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学会赏识,培养素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1-21
/ 2

简述学会赏识,培养素质

薛蕊蕊

薛蕊蕊甘肃省兰州市第六十九中学730094

摘要:素质教育的精髓是让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而在现实中又确有一部分在某方面落后或暂时落后的学生,本文通过阐述教育工作者如何进行赏识教育,以期让这部分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赏识中实现转化,并取得全面的进步。

关键词:闪光点“后30%学生”转化赏识教育应用

为全面实行素质教育,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教育工作者应善于捕捉“后30%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通过赏识教育,适时进行教育转化。

一、“后30%学生”转化的可能性

所谓后30%学生,不是指由某些遗传的生理因素造成的智力落后、反应迟钝的儿童,而是指在教育的主导影响下形成的一部分特殊学生,他们只是在某方面落后或暂时落后,如有的学习成绩差、有的思想意识差、有的行为习惯差等等。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九种基本智能,而这九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则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能都各具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即学校里面无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只要给予适当的激励、机会和指导,就可以让他们得到很好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通过研究也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就可以发挥80%-90%。这些研究为我们发现和培养后进生的闪光点提供了心理学依据,也为我们转化“后30%学生”提供了理论依据。可见,抓住闪光点,开展赏识教育,转化“后30%学生”是切实可行的。

二、如何真正转化“后30%学生”

1、发现肯定“闪光点”,是“后30%学生”进步的基础

《学记》中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师如果鄙视“后30%学生”,放弃对他们的教育和挽救,就是失职。再差的学生也有长处,关键是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天生其人必有才”的学生观,能有意识、有目的地发现这些学生的优点和特长。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个农夫伐倒一棵大树,用笔直的树干盖了一座小木屋,觉得把剩下的树根劈成柴要费很多功夫,于是就将它扔在了野外。一位雕塑家无意中发现了这个树根,如获至宝,经过精心雕刻,终于制成了一件精妙绝伦的根雕艺术品。短小的故事引人深思:农夫鄙弃它、瞧不起它,树根就只能是一件废品;而雕塑家喜爱它、关心它、发掘它的潜力,树根就成了一件有价值的东西。我们的育人工作不正是如此吗?任何学生的本质都是可以教育、培养、转化、雕塑的,学生某方面的差是表面的、暂时的、相对的。抓住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在育人工作中是有独特魅力的,尤其是对“后30%学生”而言,更是开启他们心灵的钥匙。

2、营造群赏氛围,是“后30%学生”继续前进的舞台

班集体的活动是班级的生命。在班级活动中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有利于学生集体观念的形成,还有利于相对落后的学生找回自己的自信、尊严。在学校,利用群体赏识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不乏其例。比如:在班会上我让学生写写自己的一些长处,我发现班上有个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一个字都未写,学习上的劣势让他失去了自信,他感觉到自己不如别人。于是,我马上回放他的一个闪光点:“比如,叶某同学发试卷的时候把破的留给自己,有先人后己的美德。”然后借机用“升温”的办法造势,让全班同学帮他找优点。学生有的说:“他主动给班级带来了文竹,美化教室,有集体荣誉心。”有的说:“他常自己做清洁区的卫生。”这种做法,可以促使学生本人及其他相对落后的学生重拾信心,甚至产生自己该学习好的趋从心理,这是转化后进生的一种有效的方法。类似的方法很多,如: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手抄报比赛,然后集体参与评奖,给获奖者写赠言等,这些活动都会给“后30%学生”带来很大的触动。

3、引导学生自赏,是“后30%学生”全面进步的重要手段

教师赏识、群体赏识给学生带来了心理上的触动、震撼,这时教师应趁机引导学生自赏,让学生自己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然后主动做得更好,因为学生的成功转化不仅靠良好的外部条件,更要靠内部主观的努力。如一个学习较差的学生说起姚明的比赛成绩、体重、兴趣爱好、身高、家庭背景等,如数家珍,我马上叫他找找自己的闪光点,经提醒他发现自己记忆力特好。第二天,我创造机会让他短时间熟练背诵片段,当他出色地完成这一任务时,我和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他发现原来自己背书很棒。这时我又顺势引导他,让他明白学习如同打球一样,要发现兴趣,反复练习,不断巩固,日积月累,熟能生巧,自己也可以是最棒的。

抓住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策略。赏识是一种理解、一种尊重、一种激励,更是开启“后30%学生”心灵的钥匙。一句“你很棒,你能行”的话,会传来“我还能做得更好”的回音,这是“后30%学生”积极向上、全面走向成功的内在力量,也是实现教育“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一切为了学生”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用真诚的心,给那些艰难跋涉的暂时后进的学生一份真情、一份赏识,在爱的沐浴下他们定会长成参天大树,开出自己朵朵与众不同的繁花。

参考文献

[1][美]威廉·詹姆斯著田平译心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2]马成功自我的实现——马斯洛现代成功心理经典[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