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陕北民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9-19
/ 2

浅析陕北民歌

袁文静刘磊

袁文静刘磊(陕西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716000)

[摘要]陕北民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它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本文从词和曲的角度来看陕北民歌的情感内涵,对进一步会聚和发展陕北民歌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陕北民歌词曲情感内涵

陕北自古以来是民族融合的地区,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在这片贫瘠而荒凉的土地上,形成了粗犷、豪迈的地方特色和无比鲜活的陕北民歌。而这种民歌同时反映出本地区的民俗文化和生活特点。陕北的小调和歌舞总是伴随着民俗活动,喝酒唱酒曲、扬场唱“叫风”调、打夯唱号子、喜事唱上头歌等等。为了更深入挖掘陕北民歌其独特魅力,本文从词和曲的角度来探析陕北民歌的情感内涵。

一、陕北民歌的历史渊源

地理意义上的陕北:由于长期的地壳运动及历代的滥垦滥伐,土地表层地形破碎,沟壑纵横;同时风沙日烈,亢旱无雨,植被较少,自然环境恶劣。

文化意义上的陕北:既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对于特殊地域的生命诠释。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陕北人,勤劳善良、淳朴奔放。与温柔敦厚的汉文化相比,陕北更多地呈现出粗犷亢奋的主题。

二、从词的角度来研究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在广泛流传的过程中,经过劳动人民的不断打磨加工,在旋律和歌词的形式上,逐渐形成一定的规范性和严整性。陕北民歌的句式多为上下句结构,两个尾字押韵,形成一个段落。其中信天游最为典型,突出的表现形式为“比兴”的艺术手法。以彼物比此物,以先言他物。信天游一般为两句体,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如:“五谷里那田苗子,唯有高梁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呀,唯有那蓝花花好”。歌词通常以一句人们习惯的日常语言来开头,起兴引出后面想说的话。比如“树叶叶绿来,树叶叶黄,丢下个小妹妹受恓惶”。另外,歌词中也多采用衬字和衬句,如“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哟,三盏盏的个灯”,其中“的那个”、“哟”均为衬字。而在“小姐姐拿一把鸳鸯扇,将身坐在玉石栏杆,一对对蝴蛛儿瞧牡丹,蝴蛛来瞧牡丹”中“蝴蛛来瞧牡丹”为衬句。借物比人,托物言情,在众多的陕北民歌中,以描写爱情的歌曲最为多见。

粗犷豪放的陕北民歌也不乏柔美。《走西口》中送郎走西口的妹子千叮咛,万嘱咐:“万不要交朋友,交下朋友多,怕你受折磨,有钱的他是朋友,没钱的两眼儿瞅,唯有那小妹我,天长又地久”。字字句句见真情,歌词朴素自然,意味深长。歌词口语化,也是陕北民歌的一个特点。陕北民歌运用地方方言,不仅唱起来亲切感人,而且节奏明快,气韵通畅。

在语言上,方言不仅给民歌词涂上了浓郁的地方色彩,而且对音乐风格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其唱词表现力丰富率直、真诚朴素,是决定风格的重要因素。陕北方言中多用重字叠句,如“河湾湾”、“柳条蓝蓝”等,这些生动形象的方言在歌曲中的运用,增强了歌曲的趣味性与生活气息。以一首《信天游》为例,歌词是“对面(儿)山(san)里喜鹊喳,你给我(e)那哥哥哟捎(sao)上句话,捎话捎话捎句知心话,就说你那妹妹哟难活下(ha)”。在演唱这首歌时,采用陕北方言来演唱,这种语音语调将男女主人公甜美的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从曲的角度来探索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包括信天游、小调、劳动号子、祭祀民歌、风俗曲、其它歌舞等等,其中,“信天游”和“小调”是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民歌。

优美的旋律,简洁明快的表达,鲜明的空间感,构成了陕北民歌极富歌唱性的旋律特点。陕北民歌旋律构成是以一个纯四度加大二度或两个纯四度的叠置(双四度有时也用三四度)为主要特征,调式特点多样化,并依此为基础形成四声、五声、六声、七声甚至八声音列。

无论是sol、do、re系统,还是re、sol、la系统,徵、商两音在其旋律构成中都具有非常突出的骨干作用。徵调式、商调式无疑也是陕北民歌的核心调式。这种典型音调各音之间可以构成纯四度、纯五度、大二度、小七度。代表民歌有《黄河船夫曲》、《蓝花花》、《三十里铺》等。除了音调在结尾变化外,也有音调在开头变化或开头结尾都变,但中间不变的情况。这就使得音乐形式更加丰富,思想感情也更易充分表达。

大量吸收了外来音乐素材,如果说“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和四域音乐以及外国音乐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那么,陕北民歌就是这种融合的典型代表。陕北民歌不仅数量繁多,表现在音乐上,调式种类也非常多。宫、徵、商、羽、角都有。各调式因其音阶的多少和音级特征的不同。又可分成好几种,其中最常见的是徵调式,徵调式中又以五声徵调式最多。

陕北民歌中以徵、宫、商三音为骨干,组成五度三音列和高八度徵所形成的双四度框架,是陕北民歌中典型的音调。闰的运用,在纯四度的框架内增加了小三度游移的独特现象。调式主音的上方三级音,在主音上方构成的三度音程均小于纯律的大三度,接近小调式,在色彩上,小三度比纯四度略微暗淡一些。更易于表现陕北民歌深沉、哀怨的情绪。这既保持了四度框架的完整性,又满足了情绪表现上的需要,使旋律进行跌宕起伏而又深沉。例:《太阳出来满天红》在旋律轮廓“徵——宫——商——羽”的基础上,加入了经过音“闰”。构成了徵——闰和闰——徵两种特殊的音程关系,使旋律在表现手法上更富特色。闰在音阶中它处于徵与宫之间,闰可以上行到宫,也能下行到徵,由于闰的的偏低特性,下行多于上行。闰的不稳定性很明显,常用在终止下行到主音前,虽然有三度跳进的感觉,但结束还是完满的。闰的游移使旋律的减弱,一般这类民歌情绪较为深沉、委婉,有时有点哀怨的成份。清商音阶中的另一个色彩音是清角,与闰一样,清角的出现,使它与音阶中其他音的连接出现了新的音程关系,给旋律带来了新的活力。

四、陕北民歌的继承和发扬

综上所述,人类文艺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继承、革新、创造的过程。这种继承、创新性表现在艺术发展的各个方面,从内容到形式,从创作方法到艺术技巧,无不是在继承了前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创新,逐渐发展,兴旺起来。对陕北民歌的继承、发展创新必须坚持“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考虑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保护地域文化的特色,采取科学的态度与方法的前提下进行。陕北民歌只有始终和着时代主旋律,始终与民族命运相联系,始终同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才能使陕北民歌这一陕北的精粹,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成为中国人永恒的记忆。

参考文献:

[1]惠雁冰.无力的走出历史上陕北民歌的精神主题[A]陕西:延安2003.2.

[2]鲁惠.陕北的民歌[A].陕西:延安,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