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疾病的门诊患者疾病情况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1

上消化道疾病的门诊患者疾病情况分析

张亚

张亚

(云南省个旧市人民医院661000)

【摘要】目的为了解上消化道疾病在地区的发病特点、发病率、年龄分布及性别比例情况,为这些疾病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的1279例有上消化道症状的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上消化道疾病主要是: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复合性溃疡)、胆石症、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结论有上消化道症状的门诊患者中,上消化道疾病发生率高,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吸烟、饮酒、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服用、不良饮食生活习惯、幽门螺杆菌感染等都是上消化道疾病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上消化道疾病慢性门诊病人情况分析

【中图分类号】R5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7-0201-02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院消化内科门诊首次就诊,就诊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期出现反酸、烧心、胸骨后堵塞感、上腹痛、上腹胀、嗳气、恶心、餐后饱胀不适、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等上消化道症状之一。因此,这些患者就诊时必须接受认真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三大常规、肝功能等)、腹部超声、心电图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等。

1.2排除急腹症,如急性上消化道穿孔、上消化道大出血、急性胃炎等。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全部1279例患者中,其中男678例、女601例;年龄18-83岁,平均为42.60岁。各种上消化道常见疾病依次为: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炎、胃溃疡、胆石症、十二指肠溃疡、胃息肉、食管癌、胃癌。

2.1胃食管反流病是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慢性疾病。尽管此病呈现一个良性过程,但其症状可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因其容易反复发作,频繁的反流症状严重影响人们身心健康,干扰其正常生活和工作,目前已成为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主要消化系疾病之一[2]。

2.2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功能性胃肠病中的一种,其特征是胃肠道症状反复发作而缺乏可以解释症状的生化指标异常和器质性病变。此病患者占消化科门诊的20%-40%,我国人群患病率为10%-30%,发病主要与胃肠动力学障碍、胃感觉障碍有关,主要为进餐后胃底松弛障碍、胃电节律紊乱、胃窦无力和排空功能减慢等,与精神心理因素、内脏感觉过敏、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异常有关[3]。

2.3慢性胃炎是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此病的发病率随之升高,根据病理组织学改变,结合可能病因,将慢性胃炎分成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特殊类型胃炎三大类。慢性萎缩性胃炎又可分为多灶萎缩性胃炎和自身免疫性胃炎。根据炎症分布的部位,可再分为胃窦胃炎、胃体胃炎和全胃炎。慢性胃炎易复发,而且与消化性溃疡与及胃癌关系密切,可发生消化性溃疡,而出血、穿孔、幽门梗阻是消化性溃疡常见的主要并发症[4]。

2.4胆石症是世界范围的常见病、多发病,根据结石位置不同可分为胆囊结石、肝外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等。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化、社会化、人口老龄化等,我国胆石症的发病率为4-11%,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3结语

上消化道疾病(包括最常见的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和胃炎)是全球性多发病、常见病,可导致消化道出血、穿孔、胃癌、食管癌等一系列致死性并发症。这些疾病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等的发病率均有很大差别。在有慢性上消化道症状的门诊患者中,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及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比例高,年轻患者最常见的疾病为功能性消化不良,肥胖、性别、年龄、居住地、吸烟、饮酒、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服用、不良饮食生活习惯、幽门螺杆菌感染等,都可能与上消化道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有关。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变,消化系统的疾病谱也发生了改变。因此,针对门诊具有上消化道疾病患者进行疾病构成分析及相关因素调查,能为临床工作带来益处。

参考文献

[1]李乐,赵小兰.健康体检人群上消化道疾病影响因素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3,35(6):582-584.

[2]汪晓奕,朱凌云.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治疗的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4,22(4):488-493.

[3]莫光英.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14,9(3):251-252.

[4]张丹.慢性胃炎的治疗近况研究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2):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