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小区室外管网施时间工节点和技术要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新建小区室外管网施时间工节点和技术要求

刘飞

恒大地产乌鲁木齐有限公司新疆乌鲁木齐市830009

摘要: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关键词:新建;海绵城市;室外管网;技术

海绵城市建设应从“源头减排、系统治理”着手。产汇流的形成主要集中在各类建筑、设施、道路等硬质下垫面,源头减排指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切碎硬化面积,充分利用自然下垫面的滞渗作用,减缓地表径流的产生,控制雨水径流污染,涵盖了建筑与小区、道路桥廊、公园广场、工业及其他建筑等方面。过程控制指通过优化绿、灰设施系统设计与运行管控,对雨水径流汇集方式进行控制与调节,延缓和降低径流峰值,减缓雨水共排效应,从而降低排水强度和收排压力,也提高了排水系统的利用效率。

一、新建建筑场地设计原则

新建建筑与场地海绵建设是规划管控,以保护好生态格局,修复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涵养水资源、保障水安全、复兴水文化为目标导向,完成透水铺装、下凹绿地、调蓄设施的指标要求,从而实现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既有建筑与场地海绵改造要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等突出问题为主要目标,结合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老旧小区节能改造及环境和生活设施有机更新等相关目标,推进区域整体治理,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同时达到绿色、环保宜居的要求。文化街区要结合保护区修复改造,在不破坏原有风貌的前提下,重点解决保护区积水、漏雨、雨污分流等问题。严格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河道、湖泊、水系,不得随意改变历史形成的水域范围、走向、边界等。条件具备时,可采取措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性河湖水系。

二、新建建筑设计思路与方法

1、设计思路

(1)新建项目。新建项目首先应明确项目类别,进行项目分析,包括项目自然条件、市政条件、规划控制条件等,同时对项目下垫面情况、地下室范围、场地竖向高程和排水系统进行分析。根据海绵目标和项目需求制定设计思路。然后,应对上位规划指标按汇排水分区进行分解计算,明确每个分区需要解决的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率、径流污染控制率等指标,对各分区指标进行叠加校核,是否满足目标要求。最后,对所需指标进行设施化落地,应充分结合现状地形地貌与建筑布局进行场地设计,保护并合理利用场地内原有的湿地、坑塘、沟渠。优化不透水硬化面与绿地空间布局,建筑、广场、道路周边宜布置可消纳径流雨水的绿地。建筑、道路、绿地等竖向设计应有利于径流汇入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在不影响整体景观效果的基础上满足上位规划指标,并对最终设施容积等指标进行复核。

(2)既有项目。项目现状分析是既有项目海绵改造的第一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只有充分了解现场情况,认真分析,才能制定出最切合的海绵改造方案。对既有项目海绵改造应充分了解项目排水的基本条件、项目的下垫面现状、建筑形式、屋面做法及结构承载力等,结合屋面铺装修整、环境美化、及使用功能提升等目标,经过方案比较选择适宜的设施达到目标。

下垫面分析。现状屋面问题及形式,屋面是否为坡屋面,是否为绿化屋面。屋面雨水管的排放方式、排口位置。分析铺装透水性,道路交通、停车位、体育设施等功能是否缺失。

竖向分析。场地竖向分布,是否为凹地,是否为易涝区,是否在行洪通路等。

排水现状分析。屋面雨水的排水形式,现状管线是否有混接的情况,现状管网是否满足市政管网的排水标准。对建筑与场地内的排水分区进行分析等。现场调研应充分,管网和地下设施应测绘复核。在完成现状分析后,针对既有问题,因地制宜地提出改造思路和海绵方案设计,满足海绵目标和项目需求。

2、设计方法。建设海绵型建筑与小区,应因地制宜,采取屋顶绿化、屋面雨水断接至绿地、透水铺装、雨水调蓄与收集利用、植草沟等措施,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经截污等预处理后引入绿地内的以雨水渗透、储存、调节等为主要功能的低影响开发设施,提高建筑与场地的雨水积存和蓄滞能力。改变雨水快排、直排的传统做法,推行雨水的收集、净化和利用,减轻对市政排水系统的压力。实施雨污分流,控制初期雨水污染,排入自然水体的雨水经过岸线净化;结合雨水利用、排水防涝等要求,科学布局建设雨水调蓄设施。有景观水体的建筑与小区,景观水体宜具备雨水调蓄功能,景观水体的规模应根据降雨规律、水面蒸发量、雨水回用量和全年水量平衡分析确定。雨水进入景观水体之前应设置前置塘、植被缓冲带等预处理设施,同时采用植草沟转输雨水,降低径流污染负荷。景观水体宜采用非硬质池底及生态驳岸,为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或生长条件,并通过水生动植物对水体进行净化,必要时可采取人工土壤渗滤等辅助手段对水体进行循环净化。

三、新建建筑海绵技术措施

1、屋顶绿化。屋顶绿化分为花园式屋顶绿化和简单式屋顶绿化。满足绿色、环保、节能、雨水利用技术、生态效益和景观突出的要求。综合考虑屋面荷载、节能设施等因素,通过屋顶绿化缓解城市雨洪压力、展示建筑节能效果,体现绿色建筑理念。

2、屋面雨水断接、绿化屋面。屋面雨水宜采取雨落管断接排至室外绿地或设置集水罐等方式将屋面雨水引入周边绿地内或就地收集利用。屋顶坡度较小的建筑有条件时宜设绿化屋面。

3、竖向控制。通过地面竖向控制,有利于径流汇入海绵设施,使雨水在低凹的绿地滞蓄或经过透水铺装后排除,增加雨水的入渗量和滞留功能。

4、下凹式绿地。道路两边、建筑物周边以及道路分隔带等处绿地应设计为下凹式,便于接纳道路、屋面雨水,应有将道路雨水引入绿地的措施。雨水口宜设置在道路两边的绿地内,雨水口应高于绿地地面并低于路面标高,超出入渗能力的雨水应以溢流方式进入雨水口。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及广场庭院应采用透水铺装地面,当降雨强度小于透水铺装的渗透能力时,雨水就地入渗;当降雨强度超过透水铺装的渗透能力时,径流雨水宜采取措施将其引入周边下凹式绿地。

5、渗透管-排放系统。渗透管-排放系统是兼有雨水输送及雨水入渗功能的设施。雨水通过雨水口进入带渗透功能的雨水井和管道内,在输送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入渗。周边土壤满足入渗条件的非机动车道、庭院、绿地或道路分隔带可采用渗透管-排放系统。渗透管-排放系统应满足场地内的外排水设计标准,低于外排水设计标准的雨水径流均应在场地内自行消纳,其排水流量、水力坡度及下游管道高程关系等均应满足排水要求。

6、植草沟与生物滞留设施。在道路铺装周边设植草沟滞蓄入渗并转输雨水。在条件允许的区域设生物滞留设施入渗并净化雨水,并可起到调蓄作用。

海绵城市建设是贯穿整个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海绵城市不是一个独立的专业,海绵城市建设工程也不是一项单独的“工程”,而是在具体工程建设中体现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和思路。建设项目应根据其评价内容与要求制定海绵专项设计目标,科学、合理、规范的进行海绵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王荣晓.浅谈城市给水管网存在问题及建议[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09).

[2]杨聪和.浅谈小区给排水及综合管网设计思路[J].城市建筑,2016(10).

[3]韦林均.住宅小区建筑给排水设计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5(06).

[4]潘小芳.建筑小区给排水的规划设计分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6(10).

[5]王晓星.浅谈住宅小区消防给水的设计[J].福建建设科技,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