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选读课与当代大学生思辨能力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2-12
/ 3

英美文学选读课与当代大学生思辨能力培养

李前

李前

〔摘要〕思辨能力的发展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尤其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掌握英语技能的同时,应具备思辨能力,提高人文修养和素质。本文通过英美文学课的改革,将文学课与学生思辨能力结合在一起,尝试构建我国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与理论框架。

〔关键词〕思辨能力英美文学人文素质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2000年重新修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指出:“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也就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1]大学教育不是以教授学生知识为目的和导向,而是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正如BrianRoper指出的:高等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有效推理能力以及论据评价能力[2]。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学生具备思辨能力,可以对事物更好地进行分析、判断,从而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见解。

1思辨能力研究介绍

“思辨能力”源于英文的criticalthinkingskills,但很多中国学者把它译为“批判思维能力”。文秋芳指出,“批判性思维”的译法曲解了criticalthinkingskills的原意。“Critical”源于希腊语的两个词根:一个是kriticos,意为“有眼力”的判断,另一个是kriterion,意为“标准”,其涵义是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最终做出有理据的判断[3]。从这两个词源的含义可以看出,criticalthinkingskills实际上是一种思维能力,是以提高与改进自己思维能力为目的,对自己思维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评价,而不带有轻易可否定的含义。文秋芳把它译为“高层次思维能力”,后来又改为“思辨能力”[3],思辨能力实际是人的认知能力和情感体现的统一体。30多年来,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一直关注和重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他们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界定思辨能力的分项能力;构建思辨能力的量具;探索高等教育中思辨能力培养的途径及其有效性[3]。通过培养思辨能力课程的教学活动,纠正学生消极、保守、多错、低效的不良思维习惯,培养批判性地阅读、聆听、观察和写作的能力,使学生将来能从容应对社会挑战。

国内对于中小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较多,但对于大学生思辨能力的研究尤其是英语专业思辨能力研究才刚起步。越来越多的英语界专家认识到,英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克服“思辨缺席症”,在思辨能力培养方面实现突破。20世纪90年代,国内开始关注外语专业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黄源深最早用“思辨缺席”描述英语专业学生在思维方面的普遍症状,如缺乏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辨析等能力[4]。这种思辨缺席直接影响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口笔语表达能力以及创造力、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影响综合素质发展。何其莘等也明确指出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是长期困扰外语专业的难题。大量研究表明,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相对不足[5]。究其原因,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缺席”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①英语学习的内在规律决定了要背诵大量的单词、语句和段落,因此学生的模仿力和记忆力得到了提高,但同时却忽视了逻辑推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教学方法上重视语言的准确性而忽视学生在语言表达内容上的创新性。教师忽视了对培养学生思维发展有益的课堂活动;③学生一门心思学习语言技能而很少涉猎人文社会学科的知识,造成自己知识面狭窄,思考能力差,很少有机会去激发自己思维创造的火花。

2英美文学选读课与思辨能力

英美文学选读课是英语专业学生的理论必修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巩固学生在基础阶段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增强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审美的敏感性,以及敏锐感受生活、认知生活的能力,进而从整体上促进人文素质的提高。如能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必要改革,那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会达到有效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目的。

语言学课程相比其它技能课程较为抽象,理论性较强,它包含很多理论性的原则。如果学生缺乏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很难理解其中的概念,难以对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做出合理的推理和判断,所以对英美文学的定位更多的应该是在思想、思维方式上。语言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而且是一种思维工具,思维又是语言表达的内容,语言活动与思维活动是同时进行,融为一体的。人们用语言来表述外部客观世界的概念、进行推理、分析和判断,把感知的事物通过语言上升为理性认识,并将这种理性知识储存在大脑中进行加工处理,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语言水平是提高思维水平的必要条件,反过来,思维的发展又促进语言水平的提高。理论教学本身可以拓展思维,开阔眼界。不同的理论代表不同的思维方式,表明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个问题采取的不同解决途径[6]。文学作品理论的传授和思辨能力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系统学习英美文学理论可以提高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人文修养、思维方式和整体知识结构。在传授理论的同时,教师要通过适合大学生思维水平发展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创新,发现语言的本质,并运用语言去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

