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浊与慢性前列腺炎关系认识溯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4-14
/ 2

精浊与慢性前列腺炎关系认识溯源

关羡彪

关羡彪

(黑龙江伊春市美溪区职工医院中医科黑龙江伊春153000)【摘要】慢性前列腺炎主要症状有:尿道口滴白、尿频、尿急、尿痛等症,从其临床表现来看本病属于中医学“精浊”、“白浊”、“白淫”等范畴。历代医家对其相关病证积累了大量宝贵资料。本文将本病与精浊的中医古文献的相关记载进行梳理,旨在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慢性前列腺炎;精浊【中图分类号】R27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107-01慢性前列腺炎主要症状有:尿道口滴白、尿频、尿急、尿痛、尿不尽感、性功能减退及不育和精神症状。本病从其临床表现来看属于中医学“精浊”、“白浊”、“白淫”等范畴,并涉及“癃闭”、“遗精”、“血精”、“阳痿”等病证。历代医家对其相关病证总结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积累了大量宝贵资料。本文将本病与精浊的中医古文献的相关记载进行梳理,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病名病症描述

中医学对其相关症状病名的描述相当精确。如《素问·玉机真藏论》中已有“白淫”之病名。《证治准绳·杂病·赤白浊》记载:“今患浊者,虽便时茎中如刀割火灼,而溺自清。惟窍端是有秽物,如疮脓目眵,淋漓不断。”《证治要诀·白浊》中曰:“如白浊甚,下淀如泥,或稠粘如胶,频逆而涩痛异常,此非是热淋,此是精浊窒塞窍道而结。”《医宗必读·赤白浊》有“浊病、精病”的病名,这些病名所记录的临床表现与现代本病的症状有很多相似之处。清《程杏轩医案》中认为“浊为败精,出自精窍”,此言不但定位准确,而且定性确切,符合本病的基本特征。《医学门径》中第一次出现“精浊”的病名,后世及现代许多学者均引用此病名,如在中医高校教材中把慢性前列腺炎归于“精浊、劳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中医诊疗术语·疾病部分》中则对精浊解释为:因湿热下注,阴虚火旺,精室瘀阻等所致,以尿后滴白,排尿不畅,少腹坠胀,或茎中痛痒,但尿液并不混浊为主要表现的肾系疾病,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三辑中认为该病属“淋浊”的范畴。

2病因病机概括

《黄帝内经》中已有关于浊证治疗的记载。《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说明热邪能导致小便混浊。《医宗必读·赤白浊》中云:“愚按经文及细考前哲诸论,而知浊病即精病,非溺渍也。故患浊者,茎中如割火灼,而溺自清,唯窍端时有秽物,如疮之脓,如目之眵,淋漓不断,与便溺绝不相混,大抵由精败而腐者十之六七,由湿热流注与虚者十之二三。……总之心动于欲,肾伤于色,或强忍房事,或多服淫方,败精流溢”。刘完素在《河间六书·小便泻浊》中曰:“小便浑浊,天气热则水浑浊,寒则清洁,水体清而火体寒故也”。又云:“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筋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太过者,白物为淫随溲而下,故为劳溺。秘真丸主之”。说明小便的清与浊同寒热密切相关。刘完素所说的白淫,即指小便后滴白,这是慢性前列腺炎的典型症状之一,亦可因正虚劳伤所为。同时指出房劳可致阳痿及尿浊,这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常因性活动太过引起小便滴白、阳痿是一致的。

3治法方药总结

《千金要方·卷二十》如“虚劳白浊,榆白皮二升,水二斗煮取五升,分五服。”又如“二便关格,用皂荚烧研,粥饮下三钱,立通”。《丹溪心法·赤白浊》云:“胃中浊气下流,为赤白浊。用二陈加柴胡、升麻、苍术、白术。丸药用樗皮末、蛤粉炒、干姜炒、黄柏”。《医学正传·便浊遗精》中水陆二仙丹治遗精白浊,梦泄脱精等证。《景岳全书·二十卷·淋浊》中阐明了白浊与湿热的关系和过用清利能使淋证由实转虚的原理,他说:“白浊证,有浊在溺者,其色白如泔浆,凡肥甘酒醴,辛热之物,用之过当,皆能致浊,此湿热之由内生者也。又有炎热湿蒸,主客时令之气,侵及脏腑,亦能致浊,此湿热之由外入者也。然自外而入者少,自内而生者多。总之必有热证热脉,方是火证,清去其火,则浊无不愈也。……淋之初病,则无不由乎热剧,无容辨矣。但有久服寒凉而不愈者,又有淋久不止,及痛涩皆去,而膏液不已,淋如白浊者,此惟中气下陷,及命门不固之证也”。又说“有浊在精者,必由相火妄动,淫欲逆精,以致精离其位,不能闭藏,则源流相继,淫溢而下,移热膀胱,则溺孔涩痛,清浊并至,此皆白浊之因热症也”。《景岳全书·杂症谟·淋浊》:“命门虚寒,阳气不固……但当培补命门,宜右归丸、益智汤、石刻安肾丸、八味地黄丸之类主之。若虚本不甚……宜萆薢分清饮主之。”又指出治浊之法“凡热者宜清,涩者宜利下,陷者宜升提,虚者宜补,阳气不固者宜温补命门,但当以前法通用,无他技也”。《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众多治疗本病的药物,如:黄连、猪苓、知母、生地、苍术、厚朴等治疗赤白浊属湿热者,黄芪、五味子、菟丝子、木香、萆薢、益智、远志、附子等治疗赤白浊之属虚损者。《证治要诀·淋》中具体若因“有小便如常,停久才方淀浊,有小便出,即如泔,若小儿疳病者,并宜分清饮加白茯苓半钱。”《医学心悟》曰:“肾气虚,补肾之中必兼利水,……湿热者,导湿之中必兼理脾……补肾,菟丝子丸主之;导湿,萆薢分清饮主之”。《证治汇补·下窍门·便浊》曰“阴虚火动,主以地黄汤……心虚火动,主以清心莲子饮。湿痰下注,主以苍白二陈汤。湿热不清,主以四苓散。中气下陷,主以补中益气汤。下元虚冷,主以六味地黄丸。若暑月冒热便浊者,辰砂六一散。”

古代医家留下了大量的处方及医案,这些前辈们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值得后辈继承发扬。《医学入门·五淋》治疗赤白浊,认为“肥人多湿痰,二陈汤加苍术、白术。……瘦人多湿火,加味逍遥散”。这为后人探索体质与前列腺病的关系开了先河。《医学心悟·赤白浊》中曰:“浊之因有二种:一由肾虚败精流注,一由湿热渗入膀胱。肾气虚,补肾之中,必兼利水,盖肾经有二窍,溺窍开则精窍闭也。湿热者,导湿之中必兼理脾,盖土旺则能胜湿,且土坚凝则水自澄清也,补肾,菟丝子丸主之;导湿,萆薢分清饮主之”。《医宗金鉴》记载:“萆薢分清饮治真元不固,赤白二浊。清心莲子饮治疗心虚有热,小便赤浊。”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本病病位在下焦精室,与肝肾二经关系密切。其病因有饮食不节、性事不节、它病不愈等。正气不足,湿热为病,浊瘀阻滞,或伤于阴或伤于阳是本病的病机特点。湿热(湿毒)、血瘀(瘀浊)、肾虚为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其中湿热(湿毒)是本病之标,常见于急性发作阶段;肾虚乃发病之本,血瘀、湿热夹杂是疾病进一步发展的病理反映,湿热夹瘀这型临床最为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