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中药汤剂治疗痛风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9-19
/ 2

自拟中药汤剂治疗痛风的临床观察

贾秋颖

贾秋颖(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一疗区吉林长春130000)

【中图分类号】R2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9-0450-02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治疗痛风病的疗效。方法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痛风病患者40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20例,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辨证使用自拟中药汤剂,每日一剂,连用4周。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17%。结论自拟中药对于痛风病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自拟中药汤剂痛风临床观察

痛风是一组由嘌呤代谢紊乱而导致血尿酸含量增高为特征的疾病。目前在临床上呈现逐年增加的发病率。其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及由此引起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或关节、肾脏或其他组织中尿酸盐沉积而引起这些器官的损害和痛风石的形成。痛风起病隐匿或急骤,病程长,尚不能根治,男性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多见于绝经期后,男女之比为20:1,不少患者有痛风家族史。一旦发作痛风,即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日久造成严重的肾脏损害,甚则危及生命。

中医认为,痛风的病因病机是在气血亏虚、阴阳失调情况下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日久痰浊瘀血互结,痹阻经络、血脉而致。

目前临床上对于痛风急性期的治疗药物主要集中在秋水仙碱、别嘌呤醇等有限的几种,虽然可以有效的控制病情,但随之而带来的副作用也不可忽视,我们在临床上一直在寻找既可以有效控制尿酸,又可以减少副作用的治疗药物,中药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现将自拟中药汤剂内服外用治疗痛风病得经验介绍如下。

1资料

1.1病例选择。

1.2年龄在18~65岁之间。

1.3中医辨证标准。

脾虚湿阻证:无症状期,或仅有轻微的关节症状,伴有高尿酸血症,或见身困倦怠,头昏头晕,腰膝酸痛,纳食减少,脘腹胀闷,舌质淡胖或舌尖红,苔白或苔黄厚腻,脉细或弦滑等。

1.4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197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的分类标准。

(1)关节液中有特异性的尿酸盐结晶体。

(2)有痛风石,用化学方法(murexide试验)或偏振光显微镜观察证实含有尿酸盐结晶。

(3)具备以下临床、实验室和X线征象等12条中6条者:

①1次以上的急性关节炎发作。

②炎症表现在1日内达到高峰。

③单关节炎发作。

④观察到关节发红。

⑤第一跖趾关节疼痛或肿胀。

⑥单侧发作累及第一跖趾关节。

⑦单侧发作累及跗骨关节。

⑧可疑的痛风石。

⑨高尿酸血症。

⑩关节内非对称性肿胀(X线片)。

⑾不伴骨质侵蚀的骨皮质下囊肿(X线片)。

⑿关节炎症发作期间关节液微生物培养阴性。

上述(1)(2)(3)项中,具备任何一项即可诊断。

1.5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1、1月~2011年11月期间就诊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及病房的痛风病患者,均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共计病人40例,年龄在18~65岁之间。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症状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2方法

2.1分组方法

将40例病人随机分成2组,其中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辨证使用自拟中药汤剂,每日一剂,连用4周。

2.2治疗方法

2.2.1基础治疗

㈠急性发作期要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注意保护受累关节。

㈡低嘌呤饮食,禁酒限烟。

㈢饮足够的水,每日2000ml以上。

2.2.2具体治疗

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口服中药汤剂

方药:山慈菇15,生薏米30,木瓜15,王不留行15,海桐皮15,白术15,茯苓30,车前草30,红花15,土茯苓20,防己10,杏仁15,滑石20。

煎服方法:上方药物加水400ml,武火煮沸,文火煎煮30分钟,取汁100ml,早晚空腹温服,日一剂。

对照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别嘌呤醇。

2.3疗程

四周为一个疗程。

2.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2分析,疗效比较应用Ridit分析。

3结果

两组病人总疗效分析

组别n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244610483.33

对照组242412675

从上表可知,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达75%。说明两组药物对于痛风病患者均有较好疗效。

4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目前痛风已成为临床上极为常见的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存质量,日久还可导致肾脏损害,因此对于痛风的治疗已日趋被临床医务工作者重视。从痛风的症状表现来看,发作部位以红、肿、热和剧烈疼痛为主,古人辨证多属外邪侵袭,湿热浊毒,留注关节,故常以风湿热痹论治。

对于痹症的病因,《内经》最早提出痹证的病因为风、寒、湿邪,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之说。而《金匮要略》中提出的“经热则痹”的观点,是对《内经》痹症理论的有益补充。痹证以寒、热、虚、实为辨证大纲即可。其中“寒痹势重,而治反易;热痹势缓,而治反难;实者单病躯壳,易治;虚者兼病脏腑夹痰饮腹满等证,则难治”。

本方中山慈菇清热解毒,含秋水仙碱,可直接治疗痛风。防己入经络而祛经络之湿,通痹止痛;配伍杏仁开宣肺气、通调水道,助水湿下行;滑石利湿清热,赤小豆,薏苡淡渗利湿,引湿热从小便而解,使湿行热去;薏苡仁还有行痹止痛之功;合用片姜黄、海桐皮宣络止痛,助主药除痹之功;全方用药,通络、祛湿、清热俱备,分消走泄,配伍周密妥当。

现代研究表明,本方具有很好的抗炎、解热作用;能麻痹骨骼肌,有镇痛作用;能降低血尿酸;可调整免疫功能;对改善微循环,分解关节粘连,促进组织液回流、吸收也具有显著的作用。大量的临床报道证实,本方对痛风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均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本方用药针对性强,疗效非常确切,值得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