偱证护理模式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开展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偱证护理模式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开展价值

王烨蕾

(苏州科技城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江苏苏州215163)

【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模式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不同的护理模式,将2016年12月-2017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12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应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60例应用循证护理模式,于出院前发放我院自知问卷调查两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并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8.3%(59/60)、治疗有效率93.3%(56/60)、并发症发生率1.7%(1/60);对照组护理满意度73.3%(44/60)、治疗有效率78.3%(47/60)、并发症发生率20.0%(12/60)(P<0.05)。结论:将循证护理模式应用于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的临床护理中,效果显著,可有效预防并发症,改善预后,深受广大父母的认可,应在临床予以推广。

【关键词】缺氧缺血性脑病;循证护理模式;新生儿;开展价值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5-0189-02

围产期期间,由于窒息而导致的脑部缺氧缺血损伤,临床成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治疗中,护理服务极其重要,关系着新生儿的智力发育、身体健康乃至生命[1]。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医疗观念的改变,科学又恰当的护理服务越发受到广大患者及家属的重视。为了改善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的身心状况,我院对其采取循证护理模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将2016年12月—2017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120例纳入本研究,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案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男患儿43例、女患儿17例;孕周38~41周,平均(39.2±0.4)周;Apgar评分:1min评分<3分24例、4~7分36;病情严重程度:轻度16例、中度27例、重度17例。观察组60例,男患儿39例、女患儿21例;孕周37~40周,平均(38.8±0.3)周;Apgar评分:1min评分<3分22例、4~7分38;病情严重程度:轻度15例、中度29例、重度16例。综合比较两组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

1.2方法

120例患儿全部采取常规治疗与护理措施,包括氧气支持、饮食营养、保暖、降低颅内压等,针对有功能障碍的新生儿采取护理康复措施,并全程观察新生儿的精神、意识、身体状况、临床病情变化等。另予以观察组患儿循证护理模式如下:

①制定护理计划:在儿科护士长的组织下成立一支专业技术精湛的循证护理小组,全面分析母婴的临床信息、病情发展等,并做出科学评估,以此为基础制定护理方案;②执行护理方案:协助患儿保持舒适的、有助于呼吸的体位;积极与患儿家属沟通,向其讲解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基础知识、患儿的个人病情、治疗方案、注意事项、并发症及应对措施,通过提高患儿家属对疾病的了解程度而达到缓解其紧张情绪的作用,并尽快建立和谐、信任的护患关系;通过音乐对患儿进行听觉刺激,将各种颜色的气球悬挂于病房内,给患儿视觉刺激;重视早期的听力干预,防止患儿出现听力障碍等后遗症[2];用指腹与掌心为患儿按摩全身刺激神经,按摩时保持双手温暖、动作轻柔、力度合适,2次/d,15min/次;特别硬重视对早产儿的临床护理,若早产儿的胎龄超过40周,则可对其进行仰卧位的抬头、肢体功能锻炼;做好出院指导,告知患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叮嘱其按时来院复诊,检查患儿的运动神经功能;③对护理的总结与评估:与医生、护士共同讨论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找出原因,进行纠正,定期开会分享临床护理中较为成功的案例,总结其中的经验并在今后的临床护理中加以应用,重视医生、护士之间的相互配合,保证为患儿提供最优质的医疗与护理服务。

1.3观察评定标准[3]

①应用我院自制问卷调查两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②疗效判定:患儿的意识障碍、肌张力异常、脑水肿等临床症状全部消失为显效;患儿的意识障碍、肌张力异常、脑水肿等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为有效;患儿的意识障碍、肌张力异常、脑水肿等临床症状没有任何变化甚至加重为无效。治疗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③比较两组患儿并发症:智力异常、肺炎。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比较,见表1。

3.讨论

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的治疗关键在于尽量恢复受损神经元的代谢能力,保证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并及时控制惊厥,缓解脑水肿,以此提高脑细胞代谢能力,改善脑血流[4]。除了恰当的治疗措施,护理服务对患儿的预后同样重要。循证护理是经临床实践证明的非常科学的护理模式,所有护理方案都是在查阅资料文献的基础上制定的[5],因此更有针对性,护理效果显著。本研究中,应用循证护理模式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8.3%、治疗有效率93.3%、并发症发生率1.7%;而应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护理满意度73.3%、治疗有效率78.3%、并发症发生率20.0%(P<0.05)。提示将循证护理模式应用于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的临床护理中,效果显著,可有效预防并发症,改善预后,深受广大父母的认可,应在临床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罗春梅.偱证护理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体会[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3):244-245.

[2]吴春芳.新生儿缺铁性缺氧性脑病的护理分析与对策[J].中国伤残医学,2014,(13):281-282.

[3]张筱爱.新生儿缺氧缺铁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2014,(13):69,71.

[4]黄丽荣,宁敏群.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的临床护理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3):261.

[5]赵艳红,宋相冬,李宏图等.35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观察及护理[J].河北医学,2013,19(2):29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