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3

浅谈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实践

孙志芳

孙志芳

(四川省凉山州中西医结合医院615000)

【摘要】目的:加强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方法:按照卫生部2009年下发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卫生行业标准,WS3102009《消毒供应中心第一部分:管理规范》和《消毒供应中心第二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和《消毒供应中心第三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简称“二规一标”行业要求,制定了可行的整改计划,包括对设施的增加、人员培训、完善制度和职责、质量标准,工作流程。结果:通过全面质量管理和监控规范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疗安全,达到双赢的效果。

【关键词】消毒中心质量管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7-0122-02

【Abstract】objectivetostrengthenthequalityofthecenterofsterilizationsupplycontrolandmanagement.Methods:accordingtotheministryofhealthissuedbythehospitalin2009ofthecenterofsterilizationsupplyhealthindustrystandards,WS3102009"thefirstpartofthecenterofsterilizationsupplymanagementregulations,andthesecondpartofthecenterofsterilizationsupply:cleaninganddisinfectionandsterilizationtechnologyoperationregulations,andthethirdpartofthecenterofsterilizationsupply:cleaninganddisinfectionandsterilizationeffectmonitoringstandardsreferredtoasthe"twogaugeamark"industryrequest,establishafeasibleactionplan,includingtheincreaseofthefacilities,personneltraining,perfectingthesystemandfunctions,qualitystandards,workprocess.Results:throughtotalqualitymanagementandmonitoringstandardstaffworkbehavior,safeguardthelifeofpatientsandmedicalsafety,achieveawin-wineffect.

【Keywords】disinfectioncenterqualitymanagementeffect

消毒供应中心(CSSD)是医院内承担各科室所有重复使用诊疗器材、器具和物品清洗、消毒、灭菌以及无菌物品供应的部门[1]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患者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强质量控制和管理,才能预防和控制医源性感染,才能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也才能保障其医疗安全。自2011年起,我们按照卫生部“两规一标”要求引进外院先进经验结合本院实际情况,修定了规章制度,规范了工作流程、操作流程、实施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质量管理,提高了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整体素质,预防和控制医源性传播,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疗安全,达到了双赢的目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到如下:

1一般资料

我院是西南地区一所二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开放床位400张,每月平均手术350台次,消毒供应中心建筑面程280平方米,工作人员11人,其中护士长1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3人,护士3人,消毒员2名,2011年各种消毒包32420个。

2方法

2.1质量管理实施

2.1.1合理布局消毒供应中心的环境流程,从布局着于管理,根据科室的环境,并按照“两规一标”的要求,绘制工作流程图,将科室大门由供应室改成消毒供应中心,将区域划分为去污区、检查包装区、灭菌区、无菌物品存放区,各区域设置传递窗,缓冲间或缓冲带相隔,采取规范性路线,物品由污到洁,不交叉,不逆流。空气流向由洁到污,去污区保持相对负压,检查包装无菌区相对正压,各区域有明显的标志和界限,有利于防止污染,方便工作,整个工作流程强调按回收、分类、清洗、消毒、干燥、检查保养、包装、灭菌、储存、无菌物品发放等顺序进行,不准逆行,各区域分别由专人负责落实,无菌物品存放区内不设洗手池,放手消液,工作区的天花板、墙壁无裂隙,不落尘,地面贴瓷砖便于清洗和消毒,电源线插座采用防水安全型,地面防滑易清洗,耐腐蚀,合理的布局流程再造是对原有工作流程薄弱环节和隐患实施流程改造,对不完善的工作流程实施改建,使流程趋于更加合理,从而形成较规范的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程序,也便于管理并保证质量控制,同时借鉴现代管理模式的优点,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流程,使之更加人性化、节约人力、减少能源消耗,使工作人员在各项操作中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2.1.2加强制度化管理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按照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和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查对制度、监测制度、外来器械管理制度、追溯制度、下收、下送工作制度,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及演练等,并印发人手一册,科室组织学习,每月进行一次抽考。同时根据切实有效的规章制度,规范日常工作,做到日有检查,月有计划,年有目标,每半年制定质量标准,每月月初制定月工作计划和周工作重点,月末总结计划完成情况以及有待改进的地方,持续不断改进工作。

2.1.3加强重复使用器械、器具和物品的质量管理

2.1.3.1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与一次性物品分开放置重复使用的要直接置于封闭的容器中,由CSSD集中回收处理,回收工具每次使用后应清洗、消毒、干燥备用。

2.1.3.2重视清洗质量关、器械清洗是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重要环节。我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方法包括机械清洗、手工清洗,在清洗过程中,严格执行清洗步骤:分类—冲洗—含酶浸泡—初洗—无机物处理—精洗—烘干或擦干检查洗涤质量,达到程序化、规范化。

2.1.3.3严格包装质量关,包装是保持灭菌状态下,进行存放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确保包装的物品经灭菌后,打开使用前保持无菌状态,要求做到包装前应仔细检查清洗质量,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检查各关节的灵活度,锐利器械和锋利度及尖锐部位的保护措施。在打包时必须双人查对,置入器械要用第五类化学指示卡,进行生物监测,外包应贴灭菌化学指示卡标识,内容包括物品的名称、检查包装都姓名或编号,批次号,灭菌日期和失效期,待消毒的包必须在4小时内进行消毒各种包的包装松紧适度、规格齐全、数量准确、尺寸规范。

2.1.3.4使用正确的灭菌方法:

