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皮肤美容的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2-12
/ 1

浅谈皮肤美容的方法

葛天玮

葛天玮(江苏省江阴市人民医院皮肤科江苏江阴214400)

【关键词】皮肤美容

【中图分类号】R47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2-0346-02

皮肤的美容是指对皮肤生理代谢以及导致皮肤衰老的各个环节,采取各种措施以组止或延缓皮肤的衰老过程。现谈谈皮肤的美容疗法

1.皮肤的清洁

1.1清洁皮肤

用水冲洗皮肤是清洁皮肤的最基本方法。清洗皮肤应选择自来水,河水,湖水等软质水,对皮肤无刺激性。采用冷水和热水交替冲洗,热水去污力强,冷水改善血液循环增强皮肤弹性。

1.2洗涤剂的选择

应根据皮肤的类型,油性皮肤可选用PH值碱性的硬皂,收缩液,剥脱液和摩擦霜:中性皮肤可选用含碱量0.2%以下的软皂及无脂清洁液:干性皮肤应选用多脂皂或洁肤霜[1]。

2.面部按摩保健

按摩皮肤可致真皮血管丛扩张充血,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防止真皮乳头层萎缩,增强弹性纤维的活力,减少皱纹的产生。美容按摩术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美容方法之一。要实现完美的按摩,首先要保养好技术者本身的双手。要注意,双手的指甲是否太长,是否太粗糙。另外在按摩前要均匀且足量的涂上按摩霜,以免按摩时皮肤太干燥对皮肤造成伤害。动作要带有节奏感,技巧熟练,动作灵巧流畅动作必须有整体性。需要注意的是。手法一定要轻柔,以腕部感到有压力为宜。按摩的基本动作是“搓”,“捏”,“敲”。搓是指按肌肉的方向和血液流向进行按摩。敲是用手指指腹敲击,它比搓更简便,最适用于预防眼角的皱纹。捏是用来加速两颊血液循环的手法,能刺激皮下组织,改善血液循环,有助皮脂排泄通道的疏通。

3.使用化妆品

化妆品对增进皮肤健康延缓皮肤衰老有一定作用,如使用不当适得其反。长期外用铅汞含量高的化妆品会造成面部色素沉着:长期使用含有皮质类固醇激素成分的化妆品可引起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毛孔增粗伴多毛,色素沉着及继发感染。有些化妆品成分复杂,性质不稳定或酸碱度不当,可对皮肤产生刺激或使皮肤发生过敏反应。使用化妆品必须掌握两个原则:一是选择优质化妆品:二是根据年龄性别季节及皮肤的性质选择相应剂型的护肤品,护肤品的剂型分膏霜类和乳液两种。儿童皮肤细嫩,抵御外界各种刺激的能力较差,应根据季节选择中性或油性的护肤品。青年男性皮脂腺分泌旺盛,多为油性皮肤,可选用弱油性霜。中老年人皮肤趋向感谢应选用有营养物质的油性霜。敏感性皮肤选用化妆品时可用少量样品做局部涂抹,确认无过敏反应后再用。

4.药物保健

4.1防光药

防光药是用防止紫外线对皮肤造成各种损伤的药物

(1)化学性防光药多为有机化合物,又称紫外线吸收药。主要有水杨酸苄脂和桂皮酸苄混合物,对氨基苯甲酸,二苯钾酮等。现有的紫外线吸收药大部为UVB吸收剂。

(2)物理性防光药为无机性粉末,能散射或反射光线,又称紫外线散射药。主要为二氧化钛,氧化锌,滑石粉,氧化镁等,一般多与紫外线吸收药联合使用。

4.2脱色剂

皮肤因光老化或一些色素性疾病会引起色素沉着。治疗色素沉着的外用药物主要有两类,即角质剥脱剂和黑素合成抑制剂。角质剥脱剂可使角质层剥脱,促进表皮细胞更替,加速黑素颗粒由基底层向角质层移动,并随角化细胞脱落,达到逃逸目的,如硫磺,水杨酸等。黑素合成抑制剂可通过各个环节干扰黑素的生物合成,是现代应用较多的脱色增白药,如十五碳烯酸,过氧化氢,曲酸,壬二酸及氢醌等。此外,部分中草药也具有抑制黑素合成的作用,如光果甘草的油溶性提取物能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并对过氧化脂质具有强力抑制作用。无患子的果实含常春藤甙,对酪氨酸酶的活性具有强力抑制作用。

4.3抗衰老药

用于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增强皮肤的代谢机能,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延缓皮肤的衰老的药物。如维A酸类药物,以及蛋白,S-乳酰谷光氨肽,透明质酸酶素,维生素E及月见草油等。

5.科学饮食,保证睡眠

要保持良好的皮肤必须做到合理的搭配食物种类,以获取足够的均衡的营养,既不暴饮暴食,也不过度节食。可有针对性地食用一些对皮肤健美有益的食物,如鱼,肉,豆,芝麻油,黄瓜,胡萝卜,菠菜等睡眠与皮肤的健美密切相关。长期睡眠不足可导致皮肤灰暗无光并松弛,易产生皱纹。研究表明,细胞的分裂峰值是在晚上10时至凌晨2时,若此时处于睡眠状态,便可有效的保证细胞的分裂能力,使表皮细胞得以不断的更新。同时在夜间睡眠是副交感神经兴奋,皮肤的毛细血管血流量增加,皮肤可获得充分的营养。

6.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

长期精神紧张,忧郁,思虑过度,会影响机体的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健康的心理活动有利于机体的各类激素分泌平衡,旺盛,利于皮肤的新陈代谢,可使皮肤变得细腻而富于光泽。微笑能使面部表情舒张,大笑有助于增强皮肤的弹性。[2]

参考文献

[1]章庆国,王林主编医疗美容与临床[M]第11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368-369.

[2]王国强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原则和目标[J].实用护理杂志,2010,26(4):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