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病人镇痛与镇静治疗

/ 2

ICU病人镇痛与镇静治疗

卢敏舒慧萍罗凤英李明明

广元市第四人民医院四川广元628001

重症医学的发生与发展旨在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的非终末期重症病人提供全面而有效的生命支持,以挽救病人的生命,并最大程度地恢复和保持病人的生活质量。

1ICU的重症病人处于强烈的应激环境之中,其常见原因包括

1.1自身严重疾病的影响--病人因为病重而难以自理,各种有创诊治操作,自身伤病的疼痛.

1.2.环境因素--病人被约束于床上,灯光长明,昼夜不分,各种噪音(机器声、报警声、呼喊声……),睡眠剥夺,邻床病人的抢救或去世……

1.3.隐匿性疼痛--气管插管及其它各种插管,长时间卧床

1.4.对未来命运的忧虑--对疾病预后的担心,死亡的恐惧,对家人的思念与担心……这一切都使得病人感觉到极度的“无助”和“恐惧”,构成对病人的恶性刺激,增加着病人的痛苦,甚至使病人因为这种“无助与恐惧”而躁动挣扎,危及生命安全。国外学者的调查表明,离开ICU的病人中,约有50%的病人对于其在ICU中的经历保留有痛苦的记忆,而70%以上的病人在ICU期间存在着焦虑与躁动。因此,重症医学工作者应该时刻牢记,我们在抢救生命、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必须同时注意尽可能减轻病人的痛苦与恐惧感,使病人不感知或者遗忘其在危重阶段的多种痛苦,并不使这些痛苦加重病人的病情或影响其接受治疗。故此,镇痛与镇静应作为ICU内病人的常规治疗。

2ICU病人镇痛镇静治疗的目的与意义

在镇痛镇静治疗之前,应尽量明确引起病人产生疼痛及焦虑躁动等症状的原因,尽可能采用各种非药物手段(包括环境、心理、物理疗法……)祛除或减轻一切可能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之上,开始镇痛与镇静治疗。镇痛与镇静治疗的目的和意义在于:

2.1.消除或减轻病人的疼痛及躯体不适感,减少不良刺激及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

2.2帮助和改善病人睡眠,诱导遗忘,减少或消除病人对其在ICU治疗期间病痛的记忆。

2.3减轻或消除病人焦虑、躁动甚至谵妄,防止病人的无意识行为(挣扎…)干扰治疗,保护病人的生命安全。

2.4降低病人的代谢速率,减少其氧耗氧需,使得机体组织氧耗的需求变化尽可能适应受到损害的氧输送状态,并减轻各器官的代谢负担。

有少数报导还指出,对非常危重的病人,诱导并较长时间维持一种低代谢的“休眠”状态,可减少各种应激和炎性损伤,减轻器官损害。

镇痛与镇静治疗并不等同,对于同时存在疼痛因素的病人,应首先实施有效的镇痛治疗。镇静治疗则是在先已祛除疼痛因素的基础之上帮助病人克服焦虑,诱导睡眠和遗忘的进一步治疗。

3.ICU中重症病人的镇痛镇静治疗与手术中麻醉的区别

接受麻醉的病人多数为择期手术,即使是急诊病人,一般也要求主要生命体征趋于稳定。由于手术时间罕有超过24小时者,且全麻手术时需要病人丧失一切感觉与意识,包括自主呼吸;因此手术麻醉病人在短时间内所达到的镇痛镇静深度要大大超过ICU病人,且多合并应用肌松药物,此时病人丧失了一切自我保护反射与感觉运动及意识。而ICU病人则不然,一方面其需要镇痛镇静的时间远远长于手术麻醉时间,另一方面其深度又要求必须尽可能保留自主呼吸与基本的生理防御反射和感觉运动功能,甚至需要定时唤醒以评估其神智、感觉与运动功能;同时由于多器官功能障碍且往往合并多种治疗手段和药物,必须考虑彼此间的相互影响;因此ICU病人具有镇痛镇静药物的累积剂量大,药代/药效动力学不稳定,需要经常判断镇痛镇静程度并随时调整药物种类与剂量等诸多特点,与手术麻醉不同。

4镇痛镇静治疗在ICU综合治疗中的地位

重症病人救治的目的在于保护支持多器官功能,恢复机体内环境稳定;救治手段则可以大致区分为祛除致病因素和保护器官功能。机体器官功能的维护有赖于循环(组织灌注)和通气氧合功能的正常。当重症病人的病理损伤来势迅猛时,致病因素一时难以立即祛除,器官功能若强行代偿则有可能因为增加代谢氧耗做功而进一步受到损害。因此,通过镇痛镇静的治疗手段使得重症病人处于“休眠”状态,降低代谢和氧需氧耗,以适应受到损害的灌注与氧供水平,从而减轻强烈病理因素所造成的损伤,为器官功能的恢复赢得时间创造条件。ICU中的治疗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环节的缺陷都可能影响整体疗效。因此,镇痛镇静治疗与其它各种治疗手段和药物一样重要,不可或缺,需要危重症医师认真重视并掌握,趋利除弊,合理应用,以达到更好地挽救重症病人生命的目的。

