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典园林中植物景观营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江南古典园林中植物景观营造

韩丹萍

浙江省风景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310000

摘要: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江南园林的集大成者。其中沧浪亭、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网师园为苏州园林的杰出代表作,其景观营造之奇巧,表达意境之精妙堪称绝伦。本文从植物景观营造的角度出发,对其造园手法加以分析,并希望对现代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有所启示。

关键词:古典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营造

江南古典园林大都为文人园林,文人们“天人合一”、“人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的情怀使得植物成为造园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而“城市山林”的构建更是讲究植物景观的营造,植物已成为丰富文化内涵的载体、空间的开拓者以及艺术境界的提升者。

一、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常见植物

苏州园林中的植物常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文人们情感的寄托。如松竹梅象征着君子高贵的品格,此外,香樟、槐树、楸树、榔榆、柳树、梧桐等也是文人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对象。为了避免园中气氛过于单调、肃穆、缺乏情趣,园主人常根据自己的爱好,选取适于观赏、吟诵的植物配置于适当位置,邀约知友,欣赏吟唱。这类植物多为观花植物,如梅、李、木兰、桃、山茶、杜鹃、迎春、海棠、芍药、牡丹、紫薇、栀子、木槿、合欢、桂花、木芙蓉、腊梅、月季、睡莲、荷花、木香、萱草、百合、凤仙等。还有些植物,文化地位虽不高,但也具有良好的观赏和经济价值,如枇杷、石榴、柿树、柑橘、枣、葡萄、枸杞等。古典园林植物材料的选择之丰富,远不止于此,运用也极具多样性,这里不再赘述。

二、苏州古典园林中植物对整体空间的营造

“大园重在补白,小园重在点景”,对于面积较大的园林,“园中地广,多植果木松篁”,植物种植密度相对较大,若面积较小,则植物相对较疏,注重与其他景观协调搭配,创造富有情趣的空间。具体来说,植物对园林空间的营造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丰富空间层次,加强景深

透过植物构成的枝叶扶疏的网络,可使景物退于该层次之后,显得深远,并且可因网络的疏密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含蓄感。如拙政园中部园景,从柳荫曲路观香洲,以树木枝干为近景,曲溪为中景,香洲便退居为远景。

2.形成界面,界定空间

树木枝叶交织成的网络,若稠密到一定程度,例如较大规模的群植,便可形成一种界面,这种界面与园林建筑形成的界面相比,较为稀疏,若两者能够相互配合,则可以使得空间有围有透,创造出富有渗透感和流动感的空间。以留园中部景区为例,东南部的建筑构成了空间的界面,旁有乔木加以点缀,西北部的植物种植密度较大,也构成了空间的界面。北部植物则稍微稀疏。因此,该空间四个界面疏密程度不一,围合成的空间则虚实兼备,围与透相结合。而当建筑物比较稀疏、分散,不能对外部空间加以界定时,密植的植物则可以再限定空间中起到主导作用。如拙政园中部景区的建筑密度相对较小,不能形成界面,主要依靠密林为屏障形成空间感,北部及东南侧的山石高度不足以限定空间,也通过种植树木加以高度的补偿。

三、苏州古典园林中植物对局部空间的营造

1.园林植物与建筑空间

植物与建筑的配置是苏州园林中极有特色的部分。常在窗下种植竹、芭蕉、低矮的花木,在庭院或墙沿,用山石砌成自然式花台,种植玉兰、海棠、牡丹、芍药、南天竹、腊梅、山茶、杜鹃、梅花、石榴、紫薇、八仙花、迎春等。如留园涵碧山房前庭,拙政园玉兰堂前庭、网师园殿春簃书房庭院都是植物与建筑配合的经典。封闭的园林中,白墙墙面较为单调,常用攀援植物进行点缀,如爬墙虎、常春藤、络石、凌霄、薜荔、蔷薇、木香等。白色墙面掩映于藤蔓中,平添了画意和情趣。如网师园主厅万卷堂西山墙有一株大木香攀援其上,丰富了墙面景观。留园“华步小筑”的爬墙虎、拙政园枇杷园墙上的络石都是此类佳例。

