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语言障碍,提高阅读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9-19
/ 2

跨越语言障碍,提高阅读效果

彦邦辉赵丹梅

彦邦辉赵丹梅(四川省南江中学四川巴中636600)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1)09-030-02

阅读是一次愉快的旅行。当代作家冯骥才坦言:"我从未把书当做伴我消度时光的闲友,而是把他们认定是充实和加深我的真正伙伴。读书,尤其是那些名著,就是和历史上最杰出的先贤智者相交。"简短的语言概括了阅读的意义,我们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技能,但最终是获取精神的成长,阅读可以改变人的精神,净化人的灵魂,把人从蒙昧状态中解脱出来,进入新的精神境界。一个人书读多了,就可以占领灵魂的至高点,就能轻松穿越古今中外作家所设立的语言屏蔽,就可以"散步在别人的知识和灵魂中"(德o尼采)

阅读是吸收,是从语言文学中提取有用信息,并作出正确得解释,从中汲取养料,使人精神纯粹。所以阅读是一个精神获得,语言文字中所承载的知识、思想、情感、态度都是精神产物,阅读是两个头脑的理智交换,两个心灵的自然交融。在学生阅读中,第一个层面上是通过作者的语言导引进入艺术境界,汲取精神滋养。文字符号是沟通读者和作者的桥梁,但是语言文字并非具有完全包容性,在语言同阅读者中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排斥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语言障碍,在阅读的主客体间树起了一道高墙,把阅读的主客体双方分离开来,使双方不能一下融入和沟通。阅读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主客体对抗关系的逐步消解最终达到溶解的过程。文学是语言按一定的形式组成形象,读者以联想和想象来实现对语言形象的把握。中学生的阅读只停留在日常生活语言和科学术语的认知上,无法形象地理解作者独特的艺术感受,忽视了联想,破坏了形象,所以一读起来就味同嚼蜡。法国中期印象派代表作家庞德的《在一个地铁车站》"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呈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得许多花瓣",它是作者"一刹那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很难透过外部语言的壁垒来作出正确解读。新课程改革推进以来,学生有了读书的空间和时间,学校和家庭也给同学开列了长长的阅读食谱,老师和家长也在也积极引导学生阅读,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没用增强,学生喜欢看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如《西游记》《水浒传》,但对于原著却产生了强烈的排斥力。这是由于改编的电视剧的语言属于生活语言,不需要用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进行加工,也不需要再创造,很直接,很显然。听起来很对路,没用情感障碍,又加之有可视形象的导引,无需去玩味,就连生僻的字、不理解的词也无须去"消化"。现实是一些同学们十分熟悉名著中的人物,但对于这些人物形象的内涵却浑然不知,这不能不说是我们阅读教学的一个误区。高考的指向让我们的同学们大块地进行块状阅读、切割式的阅读,用程序化训练题去代替对文学语言的涵咏咀嚼,用科学语言去代理形象语言,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总是对文学的语言做出坚定不移的指称和有限的阐述,完全忽视了语言文学的色彩、味道、生命、感情,"白纸黑字"的背后还蕴藏着一个极为丰富的世界。科学语言是教学生"求真",文学语言是教学生创新。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上,要明确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阅读者应该带着积极的心态,活跃的思维,充满创造力的激情进入语言王国之中。同样的文字符号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心理意义是不相同的,这是由阅读主体的知识经验不完全相同所致,阅读需要把自己头脑中的储存的知识同阅读内容建立起联系,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思考来获得意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阅读不是简单的阅读,而是创造性的个性化的智力活动。揣摩语言"背后"的含义,把表层意义与深层次意义结合起来,完整地把握,深刻的把握。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文学语言的障碍不仅在于其认读上的难度和阻隔,消除这种障碍只要提高识字能力即可实现。学生可以凭借工具书来解决。文学语言的障碍是作家的有意设置,文学语言是一种非经常作家"美化"了的正规化语言,文学的有意排列可以给人一种完全"陌生"效果。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破坏了日常生活语言的规范。以至造成阅读过程中接受心理的阻隔,只有我们在阅读中可以拨动作者设置的语言枢纽,才能使一个普通的语言句子扩展成一副有声有色、牵动人情绪的艺术画面和情境,对于一个摆脱不了日常语言规范的学生来说,这样的句子就可能被认为不知所云,永远会被阻断在艺术的境界之外。

