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3

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刘雪林张亮李奕梁芳

刘雪林张亮李奕梁芳(大连第七人民医院116023)

【摘要】目的探讨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艾森克个性问卷对255名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测查。结果①初中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5.4%;②心理问题组的P、N因子分显著高于健康组(P,t=2.727,P<0.05;N,t=9.077,P<0.05);③心理问题组的生活事件总分的秩次显著高于健康组(U=1228.00,P<0.05);④Logistic回归方程:Y=-7.985+0.229N+0.12alesc1+0.172alesc2+0.875×父母感情状况。结论稳定的情绪、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当的学习氛围、父母的婚姻幸福是保证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心理健康父母教养方式生活事件初中生

研究显示[1]约50%的成人心理障碍起病于14岁以前,全球近20%的儿童和青少年有心理问题[2],因此关注人类的心理健康要从儿童、青少年入手。初中生正处于心身快速发展的青春期,心身各方面的成长不见得能平衡发展,会产生不稳定的现象,易于采用极端的方式考虑、解决问题,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稳定的渡过青春期十分重要。本研究旨在评估“90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分析与之相关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抽取大连市某区二所中学初一、初二、初三学生共255人,去除无效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46份,问卷有效率96.5%,男生127人,女生119人,平均年龄14.08±1.01岁,独生子女227人。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1)症状自评量表(SCL-90)[3]采用1-5级评分,一项或多项因子分≥3分表示存在中度或中度以上心理问题,分为心理问题组和心理健康组;(2)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3]包括11个维度,由于我们的被试多为独生子女,因此在分析中不涉及父母偏爱被试的维度;(3)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4]包括精神质P、外倾性E、神经质N、掩饰L四个维度;(4)简易应对方式问卷[3]包括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二个因子;(5)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LESC)[3]该量表包含6个因子:人际关系因子、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其他。

1.2.2质量控制: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大连市某区二所中学,每个年级随机抽取1个班,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在教室对调查对象进行自填式匿名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当场填写问卷,当场收回。

1.2.3数据处理:用Excel2003录入数据资料,采用SPSS11.5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非参数检验、x2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

2结果

2.1初中生SCL-90结果

15.40%的学生存在中度或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最常见的是敌对7.7%、强迫6.9%、偏执5.70%,其后依次为:焦虑4.9%、抑郁4.10%、人际关系敏感4.10%、精神病性4.1%、恐惧3.30%、躯体化2.80%。除敌对性因子外,研究组各因子分均低于常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1.1不同人口学资料下心理问题检出率结果

各年级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分别是,一年级7.9%,二年级19.5%,三年级20.0%,P<0.05;父母在婚组的检出率12.5%,离异组45.5%,P<0.05;父母感情状况不同检出率存在显著性差异,感情好12.0%,感情一般18.2%,感情不好70.0%。不同性别、是否独生、父母收入、父母学历、民族间心理问题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

2.2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人格、应对方式、生活事件的关系

2.2.1初中生心理问题组与健康组的父母教养方式比较除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外,问题组与健康组在父母教养方式的各因子中均存在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表1心理问题组与健康组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x-±s)

因子问题组(n=36)健康组(n=207)t

FF147.83±13.0854.81±11.14-3.376*

FF220.05±6.2717.09±6.352.585*

FF322.92±4.7819.58±4.074.414**

FF510.69±2.968.75±2.803.815**

FF611.11±2.649.68±2.872.793**

MF151.92±13.5757.72±12.09-2.663

MF239.66±9.3834.35±6.754.173**

MF314.68±4.4212.48±4.272.909**

MF414.71±5.3112.45±5.043.523**

注:*P<0.05,**P<0.01

2.2.2初中生心理问题组与健康组的人格特征比较问题组的P、N、L维度得分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在E维度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心理问题组与健康组初中生EPQ的比较(x-±s)

因子问题组(38)健康组(208)T

P4.78±3.323.41±2.772.727**

E16.39±4.0117.31±4.85-1.099

N15.37±4.257.71±4.879.077**

L12.68±3.6113.96±3.88-1.879*

2.2.3初中生心理问题组与健康组的应对方式比较心理健康组的积极应对方式得分显著高于问题组,P<0.05;二组间的消极应对方式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心理问题组与健康组初中生应对方式的比较(x-±s)

因子问题组(38)健康组(208)t

积极应对方式16.58±9.2021.50±7.93-3.422**

消极应对方式10.37±5.748.98±5.071.520

2.2.4初中生心理问题组与健康组的生活事件比较心理问题组的生活事件总分及其6个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心理问题组与健康组初中生生活事件的比较(MeanRank)

因子问题组(38)健康组(208)Man-WhitneyU

人际关系因子110.88192.571327.50**

学习压力因子110.77193.181304.00**

受惩罚因子114.97170.202177.50**

丧失因子116.29162.972452.00**

健康适应因子113.90176.041955.50**

其他114.31173.782041.50**

生活事件总分110.40195.181228.00**

2.3心理健康状况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以心理健康状况为因变量(Y),以心理问题组与健康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的变量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回归方程为:Y=-7.985+0.229N+0.12alesc1+0.172alesc2+0.875×父母感情状况。选入方程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贡献,Cox&SnellR2为0.329,NagelkerkeR2为0.570,见表5。

