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现实起点提高课堂效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1-11
/ 2

立足现实起点提高课堂效率

徐锡标

立足现实起点提高课堂效率

徐锡标

(宁海县潘天寿小学浙江宁波315600)

摘要:学习的现实起点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具有的知识基础。学习起点是指学生从事特定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所应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学习起点可分为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

关键词:教学起点现实起点预测立足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1-8437(2009)1-0106-01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我们只有意识到教师的“教”都是为了学生的“学”,深入思考“教什么和应该怎样教”,找准课堂教学的起点,才能彰显教师的价值,将有效教学真正落实到数学课堂。

1教学中的两类学习起点

学习起点是指学生从事特定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所应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学习起点可分为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按教材的学习进度,应该具备的知识基础。学习的现实起点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具有的知识基础。如:一年级有关《0的加减法》一课,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没有”可用0来表示加减法的含义;学习的现实起点是学生接受了较为良好的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能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那么,如何把握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呢?数学教材有它编辑的教学体系和逻辑结构。因此,在教学开始前的预设阶段,教师必须要钻研整套教材,熟悉知识结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逻辑学习起点。所以,每一位数学教师对小学阶段的所有教学内容脉络分布都应该有整体的了解,从全局的角度考虑学生的数学学习。

如果说逻辑起点重在考虑为教师的教做准备,那么,现实起点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现实起点的形成,是多种信息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在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书本的内容,有些课本的知识早已被学生掌握了。但这样的学习是不完善的、盲目的、无意识的,课外知识的积累无法替代课堂教学内容。

2如何找准现实起点

如何找准学习的现实起点,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实现意义的建构呢?

2.1从生活经验中找寻学生的现实起点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现实”也许就是他们的“生活经验”。但是我们清晰的看到并不是所有的生活经验都对学习者起着促进数学学习的作用,如果不能正确地加以分析,也许就很难准确地把握住学习的“起点”。如果按照生活经验对学生数学学习的作用来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通过直观现象帮助学生学习的生活经验。这样的生活经验有许许多多,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人民币、时间的认识等内容时,学生便有不少生活经验可以直接促进他们的数学学习。我们应当充分地加以挖掘和利用,很好地把握住学生认知的起点。

第二类:通过比较、辨别帮助学生学习的生活经验。这样的生活经验,从表面上看,似乎不能与数学知识的学习构成什么直接联系,但却可以通过类比来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比如,我们可以利用汉字的结构变化做比喻引入“倒数”,使学生既产生联想又欣赏到知识美。再比如,在学习“循环小数”时,我们可以激活儿童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日升日落,白天黑夜周而复始的经验来帮助他们理解“循环小数”中“循环”的含义。

第三类:一些常识性的容易误导学生思维的生活经验。比如在学习“质量单位”的时候对“质量”的理解,学生日常生活中关于“质量”的生活经验(指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或许便会对他们的数学学习产生一些“干扰”。对于这一类的生活经验我们也必须正视,因为经验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它往往都是根深蒂固的,想强制性地加以取代必然会影响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应当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加深认识。

2.2精心预测学生的学习起点

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是在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的前提下的。因此,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呢?

2.2.1课前进行调查

在上课前通过找学生谈话、查看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等,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已经清楚的知识,不需要重复讲;学生较模糊、有争议的认识和未知的内容则需重点研究、讨论解决。

2.2.2课前自问自答。

在课前,教师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互相问答来了解: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这是教师常用的方法。

例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目标是:①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②初步感知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③经历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在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及其验证方法的过程中获得一些研究图形的有关经验。

2.2.3利用“导入”环节进行了解。

我们清楚地知道在每一节课之前进行调查我们做不到,所以我们使用更多的是根据教学的经验估计学生的水平,然后在上课伊始创设情景,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准教学的起点。具体可以采用开门见山式的:你对这个知识了解多少?你听说过这个内容吗?;可以是尝试练习式的:你能解答这些题目吗?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也可以是情景创设式的等等。

3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学会在课堂多与学生沟通,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学生对知识的现实掌握情况往往在其发言中就体现出来了。在沟通中了解学生,教师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总之,找准教学起点,立足教学起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被广大教师所共识。然而,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和逻辑起点有时是不一致的,每位学生的现实起点也是有差异的。在平时教学中,教师更应把注意力集中在找准和立足于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上,因为现实起点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学科教学评价(小学数学)》.浙江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2007年5月.

[2]《小学数学教师》第7、8、10期.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

[3]《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作者简介:徐锡标,潘天寿小学教育集团潘天寿校区,小学高级教师,任数学教研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