阅读过程中要跨越的第二个障碍是语言理解的不完全性,语言理解的不完全性被纳德松等人称为"语言痛苦"。文学是属于美的领域,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审美实践。文学读物是一个美的世界,其中包括了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诸多美学因素,其次,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需要审美注意、审美想象、审美联想、审美情感等一系列审美活动,它充分反映和强调的是人们对于现实生活和宇宙世界的感受、体验、欲求,憧憬种种微妙独特的情绪,这些独特的情绪体验一旦被加工处理成规范性、共义性的符号语言后,就会失去它作为生活原形的生动、鲜活的姿容和魅力。因为生活是永远也找不到最恰当的词语来表述的,它的意义有很大部分会被藏匿和隐遁,文学语言有很强的虚指作用,比如莲花在生活中的指示作用仅指一种花,而周敦颐的莲就是君子的化身了。从众多的文学作品中,意义不可能是那么单纯、明朗和显而易见的,许多被隐遮在层层的语言屏蔽后面,在语言文字的汪洋大海里要全面透彻的理解和把握要进行科学的分解、透视、重组、定位,我们在指导中学生阅读上一定要让他们明确意义的隐匿现象,比如读《红楼梦》,就不能把宝黛的爱情故事当做琼瑶小说中的爱情故事来读,要有意识地穿越语言丛林,去发掘隐藏在宝黛背后的情愫,阅读也才能进入辉煌之境。明白了这个语言现象,我们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也就大大地减小理解难度。2011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古代诗歌阅读选的是一首唐诗《春日秦国怀古》"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诗题中"怀古",我们从首联中"消魂"和尾联的"不堪回首"透过秦国的今昔对比,显示有些今衰的变化,突出今天的荒凉,对秦的灭亡只是荒凉的伤感,更深层次的是大唐王朝今不如昔的哀愁,所以怀古伤今是目的,它是通过见到眼前的秦国的荒凉景象而发的深深感慨。

阅读过程要跨越的第三个障碍是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和多义性。人的正常思维活动是不能出现断裂的,但文学作品的语言是蒙上了作者的浓厚主观色彩,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一经进入作家的笔下,就无不沾染或浸透着情感,按常理,这些客观的事物原来是什么样子不能有丝毫改变,意义是明显的。但作为诗中的意象意义就丰富了,马致远《天净沙o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短短的诗行,却向我们展示了九个独立的意象,它们之间没有任何联系词,也无逻辑关系,语言是断裂的,并且从各个不同角度在我们心中留下种种不同的独立意象,每个意象都是明确独立的,但通过阅读拼装,思想产生飞翔,我们就会有一些朦胧模糊的阅读体验,虽不能准确表达出来,但却可以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在一个个伤感的意象背后站立着一个浪迹天涯的孤寂旅人,这种特殊的语言组合所产生的奇妙效果不是阅读者一下子就可以获取的,语义的模糊藏匿了真实的意境。秦观《满庭芳》中的词句:"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词中"斜阳、寒鸦、流水、孤村"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客观物象,也不再是纯粹的自然景观,全部浸染了词人的哀伤和忧郁主观情思和客观形象的融合产生了新的意义。诗歌就是以意象来反映自己和眼中的世界的,中国的菊花和兰草,外国的云雀和夜莺,成为了万古长青的诗题。主要是这些物象具有浓厚的诗意内涵,能触发不同时代的不同感慨。文学作品的感人魅力就是读者跨越时空去丰富扩大它的艺术空间,读懂作品就是让浸透了作者感情的事物不再模糊,能征服这种语言困惑。

整个阅读活动就是阅读者对语言的穿越和征服,理解文学作品的字面意义是一次成功跨越,对语言结构,艺术情境的领会和把握是真正意义上得征服,作为阅读者,三次跨越才会真正参与艺术的再创造,获得与作者、作品平等对话的地位,不要成为一个被动的可怜的消费者。如果学生们只能停留于字面意义之外,湮没在字面的原始之中,不管我们有多么丰富的阅读食谱,也不管教师有多么严格的阅读要求,都毫无意义。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真正让学生明白了只有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语言障碍,才能成其为艺术,如果文学语言的屏障的解除,成了一本一览无余的大实话,文学的教化作用和审美作用就会失去。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一旦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当今高考阅读的秘诀丛书也就毫无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