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郊区某小区老年抑郁情况影响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3

长治郊区某小区老年抑郁情况影响因素分析

雷冬兰

雷冬兰

【摘要】为了解长治郊区某小区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存在状况、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老年抑郁量表(GDS)、简明健康测量量表(SF-36)及中华医学会制定的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表,对长治郊区某小区内187名≥60岁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并依据评分标准得出结果,存在老年抑郁症状者有39名,发生率为20.9%,且女性多于男性。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老年人抑郁症状与日常生活自理水平、主要照顾给予者、经济状况、健康状态、社会支持、认知功能和自尊评价等因素有关,是社区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受经济、生理、心理、家庭及社会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据此提出将老年人的心理护理提升为社区老年护理的重要部分,并立足于评估和控制与抑郁症状有关的影响因素,对老年人进行有目标性的心理护理。

【关键词】郊区某小区;老年抑郁;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75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164-02

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条件、卫生医疗的改善,使我国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且人口老龄化问题会长期存在。如何使众多的老年人身心健康,幸福的欢度晚年,将成为老年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1长治郊区某小区老年人抑郁情况调查

1.1郊区老年人抑郁症状源于心理健康问题:本调查结果表明,郊区老年人发生抑郁症状源于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应在现有的郊区老年护理中的注射、换药、灌肠及导管护理等基础和专科护理服务的基础上,增设心理健康护理项目,关注老年人心理需求,给予老年人必要的健康心理疏导和社会支持。

1.2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状源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通过对所调查的老年人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居家类型、主要照顾给予者、经济状况、慢性病患病情况、医疗费用支付形式、生活自理水平、认知功能、自尊评价和社会支持状况等条件的统计分析,发现郊区中有抑郁症状和无抑郁症状的老年人存在的明显差异,是因受到来自身体、心理、经济、家庭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尤其是在GDS均分明显较高的自尊评价、日常生活自理水平和社会支持方面。

1.2.1随年龄的增高,老年人的心理防卫与应对能力在逐渐减退,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耐受性也随之下降,也带来了情绪的改变。而较男性长寿的单身女性老年人的低于男性的经济独立性,也极易诱发抑郁症,因此,应对这类老年人群体的心理需求予以足够的关注和帮助。

1.2.2独居老年人和需要家庭成员照顾的老年人,其心理需求是来自家人的关心和尊重。因此,对这类老年人群体的护理需要家庭成员的支持配合,给予老人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

1.2.3在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分析中,日常生活自理水平为第二大影响因素。患有影响日常生活的疾病和有日常生活自理障碍的老年人,比患有常见老年人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更易出现抑郁症状。所以,在躯体健康对抑郁症状影响的评价时,应把重点放在疾病的严重程度、对日常生活有无影响上。更加重视增进或维持老年人身体功能及其独立生活能力。

1.2.4为减轻低收入经济状况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降低老年人抑郁症状发生率,在老年人社区护理政策和方案的制定时,需考虑这类老年人群体的经济承受力,给予能满足其基本生活及护理需要的经济补给和社会福利。

1.3服务设想:可通过设立老年综合服务中心,并由其它服务机构的协助,组成一个主要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照顾护理的服务网络,按照老年人的需求,提供基本的、多元化的有偿而非盈利的服务。

1.3.1所提供的服务,即要给不同经济条件的老人留有消费选择的余地,也要满足有服务需求老人和其护老者的不同需要,同时要考虑避免老人过分依赖照顾护理的负面后果产生。

1.3.2所提供的服务包括:①定期接触,例如家访和电话联络;②情绪支援;③介绍社区资源;④建立老年人社团;⑤简单的个人协助,例如接送诊所医院、家庭医疗护理、处理简单的家务等;⑥日间照顾;⑦转介接受常规的服务。

2老年抑郁情况影响因素分析

2.1步入老年期的身心变化:人从60岁开始就步入了老年期,也就走向了人生的衰退期,其身心发展的生理组织功能及心理认知能力也就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生退化性的老化。身体衰老给老年人带来了生理方面及心理健康方面的诸多问题。

