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发现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8-18
/ 2

参与发现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李泽勋

李泽勋(四川省苍溪县南阳小学校,四川苍溪628400)

摘要: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参与发现式教学被提出以后,就被广泛的实验与应用,结果发现对于中小学生的意义特别大,因为其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一种思维的能力,更好的进行学习。而本文正是基于参与发现式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初中数学教学中这种模式应用的一些方法和优点,希望能够有一些借鉴和启示作用,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参与发现式;教学;初中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3.7O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A-0229-01

20世纪中期由于美国心理学家在一次会议中做了总结性报告,并在随后发表的《教育过程》一书,都提出了发现法的概念,发现法认为学生在校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而非只是课堂学习的知识本身。这种方式让当时还蒙混的教育界顿时找到了一个方向,于是关于发现法的教育实践由此开始,在理论的同时教育界对这种方法展开了实践,实践方式多样,最后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所谓的参与发现式教学就是发现法渗透进教育的一种实践方法,而这种教育方法的重点在于要善于让学生自己去了解和发现教材的结构、结论和问题,并且能够在思考中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并且得到相关的线索和学习的能力。这其实很符合我国新课改进行以后教学的方向和目标。

一、参与发现式教学的理论优势

参与发现式教学在理论上有很多优点,在他一诞生这种优势已经非常明显。首先是其目的性明确,以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精神作为目标,这就与传统填鸭灌输的教学有了区别,给当时正在苦苦寻找教学上突破的专家们提供了新的思路。

从心理学角度去讲,作为行为认知学派的布鲁纳之所以能够发现这个理论的优势,也在于其将行为认知的一些理论运用到了教育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心理行为模式的特点,从而才有了这个理论,并且他后来也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发现这个理论非常的正确。就是应该引导学生不能被动的接受,而要依靠自己去发现,不能老师说这个题目怎么解析就怎么解析,应该有自己的想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去做这些思考。这才有助于教学手段的发展和教学意义的不断扩展。虽然说中小学学生的掌握知识比较少、理论层次低,但恰恰是这个阶段,对其进行学习能力的掌握和思维能力的塑造是最有效果的。他的理论点就是将这种研究充分的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各个学科的各个层面提出自己的观点,哪怕这种观点可能错误,可能幼稚。但是我们始终应该记得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

我国的此类研究很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又处于一段教育的相对混乱期,更加没有人会对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感兴趣,所以对于这种方法在教学实践上的运用也是到了上世纪末的时候,由于课程改革的呼之欲出,才带动了对于西方先进教学方法的学习和借鉴的。而这个方法一旦运用,短期内未必可以看到效果,但是到了一定时期,我们会发现现在的学生更加喜欢自己去找答案,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去跟着一个标准答案走,这固然跟文化开放的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一样很重要。

二、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参与发现式”

初中数学课堂的理论知识相对较为丰富,因为初中是承接小学和高中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的课程教材高中知识和解题实践的难度加大,所以初中数学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数学课堂实践中注重用参与发现式教学的方法,主要是把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一起调动起来,只有兴趣才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在传统的教学中,大多倡导“问题解决”,客观上就淡化了“问题提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善于发现问题的意识.所以,我们应该将努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作为创新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留下预习的伏笔,让学生主动去学习下一个新课,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在日常学习中探究发现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进而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实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螺旋式进步。

1.在课堂中学会参与学习

数学知识具备一定的复杂性与抽象性,很多中学生的数学基础偏差或者数学思维能力薄弱,往往对数学学习抱以消极抵触的态度。这种学习态度直接影响到中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氛围,致使数学课程的教学职能无法伸张。唯有抓住学生的兴趣方向,才能拉近他们与数学学习的距离。教师要力图让中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角色,从而提高中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比如在对于绝对值的教学中,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这个是书本的定义,那么让学生在课前形成小组,讨论各种情况,比如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不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那么零的绝对值是什么?

当然学生课前会去进行一定的预习,在上课的时候让小组进行讨论,让各个小组形成短小的报告和问题,这样就完成了参与的过程,在讨论中老师始终是一个导引者,而不是主体,要让学生明白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这样一来,互相的位置摆正了,自然学习的氛围就调动起来了。

2.在教学中实现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实例,遵循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的原则,甚至有时候可以将同类的数学解题方法放在一起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几种方法中去体会有没有更好的途径,或是下课前留下一定的思考题,让学生自己去课本里寻找答案和更好的方法.

另外,在课堂数学解题过程中,教师同样可以利用划分小组来展现多样化的解题思路。比如说,面对一道数学题,教师安排一组用常规的解题方法,另一组用公式反推的方法,最后一组用全新的逻辑推理方法,最终比较一下哪一组能最快完成,哪一组的解题方法最简便,在对比的中让学生们掌握多种解题步骤,培养独立思维的习惯。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锻炼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明白几种理论之间的推导,不仅仅有利于他们实践解题能力的提高,而且对于记忆来说也会更加的深刻。

参考文献:

[1]霍国寿.浅说梯形问题的辅助浅作法[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2009年

[2]郑长风.论研究性学习在小教大专数学教学中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3]冯国东.中学生数学能力测查与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10)

[4]黄种生.以数学思想方法为指导,开展中学教学研究性学习[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