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

王婷

课时教学目标(三维)

1.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

2.品味富有音乐美的语言;

3.欣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

4.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由衷喜爱,感受字里行间洋溢的感情。引发我们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欣赏作者笔下阿里山特有的风光;

2.品系富有情韵美和音乐美的语言。

教学方法与手段

反复诵读全文,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用感性画面引发学生理性思维,领略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品味文章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发现字句之美,品味词句之奇。

使用教材的构想:

本文是美学家吴功正先生的作品,在遣词造句上尤见功力,若只是将游览路线作导游式的讲解,恐怕学生学知无味,因此将重点放在对字词句的品味上,碧昂联系过去所学,或生活实际,创设欣赏美的情景,以期使学生能深入文章,去体会文字之奇妙,景致之奇美,语文之大美。

预习工作

1.生字词积累:

风靡山岚堪称谛听红桧姊妹殉情幢风靡一时葱郁如染恍如隔世接风洗尘庞然大物思古幽情莽莽林海

2.作者简介:

吴功正,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1997年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之后,他游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作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他想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来后写下了此文。

3.播放歌曲《高山青》准备导入新课。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一曲《高山青》把我们带进了如诗如画的阿里山景区,让我们深深陶醉其中。阿里山的风景到底有什么迷人之处?今天我们就走进我国著名美学家吴功正的游记散文《阿里山记行》,一起来领略那里的山山水水。

(板书:阿里山纪行吴功正)

二、整体把握

1.通过课前预习,在你眼中阿里山是个怎样的地方呢?请用原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答:“风景美如画”之地。

2.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去拼读课文,感受一下阿里山“风景美如画”的特点同时,画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

答:“台北松山机场”,“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回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

3.刚把作者的行踪以罗列出来,那么行踪不同,看到的景物相同吗?这种写作手法叫做什么写法?

答:不同。这种写作手法叫做移步换景。(移步换景:即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一次描写下来,给人一种移动感,动态之美)

拓展延伸:那么我们在写游记性文章的时候可以用“移步换景”这种写作手法,比如:晋祠游记,便叙述边描写,使文章富有动态美。

三、赏析课文

1.作者采用这种移步换景带领我们缓缓游赏,为我们展开了阿里山的美丽画卷。请大家找出文中共描绘了几幅美景?请用四字短语来概括。

深山水潭

原始森林

曲径青苔

无边森林

千年神木

2.现在请大家其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其中你最喜欢哪一处?请说说理由,并按照以下格式回答:

格式:我最喜欢(),因为读着()那几句话,仿佛看到了()的特点\仿佛感受到了()的特点。

答:板书:清澈,宁静,厚密,无边,深邃。

3.文章之美,不仅仅表现在景物之上,吴功正作为一位美学家,其遣词造句相当考究,大家精读文章,可以进行讨论,找出让你怦然心动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这潭犹如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

答:这句用“明镜”来比喻“清澈透亮”的潭水,用“水墨画”比喻水木相印的山间美景。形象生动的突出潭水清澈。

句子“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

答;用三个比喻,写出声音细切,从而以动衬静,更显静。

师:读到这里有没有联想到我们学过的课文《老山界》其中就是以动衬静。

句子“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

答:这句话写得非常好,把整个宁静的世界用三个词及反复的修辞手法和富有节奏美、音乐美的语言概括出来,强调了原始森林的宁静。

句子“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蒙蒙的。”

答:这一句中与朱自清的《春》中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如出一辙。突出了青苔的特点很可爱的样子,突出了作者的喜爱之情。读起来富有节奏感,琅琅上口。

句子“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答:这句用多个比喻写出了森林树木的形态,非常形象,突出了高和大。而且它用来了一组对偶句,描写了树木排列整肃。读来富有节奏感,琅琅上口。

师:虽是一片树林,树与树之间还有细微的差别,所以喻体也有不同。如果我们把“孙武”“秦皇”去掉,喻体仍是“军阵”“兵马”读来有没有区别呢?

答:有,秦皇,孙武都是历史人物,加了之后似乎更能突出原始森里的历史感。

在文中加入历史元素,能使文章读来更厚重,有沉甸甸的感觉哦,使文章更具文化气息,你们能从文章中找到同样具有人文气息的语句吗?

答:是“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化用唐人诗句。

为什么想起这句呢?

答:因为林中山岚雾气很重,使他的衣服也“分明有点薄湿”了。

师:于是在这时想起一句话,有时在某时某地,今人和古人在某一情景下会产生一种心灵上的共鸣。这是一句非常有趣的事,你们有这样的机会吗?

答;在秋天,西风吹起,霜叶渐渐变红时,我会想起“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总结:所以写文章时能化入古文,能使文章更富典雅意味,大家可以在写作时实践一下,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更具有文化气息。

句子“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神木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答:神木在这样的情况下有这样威风的气势,并且成为了阿里山的标志、灵魂。应该是代表阿里山,甚至是中华民族的那种坚强不屈的精神。

师:所以“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在这里我们真的可以体会: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阿里山。

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品析了文章奇妙的词句,透过这些奇妙的词句,我们欣赏到了阿里山奇美的风光。透过这些词句,这些风景,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对阿里山的喜爱之情,在作者优美的文章中,阿里山的风景美如画。

四、即兴创作

听阿里山的音乐,感受阿里山的风光,同你手中的笔为阿里山写出导游词。可以总的来写,也可以只介绍某一景点。(100字左右)

五、总结全文

阿里山如一首含蓄隽永的诗,如一杯醇香的酒,如一幅优美的画,如一首悠远的歌。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去看看那拔地参天,威风八面的神木呢?我相信会在不远的将来。

附:板书设计

深山水潭清澈

原始森林宁静

阿里山曲径青苔厚密

无边森林无边

千年神木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