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架桥底部空间在城市景观中的作用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1-11
/ 2

高架桥底部空间在城市景观中的作用探析

张卓孙瑞丰

张卓孙瑞丰(吉林建筑大学)

摘要:随着城市高架交通系统的完善,高架桥底部空间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本文分析了底部空间与城市景观的紧密关系,从多角度解读底部空间在城市景观构建过程中产生的积极作用,转变其产生的被动性,并引发关于优化城市交通附属空间的思考。

关键词:高架桥底部空间,城市景观,作用

1.问题的提出对于城市而言,高架桥成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缓解道路压力的首选。巨大的尺度以及突兀的形态冲击着传统城市空间,同时也对市民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

高架桥底部空间随着高架桥的建设数量而逐渐增多,由于拥有可观的土地资源量,连接着城市被阻断的空间,承载着市民的生活。所以底部空间成为有效修复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被重新定义并赋予新的生命。

2.高架桥底部空间与城市景观构成2.1基本概念的界定高架桥底部空间是指随着高架桥的产生而出现的新型空间形式,由顶面、地面、墩柱所限定的底部空间区域,以及底部区域中视觉能触及的一切整体要素。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建筑成为构成它的主体,并与建筑以外的空间环境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两者结合在一起称为城市景观。

2.2底部空间与城市景观的关系高架桥底部空间作为城市景观的构成要素,尺度、色彩、材质等外显特征直接影响着城市景观的“表情”。高架桥底部空间中市民文化的发掘,城市文脉的传承成为隐性因素作用于城市景观。同时底部空间弥合了高架桥给城市带来的切口,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城市景观的完整。

3.高架桥底部空间的作用与价值3.1作用3.1.1城市公共空间的有益补充城市人口越多就需要更多的公共空间,高架桥底部空间的出现恰恰补充了数量不足的城市公共空间,同时提高了城市的用地效率以及城市空间的利用率。

英国格拉斯哥的“凤凰之花”项目将高架桥底部空间的一段通道进行扩展改造,采用红色树脂铺地吸引了散步者,滑板爱好者以及运动的人群。东京新宿的高架桥底部空间商业街,汇集了书店、餐馆、服装店等。解决了店面不足用地紧张的问题,补充了城市的商业空间。

底部空间的主题公园、酒吧、KTV、停车场、自行车服务点、汽车租赁店、高速公路控制中心等分别补充了城市的休闲娱乐空间、贮藏空间、停车空间以及办公空间。

3.1.2文化元素的介入多样的活动方式滋生了底部空间多样的文化类型,城市独特的文化气质凝练成体现城市文脉的空间。文化元素的介入从精神层面把城市景观凝聚起来。

广州海珠区小洲村的艺术家们将高架桥底部空间打造成专业的原创艺术工作室群,利用高架桥底部空间发展艺术产业,吸引了大批艺术爱好者涌向这里。法国巴黎中心区的高架桥底部支撑部分采用劵拱结构,呼应了周边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通过绘画、雕塑、涂鸦、装置艺术等手段来丰富底部空间的内涵,让文化元素“无孔不入”地渗透到城市景观中,与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联系,进而生成独有的城市景观。促进底部空间文化元素的介入也最大限度的体现了城市的人文关怀,关注公共精神与公共文化的价值。

3.1.3增加城市活力高架桥底部空间在市民的活动过程中逐渐恢复生机,“有人在的地方就会有人来??????有什么事情发生是因为有什么事情存在。”底部空间要摆脱压抑黑暗、犯罪活动多发以及“无人问津”的过去,需要各部门配合治理,鼓励不同群体使用,随着人数的增多,活动方式以及表达方式都会丰富,活力也就来源于此。

荷兰A8高架桥利用底部空间将被分裂的街道两边重新连接在一起,设置停车场、超市、花店、篮球场、公交站、演出舞台等,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连接城市空间。台北市将攀岩墙体设置在高架桥底部空间;美国高架下的滑板和轮滑场地;新加坡高架下的滨水区域。完善夜间照明系统能给人带来指引性和安全感,是打造全天候的城市景观关键的一步。可达性强的底部空间具有更高的使用频率,公众的参与性和城市活动密度也随之提高。

3.1.4完善生态景观构建在强调可持续的城市环境中,城市基础设施更多的与自然结合,融入丰富的景观元素称为绿色基础设施。高架桥在建设中也应完善这个概念,而底部空间由于面积与位置上的优势成为“绿色”得以延续的重要“阵地”。

济南燕山健身广场依桥而建,利用墩柱布置假山,叠水,瀑布,种植乔木、灌木、花卉、草坪,季相变化丰富,突出泉城特色。选择攀附能力强的植物对底部空间及桥体侧面进行立体绿化。利用定时喷灌技术同时避免资源浪费。滞尘、消音、挡风、净化空气、缓解视觉疲劳的作用明显,同时改善了底部空间的微气候,为整个城市的宏观气候贡献了一份力量。

3.1.5平衡空间尺度形态夸张、跨度巨大的高架桥正不断地挑战着城市空间的人性尺度。小尺度空间的建立对周围粗犷的大尺度空间是一种弥补。

新西兰惠灵顿公路的高架桥底部空间采用了简单的垂直钢柱漆成鲜艳的色彩,高低不一,自由分散,形成了独特的韵律美感,与桥体的直线形成反差,打破了空间的单调呆板。彩色钢柱的周围可以形成大大小小的聚集空间,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巧妙的协调了周围的街道环境。在底部空间中设置小型运动场,小型花园甚至是一件公共艺术品、一件雕塑作品都可以让空间看起来更“小”,更亲切。平衡空间的尺度有助于改善使用者的心里感受,让市民更愿意参与到“平易近人”的空间中。

3.2价值3.2.1标志性底部空间依托高架桥的形态,成为城市“线性”空间的组成部分。

具有认同感可识别性强的底部空间能够成为城市标志性的“名片”。

3.2.2公共性底部空间没有明显的边界,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其中,是公共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底部空间属于市民大众,是走出家门参与社会活动的公共空间。

3.2.3坚固性高架桥的结构在技术不断进步中更加坚固耐用,保证了底部空间的活动极少受到影响。对于露天的公共空间来说,底部空间是一个带顶面保护的开敞空间。

3.2.4包容性不同类型底部空间的作用以及使用者的行为活动具有多样并且复杂的特征。底部空间具有包容多元要素、复杂功能、迥异风格的能力。呈现出宽容大气的空间形式,满足市民多层次的需求。

3.2.5随机性底部空间与主体使用者具有不确定性,两者不断切换与变化,不存在一劳永逸的底部空间形式。更新与变化节奏的加快,说明随机性的增强,使空间呈现出一种动态变换发展的过程,进而提高城市的活力。

结语高架桥底部空间是一种新型的城市空间,一度被当做城市的“背面”。针对底部空间的景观设计,使其成为内容充实的活力空间,让人与城市和谐共存是高架桥底部空间对城市景观最突出的作用,也是底部空间存在的意义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1]扬?盖尔.人性化的城市[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2]陈烨.城市景观环境更新的理论与方法[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3]景观实录?获奖景观.[J].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4][德]克瑞斯?范?乌菲伦编.梁励韵刘晖译.街具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8作者简介:1.张卓吉林建筑大学研究生2.孙瑞丰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党委书记,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