5.ICU病人镇痛镇静指征

5.1.疼痛疼痛是因损伤或炎症刺激,或因情感痛苦而产生的一种不适的感觉。ICU病人疼痛的诱发因素包括:原发疾病、各种监测、治疗手段(显性因素)和长时间卧床制动及气管插管(隐匿因素)等。疼痛导致机体应激,睡眠不足和代谢改变,进而出现疲劳和定向力障碍,导致心动过速、组织耗氧增加、凝血过程异常、免疫抑制和分解代谢增加等。疼痛还可刺激疼痛区周围肌肉的保护性反应,全身肌肉僵直或痉挛等限制胸壁和膈肌运动进而造成呼吸功能障碍。镇痛是为减轻或消除机体对痛觉刺激的应激及病理生理损伤所采取的药物治疗措施。镇痛药物可减轻重症病人的应激反应。

5.2.焦虑一种强烈的忧虑,不确定或恐惧状态。50%以上的ICU病人可能出现焦虑症状,其特征包括躯体症状(如心慌、出汗)和紧张感。ICU病人焦虑的原因包括:(1)病房环境:包括噪音(仪器报警、人声呼喊和设备运行),灯光刺激,室温过高或过低;(2)对自己疾病和生命的担忧;(3)高强度的医源性刺激(频繁的监测、治疗,被迫更换体位);(4)各种疼痛;(5)原发疾病本身的损害;(6)对诊断和治疗措施的不了解与恐惧;(7)对家人和亲朋的思念,等等。(隔壁病人影响)?减轻焦虑的方法包括保持病人舒适,提供充分镇痛,完善环境和使用镇静药物等。因此,焦虑病人应在充分镇痛和处理可逆性原因基础上开始镇静[7]。

5.3.躁动是一种伴有不停动作的易激惹状态,或者说是一种伴随着挣扎动作的极度焦虑状态。在综合ICU中,70%以上的病人发生过躁动。引起焦虑的原因均可以导致躁动。另外,某些药物的副作用、休克、低氧血症,低血糖、酒精及其它药物的戒断反应、机械通气不同步等也是引起躁动的常见原因。研究显示最易使重症病人焦虑、躁动的原因依次为:疼痛、失眠、经鼻或经口腔的各种插管、失去支配自身能力的恐惧感以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各种管道限制活动。躁动可导致病人与呼吸机对抗,耗氧量增加,意外拔除身上各种装置和导管,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应该及时发现躁动,积极寻找诱因,纠正其紊乱的生理状况,如:低氧血症、低血糖、低血压和疼痛等。并为病人营造舒适的人性化的环境,向病人解释病情及所作治疗的目的和意义,尽可能使病人了解自己病情、参与治疗并积极配合。

5.4.谵妄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过性的意识混乱状态,短时间内出现意识障碍和认知功能改变是谵妄的临床特征,意识清晰度下降或觉醒程度降低是诊断的关键。ICU病人因焦虑、麻醉、代谢异常、缺氧、循环不稳定或神经系统病变等原因,可以出现谵妄症状[7],且长时间置身于陌生而嘈杂的ICU环境会加重谵妄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精神状态突然改变或情绪波动,注意力不集中,思维紊乱和意识状态改变,伴有或不伴有躁动状态;还可以出现整个白天醒觉状态波动,睡眠清醒周期失衡或昼夜睡眠周期颠倒。谵妄也可以表现为情绪过于低沉或过于兴奋或两者兼有。情绪低沉型谵妄往往预后较差,情绪活跃型谵妄比较容易识别。研究表明机械通气病人谵妄发病率可达70~80%,且谵妄病人,尤其是老年病人住院时间明显延长,每日住院费用及病亡率均显著增加。

5.5.睡眠障碍失眠是一种睡眠质量或数量达不到正常需要的主观感觉体验,失眠或睡眠被打扰在ICU极为常见。

6、ICU病人镇痛镇静治疗的方法与药物选择

6.1镇痛治疗疼痛治疗包括两方面:即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阿片类镇痛药、非阿片类中枢性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及局麻药。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心理治疗、物理治疗。

6.2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手段。研究证实,疼痛既包括生理因素,又包括心理因素。在疼痛治疗中,应首先尽量设法祛除疼痛诱因,并积极采用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能降低病人疼痛的评分及其所需镇痛药的剂量。

6.3镇静治疗镇静药物的应用可减轻应激反应,辅助治疗病人的紧张焦虑及躁动,提高病人对机械通气、各种ICU日常诊疗操作的耐受能力,使病人获得良好睡眠等。保持病人安全和舒适是ICU综合治疗的基础。理想的镇静药应具备以下特点:起效快,剂量-效应可预测;半衰期短,无蓄积;对呼吸循环抑制最小;代谢方式不依赖肝肾功能;抗焦虑与遗忘作用同样可预测;停药后能迅速恢复;价格低廉等。但目前尚无药物能符合以上所有要求。目前ICU最常用的镇静药物为苯二氮卓类和丙泊酚。

为避免药物蓄积和药效延长,可在镇静过程中实施每日唤醒计划,即每日定时中断镇静药物输注(宜在白天进行),以评估病人的精神与神经功能状态,该方案可减少用药量,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但病人清醒期须严密监测和护理,以防止病人自行拔除气管插管或其它装置。大剂量使用镇静药治疗超过一周,可产生药物依赖性和戒断症状。苯二氮卓类药物的戒断症状表现为:躁动、睡眠障碍、肌肉痉挛、肌阵挛、注意力不集中、经常打哈欠、焦虑、躁动、震颤、恶心、呕吐、出汗、流涕、声光敏感性增加、感觉异常、谵妄和癫痫发作。因此,为防止戒断症状,停药不应快速中断,而是有计划地逐渐减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