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8-18
/ 2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的思考

季冬梅

笙江苏省兴化市戴南董北实验小学/季冬梅

数学实践活动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其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以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一种学习活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要求教师做好以下几点:第一,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尽力去完成,并且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主动地去探究,努力寻找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出各种具有问题和故事情景的实践活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心里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如在一年级学生学习分类前,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数学课外实践活动。收集喜欢的商品,并尝试着当一当小小售货员,把喜欢的商品摆放好。这个活动主要是使学生通过收集、思考,进行分类的初步尝试,感受到数学知识与自己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兴趣,增加体验,培养能力,形成良性循环的主动学习状态。

第二,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数学是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具体思维的有机结合,相对于其它一些学科而言,显得单调、枯燥。然而,数学本身蕴含着特殊的美,只不过没有被一些老师重视,数学实践活动能将原本单调的内容置于情境之中。来自生活的情境生动有趣,美妙无穷,必然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老师可以设计购物活动,当“小小文具店”的场景伴随着音乐出现在大屏幕上时,学生兴趣盎然,立即主动读出橡皮、卷笔刀、直尺等物品的价格。在购物时,学生对照价格选择相应的人民币,与“营业员”交换实物,似乎真的进入商场购物,积极性很高。这种源于生活情景的学习,自然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达到主动参与认知的全过程。钟启泉教授指出:“在情境认识论中,认知带有极其具体的性质。它强调认识活动不是单纯地积累抽象的逻辑操作与概念性知识,具体的情境是在该社会生活中活生生地进行活动的实践过程。”理论的阐述,进一步证明了实践活动与生活紧紧相连,能把学生带入现实社会之中,产生亲切感,使其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从而产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第三,要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是实践活动的核心任务。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指比较分析的方法、模型方法、估测方法、推理方法、转化方法、统计方法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这些数学的思想方法都是通过解决问题而渗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熏陶和感染。因此,教师总是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课堂充满着研讨、探究、思考的气氛。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让学生大胆尝试,而且允许学生失败,鼓励学生克服困难,不断探究。如在教学几何形体体积的复习与整理一课时,老师出示一个长方体的鱼缸,问:“这个鱼缸是什么形状?如果想给小鱼找一个宽敞的家,需要先往鱼缸里倒水,倒多少合适呢?”同学们开始往鱼缸里倒水。接着老师问:“大家估测一下,现在鱼缸里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通过动手量,得出鱼缸里水的长、宽、高的数据,进而算出体积。接着,老师又说:“让小鱼住进一个正方体的空间里该怎么倒水呢?”由此复习了正方体体积。最后,出示圆柱体、圆锥体形状的鱼缸。老师往里倒水,问:“这时鱼缸里的水是什么形状?要计算水的体积,需要测量什么数据?”这些实践活动,不仅直观形象地让学生看到了四种形状的容器所盛水的形状的变化,同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取得必要数据进行计算,既达到了整理复习的目的,又使同学们直接感受到几何形体相互之间的联系。其中老师提出问题:“这些计算公式看起来各不相同,但他们有没有内在联系?”从而得出:要计算体积,当两个底面相同时,可以用底面积乘高而得出。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很快掌握了图形之间的联系,以及相互可以“转化”的思想。学生参与了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将知识发展的过程观察得直接具体、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那么如何开展好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呢?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通过课堂实践活动,发展学生思维。课堂实践活动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课堂内围绕着问题情景进行实践活动。如在教学“数的认识”,让学生通过数小棒和圆片、拨数位顺序表的珠子等大量的具体学具的操作过程中抽象出数的概念;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让学生通过折纸、画圆等操作方式主动认识分数。这样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通过各种感官获得数学知识,不仅对知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态度的形成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又如在学习了几何图形之后,让学生用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设计出美丽的图案,装饰自己的教室、房间。孩子们边画边想,这样不但巩固了几何图形的画法,而且培养了数学美感。

第二,通过校园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知识运用。当实践活动内容在教室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时,我们可以将活动空间自然延伸到校园中。如课堂难以描述解释的数学概念,通过校园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如较大单位千米、公顷的认识等,以千米概念的建立为例,可以先让学生到校园里去走一走,知道一米有几步,再让学生用步测的方法知道100米有多长,从而估计操场的一圈有多少米,一千米大约需要围操场走几圈,感受一千米有多长,最后进行实地测量验证。又如在方向和位置教学中,让学生绘制从学校到家的路线图,这样促进学生形成方向与位置的感受。最后可以开展校园实践活动。校园实践活动比提炼出来的纯数学问题更具综合性,开放性,体验性和挑战性。学生在校园实践活动中能自觉地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方式、生活经验等。

如我校每学期都要开展许多如广播操,冬季跳绳、踢毽子和跑步三项运动,在这些活动中有许多可利用的数据(参与人数,获奖人数等),学生通过调查,合理分析数据来思考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综合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校园资源,加强校园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真正体会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理念。

第三,通过校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能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又应用于生活实践。现实生活,生产中处处蕴藏着数学问题,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教师应创设条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走出校门,加强校外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在社会情景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之,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资源,校园资源,校外资源整合教学内容,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综合性的问题,创设有数学研究价值的实践活动,组织课堂、校园和校外等方面的实践活动,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有助于学生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我们放开教师“呵护备至”的双手,让学生在数学殿堂中找到链接活动的通道,成为正在的探索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