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乐器的古老分类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中国民族乐器的古老分类初探

魏平

魏平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610000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8)12-049-01

乐器发展的历史和人类文化的发展历史密不可分。人们从无意识的声音表达情感到有意识的组织声音表达情感、传递情感,音乐的故事从一开始就伴随着人类的生活、劳动、习俗、宗教等等一起产生。

在远古时期,人们多以狩猎及歌舞伴奏为主,当他们用力击打一块岩石、一件石器或皮革,或是吹起一截枯骨、一根中空的木棒等敲击即兴舞蹈或庆贺丰收时,原始乐器的雏形产生了。劳动生活中的石块、缶、木棍以及劳动工具,就是乐器的最初的起源。也许一开始是无意识的,但在漫长的劳动生活中,人们逐步探索出并能明确地意识到自己所听到的声响确乎是来自什么物体,慢慢地学会以此传递信息,把岩石、石器、皮革、枯骨、木棒作为特定的乐器使用,特别是发展到能“效出林溪谷之音以作歌”时,乐器产生了。

“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出林溪谷之音以作歌,乃以麋革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像上帝玉磐之音,以致舞百兽。”

——《吕氏春秋•古乐篇》

《吕氏春秋•古乐篇》,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等一大批人集体编撰的。这里的“麋革置缶”,是指鼓一类的乐器,也称体鸣乐器,“石”是打击乐器。质的表演创意一切来源于其非常熟悉的“山林溪谷”,“林溪谷之音以作歌”,乃是从眼中的“林溪谷”之境、耳中的“林溪谷”之声,内化成心中之“林溪谷之音”,化作手中的“林溪谷”之乐,看、听、奏、辩、赏,以“林溪谷之音以作歌”体现了音乐创作的全过程,此时质所选择的“以麋革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缶、石已然化作乐器,把是从眼中之景、耳中之声、手中之乐,呈现在所有观众面前。从中可知,在春秋时期,已经有人能有选择的拿原始的乐器,敲奏出心中的音乐,抑或是描述他们生活中某一场景、某一情境,抑或是生活中某种情感情绪的宣泄与表达。这一事例说明,乐器是音乐创造的工具,它经过特别设计,能把物体的自然音响属性与表现音乐艺术的某种目的结合在一起,并最终经由演奏者的操作控制来完成。因此,乐器与音乐家是密不可分的。在一个低水平的业余琴手手中,就算是制琴大师斯特拉迪瓦里所制的精品,也终将形如一段枯木相反,在一位大师级演奏家手中,即使是粗制提琴,也能发出天籁之音。

世间的第一首乐曲是怎样的我们无从考究,有文字记载的音乐发展史虽已近千年之久,但仍无法知道最早的人们他们喜欢的到底是些什么样音响效果的音乐,但距今约8000年左右的河南舞阳贾湖骨笛的出土,让我们对古人的音乐有了想象,淳朴而高远,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乐器。

一、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

八音,是古代有文字记载的乐器分类法的名称。

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周礼•春官•大师》

随着社会生活的复杂化,音乐的发展,乐器品种也大大增加,到了周代产生了根据制作乐器材料区分的乐器分类法,这是中国乐器发展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古人以八种自然材质为基础制造乐器,讲究乐器所发出的声音要天人合一、自然合一、人景合一。西周时期根据乐器制作材料质地对乐器进行分类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等八类,即“八音分类法”,后人以“八音”作为各类乐器乃至音乐的统称。

“金”是用金属制造的乐器,有钟、铃、镈和铙等;“石”是用石或玉制成的乐器,有石磬和玉磬等;“土”是用泥土烧制而成的埙和缶等;“革”是用兽皮制成的鼓、鼗和陣等;“丝”是指用蚕丝作琴弦的琴和瑟等;“木”是用木材制成的板、祝和敔等;“匏”是指用葫芦制作的笙和竽等;“竹”是用竹子制成的箫、籥和管等。自周代至清代末期长达3000年中,一直沿用这种八音分类法,由于这种分类法不尽严格,因此在清末时废除了。

至于古代乐器发展规模的探究,不仅从文字、诗词、绘画上管中窥豹,可知一二,从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典故“滥竽充数”里,也可探得一斑。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竽,是一种像笙一样的乐器。战国时期的君王齐宣王有一支300人的吹芋乐团,他喜欢听齐奏,以致有个浑水摸鱼的南郭处士混迹其中,冒充乐手。宣王去世,儿子湣王继位却喜欢听独奏,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仅“竽”的乐队就能有300人之多,其他乐器应该也有不少人学习,从这个历史典故中可以看出当时宫廷乐队的规模是比较宏大的。

八音的由来除了被认为是古代乐器的分类法的名称外,也被作为我国民间器乐乐种,演奏形式或器乐曲名。如北方山西五台山一带的“八音会”,所用乐器有管子、唢呐、海笛、笙、梅笛、箫、堂鼓、小鼓、大镲、小镲、大锣、云锣等。这种乐队,取乐器齐全之意,称为八音会。又如南方广西壮族的“隆林八音”,所用乐器横箫一对,高胡、土胡各一把,小三弦一把,锣、鼓、钹各一副。总计由八件丝竹和打击乐器组成,以乐器件数为名,称隆林八音。还有仡佬族八音乐队、蒙古族器乐曲名“老八音”等等。

二、考古——了解古代乐器发展的途径

考古,是一条了解古代乐器文化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1989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镇发现商代兽面纹立鸟青铜鎛。镈是一种打击乐器,顶正中环钮用于悬挂,敲击口部中间与两侧发音,发声浑厚悠远。镈的正面装饰有极具地方特色的牛首纹,牛角向上高高耸起,合抱一团由鱼形几何纹环绕的圆涡纹,庄重而神秘。

古代乐器种类较多,仅《诗经》(西周到先秦)中提到的乐器名称就有二十九种。打击乐器有鼓、钟、钲、磬缶、柷、圄、铃等21种,吹奏乐器有箫、管、籥、埙、篪、笙等6种,弹弦乐器有琴、瑟等2种。

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楚墓关出土一套十三枚编钟,据考查是战国时期乐器,距今约两千多年。

1972年,涪陵巴族墓葬中出土了十四枚战国时期错金云纹编钟,编钟由大到小,大者高27厘米,小者高15厘米,依次递降,基本是成套的,大的多数有错金,小的未错金,与中原地区整套一致者又小有区别。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八种一百二十四件铜编钟等战国时期的乐器。最为著名的曾侯乙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曲尺形的铜木结构的钟架上。其音域宽广,从最低音到最高音,跨越了五个八度,仅比现代钢琴音域的两端各少一个八度。乐音的排列也与现代钢琴相同,是我国迄今为止的先秦编钟里规模最大、数量最多、铸造最精、音乐性能最好、保持最为完整的一套编钟,它的出生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参考文献:

[1]邓少琴.四川涪陵新出土的错金编钟[J].文物,1974,(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