表5心理健康状况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3讨论

初中生进入心身快速发展的阶段后,面临的问题明显增多,学业压力增加、学习方法需要调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新环境的适应、人际关系的变化等,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非常值得关注。Sawyer[5]的研究显示14.7%的儿童和13.1%的青少年符合临床心理疾病的诊断。国内研究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从10-30%不等,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刘恒[6]等建立的中学生全国常模中度及中度以上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1.7%,本研究中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5.4%,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全国常模,排于前三位的心理问题是敌对因子、强迫因子、偏执因子,主要表现难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冲动,做事追求完美,敏感,好猜疑。本研究显示不同性别、民族、父母学历、父母收入、是否独生子女的初中生间的心理健康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具有普遍性、代表性。

谢蓓芳[7]等的调查显示家庭缺失学生不良心理发生率高,多表现为强迫、人际关系紧张、对人敌对、偏执、抑郁等不良情绪。与本研究结果相符,父母的婚姻不美满、感情不和,离异家庭中的孩子因为成长在父母感情破裂的环境中,父母或是吵闹,或是冷战,无形中给青少年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他们自卑,羞于跟同学谈及自己的家庭,在学校遇到问题,回家后又无处倾诉,各种问题日积月累,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虽然所占比例低,再婚家庭及丧偶家庭的学生并没有出现显著的心理问题,提示再婚家庭也提供给孩子相对完整的家庭结构、完整的爱,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是很重要的,而父母一方的丧失,孩子并没有因此缺少关爱,青少年能够较积极的面对,并没有产生更多的心理问题。

本研究中初中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明显好于二、三年级学生,考虑因一年级学习压力小,二、三年级学习压力逐渐增大,且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同,对异性的倾慕等等,因此高年级初中生更易出现心理问题。同本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郑占杰[8]等的研究显示初中女生的心理问题较男生多,考虑可能存在地区性差异,可进一步进行地区间的对比研究。

本研究显示有心理问题的初中生遭遇更多的生活事件,他们的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压力大、受到的惩罚多、丧失亲友、有健康问题,初中生正处于心身成长的重要阶段,遇到的应激事件越多,越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本研究中,初中生心理问题组采用的消极应对方式明显多于健康组,说明消极应对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如逃避、依赖他人、吃东西、消极地接受现实等,应引导青少年运用积极的方式解决问题,尤其是减少消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问题组与健康组的人格特征对比,问题组行为方式倾向于冷淡、自我中心、冲动、敌意、倔强、固执,他们的情绪不稳定、易出现波动、低自尊、易害羞、易于紧张焦虑,外倾性维度没有显著性差异,Eysenck认为精神质和神经质得分高的个体,更容易受到应激的影响,与本研究结果相符。

吴念阳[9]的研究结果表明有80%以上的青少年家庭的亲子关系中以期待型、溺爱型、不安型和不一致型的问题最为突出,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而不良的亲子关系正是父母教养方式诸多问题的表现。本研究中心理问题组的父母教养方式表现出对孩子的理解关爱少,教育方式严苛,多惩罚,多拒绝,对孩子的负面评价多,另一方面对孩子的行为过分的干涉,过于保护,没有给孩子留有充足的自我空间。而心理状态相对良好的青少年接受的教育方式表现为受到父母较多的关爱、理解,有足够的自我空间思考、决定问题,亲子关系表现更加民主,而不是受到惩罚、否认、拒绝。

本研究显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素依次为:情绪稳定、学习压力小、良好的人际关系、父母感情好,而反之青少年更易出现心理问题。与徐斐[10]的调查结果相同,不健康的家庭成长教养环境、不良的人际社会关系、繁重的学习负担及敏感型的心理特质都会增加抑郁障碍的风险。因此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关注情绪倾向不稳定的青少年,指导人际交往技巧,适当减轻学习负担,以减少孩子的学习压力,对父母也应进行教育指导,让他们认识到良好的夫妻关系、融洽的家庭环境对于青少年的心身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综上分析,本研究结果提示评估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包括生活事件、父母感情状况及人格特征,其中人格特征虽是由先天素质决定,但并不是绝对的,更何况初中生的人格特征尚不稳定,存在一定的可塑性。前二个因素均属于环境因素,可塑性更强,应受到学校、家长的充分重视,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Kessler,R.C.,Berglund,P.M.B.A.,Demler,O.et.al.2005Lifetimeprevalenceandage-of-onsetdistributionsofDSM-IVdisordersintheNationalCo-morbidityStudyReplication.ArchGenPsychiatry,62,593-602.

[2]WordHealthOrganization,2000Worldhealthreport.WorldhealthOrganization,Geneva.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4]龚耀先.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第1版.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2.

[5]Sawyer,M.G.,Kosky,R.J.,Graetz,B.W.etal.(2000)Thenationalsurveyofmentalhealthandwellbeing:Thechildandadolescentcomponent.AustNZJPsychiatry,34,214-220.

[6]刘恒,张建新.我国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88~90.

[7]谢蓓芳,方永年,谢舫等.家庭缺失学生人格、行为、心理健康的调查.中国预防医学,2008,10(9):865-869.

[8]郑占杰,王冠军.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精神医学杂志,2008,21(6):420-422.

[9]吴念阳,张东昀.青少年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2004,27(4):812-816.

[10]徐斐,王振阳,李解权等.南京地区中学生抑郁障碍及其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4(27):324-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