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泌尿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3-13
/ 2

浅谈泌尿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体会

郭洁

郭洁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零一医院泌尿内科214000)

【摘要】目的探讨泌尿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方法,提高护士对疼痛的处理能力,使患者术后能得到很好的镇痛护理。方法分析178例泌尿外科手术患者,对术后发生的疼痛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根据不同程度的疼痛采取不同的措施,有效的缓解了疼痛。结论通过积极的术前宣教和指导,以及术后针对性护理,可使术后患者在无痛状态下安全度过围手术期,促进早日康复。

【关键词】术后疼痛护理

外科手术后患者疼痛时疾病本身和手术造成组织损伤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反应,同时又是机体对周围环境刺激所引起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术后疼痛可因手术大小、部位、麻醉状况及患者的自身情况等不同,而使患者对疼痛的感知程度及耐受性各不相同,疼痛对患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术后恢复不利。因此,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已将术后镇痛视为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术后早日康复的重要环节,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随机抽查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78例泌尿外科手术患者,其中男80例,女70例,年龄16-80岁;其中,前列腺增生症72例,肾结石及输尿管结石35例,疝气30例,膀胱癌17例,尿道断裂11例,肾癌7例,其他6例。

2护理

2.1术前疼痛宣教

术前的疼痛告知可有效调节围手术期患者的应激反应水平,使患者进入积极的术前状态,在生理和心里上适应手术,提高患者对手术的应对能力,增强患者对手术疼痛的耐受性,并使其形成比较准确的期待,使患者充分感受到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应尽量陪伴患者,允许并鼓励患者表达内心的感受,使用治疗性触摸或其他方法消除患者身体的紧张度,帮助患者松弛。另外,还可以使用一些转移注意力和娱乐的方法,如:交谈、听音乐、缓解呼吸法等。

2.2术后疼痛的评估

2.2.1疼痛分级0级:无疼痛;1级(轻度疼痛):有疼痛感觉但不严重,可忍受,睡眠不受影响;2级(中度疼痛):疼痛明显,不能忍受,睡眠受干扰,要求用镇痛药;3级(中度疼痛):疼痛剧烈,不能忍受,睡眠严重受到干扰,需要用镇痛药。2.2.2分法测量①数字评分法:数字代替文字表示疼痛程度,将一条直线等分10段,一端为“0”代表无痛,另一端为“10”代表剧痛。病人选择一个能代表自己疼痛感受的数字代表疼痛程度。②文字描述评分法:将一条直线等分5份,每个点描述疼痛的不同程度,即:无痛、微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剧痛、不能忍受的疼痛。病人选择一个能代表自己疼痛感受的程度。③视觉模拟评分法:用一条直线,不作任何划分,分别在直线两端注明无痛和剧痛,病人根据自己对疼痛的感受在线上标记疼痛程度。

2.3一般护理

2.3.1卧位术后帮助患者摆好舒适体位,使肌肉松弛,张力减小,能缓解疼痛的肌肉阻力。一般术后疼痛多在麻醉清醒后2-16h最剧烈,24-72h逐渐减轻。①对腹部有切口的患者术后6-8h后可协助患者取半卧位,降低局部切口张力,减轻疼痛。②对术后需要持续膀胱冲洗的患者,为避免引起膀胱痉挛性疼痛,冲洗时应采用微温、低压冲洗法。③尿道口下裂的患者,为减轻肿痛和切口压力,可在床上放一支架支撑被褥,并观察伤口有无凝血及感染迹象。

2.3.2尿管护理妥善固定各种管道,应注意保持管道与身体同步,防止管道扭曲、牵拉而加重疼痛。

2.3.3应用镇痛泵的护理支持患者术后使用自控镇痛泵,可明显减轻术后镇痛,不影响胃肠功能的恢复,且安全无成瘾性。术后妥善固定硬膜外导管,接上镇痛泵。向患者说明镇痛泵镇痛原理及安全性,注意翻身移位时要动作轻柔,防止导管脱出、弯曲、打折保持给药途径通畅。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经常巡视,定期评价镇痛效果。当疼痛评分较高时,镇痛欠佳,应报告医师,及时增加药物浓度和剂量。

