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能力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3-13
/ 2

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能力的探讨

胡胜海

胡胜海山东省沾化县泊头镇第四小学256809

摘要: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动手操作,它是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法。教师应结合具体的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各方面的能力也会得到协调发展。

关键词:动手操作探索精神想象能力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有这样一个重要的理念:“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拟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们都在认真地学习这一新理念,并在自己的教学中努力地实践这一新理念。我们不难发现,在近两年的公开课上,几乎都少不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种教学模式,从而也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为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下面是我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几点体会:

一、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小学数学课堂应该营造一种宽松、平等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就会给他们带来成就感,渐渐地对数学产生兴趣,主动地去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如计算数学的算法多样化,过去的计算教学,往往只让学生接受一种算法,这样很容易忽略个别差异,遏制学生的创造性。人教版实验教材从学生开始接触计算起,就让学生体会算法多样化,让学生学会从多种方法中选取一种自己喜欢的、适合的算法。可以说,鼓励算法多样化是在计算教学中促进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例如:手边最现实的长方形课本、文具盒等,找到画长方形的方法。这时候,老师表扬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然后问:“如果要建设一个长方形大花坛或者大水池,能用这样的方法画出来吗?”这样,进一步激励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又争先恐后地投入动手探究,通过操作实验,终于又发现了用标杆和绳子可以画较大的长方形。又如,在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时,先用讲台上的粉笔盒举例,使学生认识了长方形与其它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至于怎样画长方形,老师不用作示范,就让学生自己想方设法大胆尝试。“你们会画出标准的长方形吗?看谁的方法最好最多!”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人人动手、动脑,大胆探索。这样进行教学,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自始至终使学生兴趣高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多种感观同时参与。尤其在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方面,教师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教材的代言人,而是学生创造力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

二、注重引导,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习惯

教师要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引导学生实践,重视学生从具体操作实践中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重视实践能力的提高,充分吸取感性经验,充分构建知识结构,教育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构建的过程,学习搜集资料,掌握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增强学习兴趣。教师要帮助学生获得实践能力,提高动手思考、实践、操作的能力,成为真正的探索者。教师要教育学生提高自主操作的能力,教育学生经历、实践,充分直接地掌握知识,让学生记忆更深刻、更牢固。教师要重视学生课后实践能力的提高,不断创新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连续、完整的创造,重视学生课前和课中的实践能力,并重视在实践创作中提高学生的创作才能。

有了操作经验以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重视在具体实践中丰富活动的形式,并不断深化,获得认识水平和思维水平的深化,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形成对问题的认识。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转变为数学知识,形成实际能力,重视理解和认识,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自制学具,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

利用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可提出实际的问题,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方案。例如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后,让学生用纸剪一剪,再以这些图形做材料拼成自己想象的图案,在班中展示。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培养了审美价值和创造力,更促进了动手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动手操作与学生的所学知识紧密结合,需要学生人人参与,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理解并获得数学知识。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负担,也可以减轻学生的理解困难,体验数学知识,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师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全面发展的学生。

四、重视评价激励,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己,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落脚点,重视评价学生的活动,引导学生评价的及时性,重视学生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并通过激励评价提高学生的能力,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技能,在活动中教育学生习得知识、获得经验,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发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总之,在小学阶段,学生好奇、好问、好强、求知欲强,这些特点对学习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学习自然的动力,是促进学生各种能力不断发展的源泉。我们必须灵活使用各种教学策略,不断地拓展、总结、完善,为学生精心打造一把打开知识之门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