3英美文学选读课中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在一、二年级主要接

受的是语言技能的训练,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知识面窄,学生过多地接受模仿、记忆等技能性的训练,缺少逻辑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到高年级才开设理论课,如语言学、词汇学、文学、跨文化交际、报刊选读等语言知识类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但是因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语言的限制,思维训练的效果也不明显。英美文学选读课作为高年级的理论课,如果教学内容设计合理、方法得当,教师和学生都具有很强的思辨意识,那么在课堂中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还是有可行之处的。在文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要从教师、学生和教学模式等几方面入手,具体可以遵循以下策略。

3.1转变教学指导思想。英美文学课应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学生的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等多种要素,涉及到个体发现问题的独创性、判断问题的敏锐性、分析问题的准确性、解决问题的高效性等多个方面。这种教学强调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重视非智力因素包括意志、情感、兴趣、气质、性格等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因此,英美文学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要服务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这一宗旨。

3.2合理设计问题。在英美文学教学实践中,有很多可以激发学生想象力和提高思考能力的问题。教师的课堂提问会鼓励学生找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钥匙,激发学生思考“什么是浪漫主义”,“迷茫的一代迷茫的形式与内容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以及“美国建国初期的美国梦与最近刚刚提出的中国梦有什么相似与不同之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不仅可以形成自己的观点,同时还可以培养其科学探索精神和科研意识。教师还可以通过对问题的设计,启发学生思考,如可以把文学理论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通过实际事例使学生自己去观察、理解各种文学作品与社会现象,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培养学生跨学科意识。英美文学课程主要是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和了解英美文化背景,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塑造和人物发展轨迹,波澜壮阔、风起云涌的英美民众争取自由、竞争协同的历史进程等等。因此,文学课本身就是一门交叉学科,其中包含社会学,美学,语言学等。文学的研究成果对其他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中西文化对比,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语言学的跨学科属性融入到教学中,如在讲授美国文学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时,可以把当时社会的禁酒令和相关的经济学等相关知识引入。在讲授自然主义学说时,适当引入自然科学与社会学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他们对文学研究的兴趣。不同学科的知识可以有效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和生活观,丰富和增进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和国际视野,使大学生在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感知生活、领悟人生、追求价值、树立尊严和强化责任。文学作品当中所容纳的智慧与情感、经验与收获、原创与想象、健康与审美等艺术思想和意识也可以说是其复杂社会生活的一种高度浓缩,可以充分激发起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开阔他们的视野,启迪他们的智慧。

3.4创新作业形式。课外作业是学生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下,通过收集资料,经过自己分析、思考后完成的,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撰写作品评论是一种常见的作业形式。这项作业的重点是消除学生对权威解释的敬畏心理,允许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学生需要对作品仔细阅读,挖掘自己的思想,寻找自己的评论视角,查找相关的资料,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具有独创性的文章。同时,这也是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将文学评论引入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写作评论性文章恰好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不能拘泥于写作品评论,可以要求学生翻译诗歌、创作诗歌、写自传、续写故事、给故事中的人物写信和撰写各种相关文学体裁的评论性文章等。这样可以充分发挥课外作业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开发其创造性潜能中所起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英语文学创作,目的是实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阅读与写作的结合,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英语表达思想。文学写作揭去了文学的神秘面纱,使它进入学生的生活,从而缩短了文学与学生的距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文学创作作业以诗歌和短篇小说为宜。学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英语语言与文学知识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们在创造过程中对文学、对生活能作出充分的阐释。同时,创作又反作用于学生,促使他们对文学形式进行研究,对文学内容进行反思,对文学语言进行筛选。这一创造过程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艺术想象力、语言表达力和思维创造力。[7]

在英美文学课程中融入思辨能力的培养可改变学生重技能、轻能力的弊病。英语专业要以培养创新型、思辨型英语人才为导向,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教师应从这一目标出发,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全面改革。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推进英语专业的教学改革,同时还可以改变传统的以技能为主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思辨意识。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泞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人纲[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文秋芳等.构建我国外语类人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09(1):37~43

3文秋芳.论述外语专业研究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坑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0):29~34

4黄源深.思辨缺席症[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18~19

5何其莘等.关于外语专业本利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l):24~28

6白郁.英语本科语言学教学的重新定位[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1):70~73

7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外语国语学院英语系3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