹部及盆腔的CT或MRI,排除是否有肿瘤转移。(20%的卵黄囊瘤有肺转移)

血液指标(HCG对于成人睾丸肿瘤具有重要意义,但对儿童睾丸肿瘤意义不大)

血液指标:AFP——卵黄囊瘤↑

注意:AFP在出生后水平较高,后逐渐下降

3.6分类

生殖细胞肿瘤卵黄囊瘤、畸胎瘤、畸胎癌、精原细胞瘤

睾丸间质肿瘤Leydig细胞瘤、Sertoli细胞瘤及中间类型

性腺母细胞瘤

支持组织的肿瘤纤维瘤、血管瘤、平滑肌瘤

淋巴瘤和白血病

瘤样病变表皮样囊肿、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继发的增殖性小结

继发性肿瘤

睾丸附件肿瘤

3.7青春期前睾丸肿瘤分期

Ⅰ期:肿瘤局限于睾丸,睾丸切除后1月内AFP正常,胸部及腹膜后影像学检查阴性。

ⅡA期:腹膜后淋巴结切片发现有肿瘤转移。

ⅡB期:影像学检查发现腹膜后有肿瘤转移,AFP持续增高。

Ⅲ期:有腹膜后以外的远处转移。

RRPLND清扫范围:

患侧肾周筋膜内全部脂肪组织,从肾蒂上2cm水平以下的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前侧壁外1cm,至同侧髂总动脉上1/3,对侧髂血管分叉处的淋巴结及脂肪,并切除腹膜后残留的精索。

3.8治疗

一.手术方式

经腹股沟睾丸切除+精索高位结扎术为主要治疗方式。

基本无需行RRPLND

1.睾丸卵黄囊瘤主要经血行转移,淋巴结清扫术阳性率低,清扫对预后并无改善。

2.术后化疗进展与完善,使其日益规范有效。

3.术后瘤标动态监测及B超、CT检查对腹膜后淋巴结定期检查,可为二次补行RRPLND提供及时明确依据。

4.RRPLND创伤大,造成阳痿、逆行射精等射精功能障碍并发症,影响生活质量。

二.化学治疗

化疗有良好效果,术后4-6疗程。

Ⅰ期:VAC方案

Ⅱ-Ⅲ期:PVB方案或PEB方案

三.放射治疗

精原细胞瘤对放疗高度敏感。

术后可行同侧髂淋巴结和腹膜后淋巴结预防性照射。

儿童未发育成熟的组织因放疗而引起的放射性损害较成人严重。

参考文献

[1]黄澄如,睾丸肿瘤,实用小儿泌尿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65-666;

[2]张金哲,现代小儿肿瘤外科学。科学出版社,2003,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