灭菌是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重点,我们遵循《WS310.32009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三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灭菌器按《消毒技术规范》进行操作,灭菌过程中坚守工作岗位,正确掌握灭菌器操作规程及检测手段,注重灭菌的三大要素,灭菌温度、时间、饱和蒸汽。灭菌物品是否合格必须通过消毒效果的监测方可放行,高压蒸汽灭菌监测严格按照国家卫生部颁布的《消毒技术规范》执行。对灭菌质量采用物理监测、化学监测、生物监测进行,监测结果应符合《WS310.3-2009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三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监测标准》。

进行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具体要求灭菌包外应有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性物品包内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每周至少进行生物监测1次,采用新的包装材料和方法进行灭菌时进行生物监测,置入器械每锅次必须进行生物监测不合格时,立即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并分析不合格的原因进行改进连续3次生物监测合格后再使用,每日开始灭菌前进行B-D测试,B-D测试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B-D测试失败及时查找原因进行改进,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2.1.3.5质量控制过程的记录与可追溯要求,我院消毒供应中心建立各种器械、物品下收、下送签记本,内容包括下收、下送时间、包的名称、数量、下收、下送人员,接收人员等内容,并建立清洗消毒监测登记:内容包括:①留存清洗消毒器和灭菌器运行参数打印资料或记录。②记录灭菌器每次运行情况,包括灭菌日期、灭菌器编号、批次号、装载的主要物品、灭菌程序号、主要运行参数、操作员签名或代号,灭菌质量的监测结果等并存档。③对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的日常监测和定期监测进行记录,并有追溯性。④清洗、消毒监测资料和记录、保存期≥1年,灭菌质量监测资料和记录保存期≥3年。

2.1.4一次性灭菌医疗器材的管理

一次性用品拆除外包装后方可进入灭菌区内存放。库房保持洁净、干燥、空气菌落数≤200cfu/m3。温度保持在20±2°C,湿度保持在60%±10%,通风良好,物品放置于离地面20cm,离墙壁5cm,离屋顶50cm的铝合金玻璃架内,室内每日清洗2次,并用空气消毒机进行消毒,领取一次性物品时要登记到货日期、数量、型号、生产日期、失效期、生产厂家、合理供应、避免物品积压、造成过期浪费。一次性物品下送临床时,专车专人下送,下送人员每日对车辆进行整理,下送回来的车要进行消毒,冲洗或擦洗,放于存车间。

2.1.5加强人员管理、提高人员素质

2.1.5.1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消毒供应中心工作重要性,消毒供应中心日常工作虽然简单、繁琐,但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医院内的消毒、灭菌是避免和降低感染率的重要手段,特别是近年来,消毒服务中心服务宗旨转变清洗、消毒、灭菌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模式,使供应中心的工作从观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1.5.2提高人员素质、培养专业化的消毒供应队伍随着消毒供应中心管理体制的改变,设备的更新、新技术的引起。对人员素质要求更高,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来自全院科室,专业知识欠缺,因此需要不断地进行全科培训。经常组织科内人员开展各种业务学习与培训,利用理论讲授,操作演示等方式,提高培训效果,培训内容从服务理念到清洗、消毒、灭菌的相关知识及各种设备的操作规范,各个岗位的工作要求,涵盖消毒供应中心的各个方面。包括与临床科室的沟通,在培训过程中,根据工作人员不同能力、责任心、进行岗位调整,另外,要有计划地派出CSSD人员外出学习,参加有关学术活动,掌握信息。并向外单位学习先进经验和操作技术,定期进行技术操作考核,提高自身素质。

2.1.5.3合理配备人员:加强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从控制医院感染的角度出发,搞好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配备,把好入口关,本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除2名消毒高级技工外,其余人员都是护理专业技术人员,其中本科生占20%,大专占70%,中专占10%,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以来形成的供应室人员“学历低、素质差”的状况,针对现状,我科加强了工作人员的培训,要求工作人员熟悉消毒供应中心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掌握操作规程,各种包内物品的名称、数量及质量标准和各种记录,选派工作人员参加上级主管部门举办的消毒供应中心管理学习班。以取得上岗证,对提高人员素质,保证工作质量,控制医院感染有着重要作用。

效果:我院消毒供应中心自2010年全面质量管理以来,各岗位的工作人员均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规章制度,操作流程,增强了工作责任心,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器械清洁达标率97%,物品包装达标率达99%,灭菌物品合格率100%,消毒供应中心为临床服务满意由原来的91.4%提高到97.6%,空气、物表和护士手表等各项监测均达标。环节质量直接影响整体质量,环节质量的控制也是过程质量管理[2]。通过全面质量改进和质量监控,规范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提高了职工的素质,使CSSD质量有了根本性改变,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疗安全,预防和控制医源性传播,达到双赢效果。

讨论: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作为医院的重要消毒灭菌场所,又是预防和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科室,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医疗护理质量和病人的安危。然而,它也是医院感染的“源头”,工作稍疏忽将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甚至造成医院感染和热原反应的发生。因此,CSSD要合理布局,及时回收、彻底清洗,消毒供应中规范包装、严格灭菌、做好储运、搞好监测,要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管理,要具有良好的慎独意识和责任心,要关注本专业新技术的动向,掌握本专业技术操作,仪器使用,要不断探索总结,持续改进,丰富职业内涵,提升消毒隔离知识新观念,深化运营创新,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预防和控制医源性传播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管理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

[2]曹荣桂,医院管理学(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