苏州园林建筑曲折多变,形成了大小、形状各异的前庭、后院、天井等小空间。留园入口内,用竹子、山石、花台组成了生动活泼的画面,加强了入口的“抑景”和连续构图的节奏感,引人入胜。“古木交柯”和“华步小筑”为这一连续构图的终结。以“华步小筑”为例,该庭院为面积较小的天井,内置石笋怪石,与一丛姿态潇洒的南天竹相映成趣。一株古藤沿粉墙攀援而上,使立于天井的人们有一种空间无限延伸之感。在庭院、天井的墙隅、廊的转折处,多散植芭蕉、竹子、南天竹等,使建筑围合的空间活泼自然。如拙政园海棠春坞前粉墙为纸,树石为绘的树石小品即为此例。

园林建筑墙面上的洞门、漏窗精美细致,图案丰富,此处配置园林植物更使空间富有情趣。例如,留园的五峰仙馆,揖峰轩和石林小院的部分最为典型。如揖峰轩北墙上的窗洞,在小天井中的竹石衬托下形成了“尺幅画”、“无心画”;石林小院中洞窗外枇杷与峰石相映成趣;在留园东部的洞窗前配置海棠,与庭院小空间相协调,东望鹤所,具有庭院深深的意境。

2.园林植物与山水空间

多数苏州园林都会通过假山、石头与植物的搭配组合,营造自然山林景观。假山有土山,也有石山。土山山麓一般多种片植箬竹、凤尾竹、杜鹃等低矮的灌木,石阶、磴道则点缀少量草花于其间,形成幽深的山径。山腰处间植大小乔木,山顶则以乔木为主,形成山林的骨架,从而使山顶道山麓都有良好的植物景观,丰富了空间层次。拙政园中部的山岛山林景观便是通过此种手法创造出浓郁的山林气氛。水体是园林中最活跃的要素。苏州园林多在水面种植荷花或睡莲,突出主题,又特意留出部分水面以观倒影。例如拙政园中部水体在远香堂前密植荷花,而留出的水面则倒映出北寺塔影,极富意境。水池边常根据不同的入水方式进行不同方式的植物配置形式。如缓坡入水则岸边种植菖蒲、芦苇、慈姑、茭白,若为假山或条石驳岸,则种植迎春、连翘等悬挂于驳岸上,或在假山石上爬薜荔、络石等使驳岸更加古朴。

3.园林植物对空间意境的营造

苏州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配置极其讲究诗情画意,并能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对其所表达的主题进行艺术升华。造园者利用植物多元化的审美价值,营造出了多维空间,并将自己的审美情趣及文化内涵蕴于其中,带给游园者身心的愉悦乃至灵魂的净化,意境油然而生。苏州古典园林按照诗情与画意来取材植物景观。常将花木人格化,通过艺术配置表达人的理想、品格、抱负和追求。例如,拙政园就有很多以植物为主题的景点。兰雪堂以春景为主,取自“春风洒兰雪”的句意;此外,还有反映春景的玉兰堂、海棠春坞,反映夏季景观的芙蓉榭、嘉实亭、枇杷园、绿漪亭、涵清亭,反映秋景的梧竹幽居、待霜亭、秫香楼,反映雨中景观的听雨轩、留听阁。听雨轩取“听雨入秋竹,留僧复旧棋”句意而设。前后均配置芭蕉、修竹,池中有荷花,创造出“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的意境。

“诗情”与“画意”紧密相连。苏州古典园林中按画意取材的植物景观不计其数,苍劲与柔和相配合,乔灌草、落叶和常绿相配合,利用植物的形态、枝叶的疏密变化、明暗与色彩的对比构成变化多样的景色。在选配植物时重姿态、品格,构图严谨,遵循国画原理,疏密有致,高下有情。画意有宏伟的,如拙政园中部山岛是太湖中山岛的艺术再现,反映了太湖山林景观和水烟弥漫的意境。“雪香云蔚”和“待霜亭”二亭周围种植太湖常见的梅、橘,梅旁植紫荆、迎春、海棠等延续花期,橘边种植枣、乌桕、柿树以丰富秋色;岛周围散植女贞、樟、朴、柏等乔木作背景,山坡密植山竹、宽叶麦冬、迎春、连翘等,池边种植芦苇,景色如画。至于楼阁庭院等小空间,植物配置更易获得画意。留园揖峰轩北墙上的“尺幅画”,窗外小天井中修竹摇曳,旁有峰石,似“竹石图”;网师园殿春簃北包檐外有较大天井,梅竹兼备,峰竹秀美,如取自《梅竹图》一般。

四、总结

总之,植物对空间意境的创造和艺术的提升可谓手法多样,不一而足。苏州园林中植物对空间的营造手法不止于此,在此不再赘述。若能够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汲取其优点加以发扬光大,则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