2.1.1老年人的生理发展特点:老化现象会明显体现在生理组织功能和心理认知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的下降上,而且是囊括了全身各个系统的全方位的。①神经系统:表现在脑细胞数目减少、细胞功能减弱、致使各感觉能力下降、思维迟滞、记忆力下降。②循环系统:表现在心肌细胞减少、心肌收缩力下降、血管内腔狭窄,易引发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③呼吸系统:表现在肺组织的弹性降低、气管绒毛上皮出现萎缩、变性,痰咳能力下降。④消化系统:表现在功能进行性降低、肠道蠕动减少、肝脏萎缩、唾液分泌减少。⑤泌尿系统:表现在肾脏重量减轻、老化、控制能力下降。⑥内分泌系统:表现在肾上腺、甲状腺、性腺等分泌减少。⑦骨骼系统:表现在骨组织处于肥厚和萎缩交错状态、骨容积减少、骨含钙量减少、骨脆性增加、易骨折。

2.1.2老年人的社会心理变化特点:

2.1.2.1社会角色变化:从肩负社会、家庭责任,为生活奔波的谋职者的“主角”,转变为离退休者的“配角”;从经济较为富裕者变成收入微薄者,甚至经济困难者;从抚养子女者变成受子女赡养者,且对子女的依赖性和依靠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大;从与配偶共同生活逐渐变成失偶的单身独处。这一系列的角色变化,给老年人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影响。

2.1.2.2退休与心理适应:一些离退休后的老年人,难以适应从快节奏、有规律的在职生活转变为悠闲的家居生活,产生了孤独感、寂寞感;特别是那些工作不稳定、丧失工作能力、经济收入明显减少、缺乏医疗开销支付能力的老年人,认为自己成了无用的、被社会抛弃的人,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和自卑感,导致老年性抑郁症和其他心因性疾病的发生。因此,离退休的老年人首先要随着角色转变,自我调整角色行为,以正确的态度看待退休,把退休作为生活经历的一部分,积极去面对和适应。

2.1.2家庭变化与心理适应:老年夫妻关系的变化,代际关系的变化,将引发一系列心理适应问题。

2.2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多数老年人具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影响其晚年生活质量。表现在不同程度上的焦虑情绪或抑郁情绪、焦虑症和抑郁症、痴呆症等。

2.2.1焦虑:不少老年人处于焦虑状态,甚至患有焦虑症,极大地影响了老年人的心身健康。焦虑有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之分。

急性焦虑主要表现为突发惊恐,老人常会突然感到心里紧张、心烦气燥、坐卧不安、睡眠不稳、口干、心悸、多汗、潮热、呼吸加快、脉搏加速、血压升高、大小便意增加。严重时,会出现阵发性胸闷、气喘,产生濒死感、妄想和幻觉,甚至是轻度意识迷惘。急性焦虑发作只持续几分钟或几小时,发作后会恢复到原来的平静状态,其躯体变化的交感神经功能亢进也会随之而平稳下来。

2.2.2抑郁: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大多出现抑郁症状的患者未经确诊和及时治疗,致使病情迁延,形成精神残疾,加速了衰老,增加了病死率。这些抑郁症状不只使患者本身极为痛苦,也给亲人和社会保健机构带来了精神和经济上的负担。

对临床各科医生进行精神医学的培训或继续教育,提高早期识别和诊断抑郁症的水平,并予以抑郁症及时适宜的治疗,对预防和消除老年抑郁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保持其正常的社会功能是十分必要的。

现有的抗抑郁药物对抑郁症的治疗也具有良好的效果。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也是不可忽视有效措施。

2.2.3痴呆症:痴呆症与人的机体老化相关,它使人几乎丧失理智,甚至不能辨认自己的亲人。在目前已被确认的12种痴呆症中,最常见的是早老性痴呆症或阿尔兹海默氏症,还有脑血管病(VD)痴呆和糖尿病性痴呆等。引起痴呆症的主要原因是大脑潜在的神经病变与神经化学变化。

2.2.3.1痴呆症的表现是:认知功能逐渐退化;沟通困难;记忆力、注意力、学习能力和判断能力下降;个人自理能力下降;时空定向出现问题;社会行为不适当;人格发生改变等。开始时这些症状很像是抑郁、紧张等心理疾病,逐渐地,症状会突显出来,并越来越恶化,严重到病人变得不能自制,大多依赖于他人的照料,甚至发展到连穿衣、吃饭都不能自理。