2.3.4应用镇痛药的护理合理用药,尽量早用止痛药,控制疼痛的有效方法是及早使用止痛药物,而不是等到疼痛难忍时再给药。预防性用药[1]较疼痛剧烈时用药量小,镇痛效果好。所以,应告诉患者及早报告医务人员,及早处理。对疼痛耐受力差的患者,应夜间给予止痛药和安眠药使患者能够安静入眠。应了解各种镇痛药的不良反应。如阿片类药物镇痛可能引起皮肤瘙痒、恶心、呕吐、尿储留、呼吸抑制等并发症。非甾体抗炎药等在消炎镇痛时刻导致胃溃疡和胃穿孔,诱发哮喘等不良反应等。所以,给药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动态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医生做出处理。

2.3.5防止感染遵医嘱应用抗生素,定期切口换药。

2.3.6创造舒适的环境病房内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18-20℃,湿度50%左右,空气流通,减少噪音,保持病室安静、整洁、舒适,让患者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治疗环境中,也可减轻术后疼痛。医护人员一定要做到“四清”,即“关门轻、走路轻、操作轻、说话轻”,夜间用光应采用柔和壁灯。

2.3.7加强宣教,顺利排痰患者担心切口裂开,惧怕疼痛,不敢咳嗽,加之麻醉的影响,呼吸道分泌物多,黏稠导致排痰困难。有效咳嗽可使呼吸道通畅,舒适度提高,疼痛减轻。术后早期被动咳嗽,协助患者翻身扣背,深吸气,浅咳嗽。叩背时,手指并拢稍合掌,由外向内,由上向下,全麻患者术后24-72h,常规给予生理盐水60ml,加沐舒坦15mg,庆大霉素8万u,雾化吸入2次/d,以稀释痰液,利于排出,为患者捆扎腹带,鼓励主动咳嗽,协助患者屈膝,双手分别置于切口两侧,深吸气,双手内收,适当加压保护,减少对切口的震动,减轻疼痛,咳出痰液。

2.4心里护理

手术不仅是对躯体正常活动的打击,还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心里刺激。手术使患者增加心里和精神障碍,抑郁、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反应可以明显加重疼痛的感知和体验。经有效的心里护理,焦虑、恐惧、抑郁、疼痛均有所减轻,心率、血压和血尿减少,术后并发症也减少[2]。因此,将心里和精神治疗引入术后疼痛的控制尤为重要。具体做法是,首先通过宣传教育,医生与患者交流,护士与患者谈心,让患者获得有关的知识,对处理问题有坚强信念,提高对手术疼痛阈值和对疼痛的耐受性。在进行指导时,应使用安慰性语言使其感到温暖,有安全感、依赖感。第二是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源于对抑制和焦虑的治疗,引导患者正确看待所发生的事件和身体的感受,纠正错误信念,重建或改善对问题的看法和认识;行为疗法则是要改变身体对疼痛的反应,产生疼痛被控制的感受。

3讨论

随着整体护理的逐步实施和完善,护士在疼痛的控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需要护士在技术上的提高,更需要认识上的更新。近几年来,关于疼痛理论愈来愈受到关注,疼痛控制已经成为提高生存质量及护理质量的关键。通过手术前评估患者对疼痛的认知,做好术前疼痛管理健康教育,及时对术后疼痛采取措施则有利于患者精神放松,充分休息,避免疼痛所致的通气障碍,增强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在第一时间采取上述多种方法相结合的镇痛护理,使患者的疼痛得到最大关注,从而帮助患者减轻疼痛,帮助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促进了患者的早日康复,提高了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张思南,吴晓辉.老年人的心里、生理、病例及护理的特点[J].宣春医专学报,2000,12(3200.

[2]卢美秀,许淑莲.现代护理实物全书[M].海口:海天出版社,199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