2.2.3.2引起老年痴呆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多而复杂,包括年龄、性别、低教育、低认知功能、低职业、低社会生活功能、少闲暇活动、少社交活动、有不良生活事件和不与配偶同住等。

2.3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收入、空巢、慢性病及社会支持等。

2.3.1性别:虽然现实生活中女性的平均寿命长于男性,但老年女性的心理健康水平却不及老年男性高。从很多调查分析中得出,女性的心理健康分值偏低;研究结果中也证实,女性躯体化、焦虑、恐怖三种因子分显著高于男性。由于老年女性心理素质不稳定,较男性更易患上心理疾病。老年女性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心理障碍、焦虑症、疑病症、恐怖症、强迫症倾向等。

2.3.2空巢:在无子女或子女成人后离开父母另立门户后,只留有老人独自居住的就成了空巢家庭。导致老人空巢,是个人、家庭、社会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且社会原因的作用愈加明显。

2.3.3职业和收入:多项心理健康调查分析表明,老年人群体的心理健康自我维护观念差异,与所从事的职业以及所获得的收入有关。老年人的收入与各种福利设施的完备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曾从事的职业,而职业与收入情况将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2.3.4慢性病:衰老带来的生理变化和以往沉积的健康隐患,使得老年人容易患上各种慢性病。老年人最常见的十种慢性病,包括有冠心病、高血压、泌尿系疾病、高脂血症、脂肪肝、白内障、糖尿病、慢支肺气肿、消化性、溃疡、脑血管病等。这些慢性病严重地影响着老年人的生存质量,也给老年人增添了思想负担和经济负担,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这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生活质量较低的老年慢性病患者群体中,所表现出的心理健康问题和社会功能缺乏等尤为明显,部分人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忧郁情绪和忧郁症状。

2.3.5社会支持:伴随着老年时期的到来,许多危机和应激因素也更加集中。如离退休后的原角色的丧失、离开热爱的工作和熟悉的朋友、交往圈子变窄、人际互动减少、收入减少、体弱多病、晚年丧偶及同龄朋友相继离世等,都是给老年人带来心情不安的应激因素。这些因素,影响和破坏了老年人的晚年幸福。因此,为老年人构建起由政府、社会、单位、邻里、亲友及家庭等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网,形成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给予老人更多的关心、安慰、同情和支持,以满足老年人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如坚持为老年人定期的体检和常见病预防、开设老人门诊以方便老人就医和保健护理;为老年人设立娱乐场所和学习场所;发展老人服务事业,提供老人食品、服装;加强老年人社会风险防范和福利设施等。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增强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应当是使我国稳定、顺利地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可行举措。

3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建议

除社会支持外,更多的是需要老年人主体的自身因素的改善,才是解决老年人心理问题,保证晚年生活质量的最佳途径。因此,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不仅是照顾和关爱,更要加以疏导,帮助老年人凭借自己的能力去适应自身生活环境中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

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衡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做出良好的适应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根据老年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遵循老年人心理发展规律,通过参与各种训练和有益的社会活动,凭藉家庭及社会的良好影响,提高老年人自我维护已确立的健康人格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使老年人在生活、学习和各项社会活动中保持身心健康。

老年人养成活动的习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性方面保持积极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填补“无所事事”的失落感和空虚感,以正性情感和正性体验占具老年期的主导地位,以保持良好的自我形象,调整和改善角色变换带来的不适,争取更高的满意度、幸福度和更多的社会支持,使老年生活同样精彩而富有意义。

4结语

抑郁是最常见的老年人精神障碍,为老年人晚年生活带来极大的精神痛苦,导致老年人躯体功能加速衰退、增加老年人疾病致残率和死亡率,诱发老年人自杀倾向和自杀行为,严重危害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给社会保障系统增添很大的负担。因此,分析老年抑郁症的发病率和致病因素,进而探讨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完善针对老年群体的社会保障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袁群何国平冯辉高婧.长沙市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J].2010(6)

[2]姜梅朵李红.2341例居家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9(9)

[3]周志.我市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状影响因素调查.中国医药指南[J].2009(24)

作者单位:046000山西医科大学在职硕士MPH;长治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