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3-13
/ 2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甘超杰

甘超杰(广西梧州市机电技工学校广西梧州543002)

摘要:任务教学驱动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任务为手段驱动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参与学习的教学方式。其实施对于强化中职学校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的必要性和具体实施步骤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任务驱动自主学习相互合作

布鲁纳在建构主义中强调的动机原则认为:求知欲、胜任内驱力和互惠内驱力是维护学习最基本的内在动机,而且学生学到的任何东西最终要通过自己的建构和内化来完成。任务驱动法就是将学生要学习的知识与技能,以任务方式布置给学生,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利用可能利用的资源,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进行自主探索和相互协作,最终通过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建构过程。

任务驱动法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与探究性的学习方法相结合,能让学生在自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就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相互协作的团体精神。

中职学校主要以培训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任务驱动的特点正好符合教学活动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能系统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重要的意义。任务驱动法实施的步骤主要分为选择教材、设定教学目标、创设教学环境、设计教学任务、学生编组、自主学习和评价总结几部分。

一、精心选择教材

任务驱动法的实施是要把教学目标按知识点分解成各个子任务,如果教材是按任务项目进行编写独立成章节的、以案例教学的方式呈现知识点的,会更方便学生学习。

二、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分解学习任务的基础,只有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才能有效避免教学过程中发生偏差,保证各个子任务的前后关联又自成系统。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在学习过程中最终要学到什么程度、掌握哪些技能,其目标又分为总体目标和各阶段的子目标。如VisualBasic这门课程,总体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能掌握程序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流程、方法及常用技巧和算法,明白系统开发从用户需求分析、数据库分析设计、创建系统界面、程序代码编制、系统测试到应用程序打包与发布各环节应做的工作,能大致理解如何从程序设计界面的友好性、程序的可维护性、容错性等评价一个系统,应从哪些方面去开发出符合用户使用习惯和需求的程序。

子目标可按基础学习阶段(包括创建界面,设置属性等)、编程语法学习阶段(理解面向对象的结构化编程的语法格式、功能及算法)、综合设计阶段(能设计出一个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进行任务的分解。

三、创设教学情境

学习动机以学习需要为基础,中心环节是让学生形成对学习的需要。当学生觉得需要解决的任务能直观感受,且任务的解决又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能力时,其学习的兴趣会成倍增加。为此我们要为学生创建一个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任务,最好能方便学生展开联想,同时又能利用原有知识进行同化的教学情境。如在说到使用比较法对数组排序时,我用6根长短不一的木条作道具,让学生按由短到长的顺序排列,再通过预先设计的VB程序,以图形界面方式,逐步单击鼠标将整个排序过程(包括原理其解释)一一分解呈现在多媒体大屏幕,使学生能直观地理解。以下截图为其中的两个环节:

四、根据教学目标设定教学任务

1.基础学习和编程语法学习阶段

以案例教学分析为主,采取教师呈现案例的方式来导入任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详解分析,在学生掌握原理和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模仿案例来完成任务,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2.综合设计阶段

该阶段着重培养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鉴于中职学生直接开发系统缺少经验的特点,任务的设计要求教师必须先设计一个完整的系统,让学生有参考的界面,能明确了解系统所需的功能(代替用户需求分析这一步骤),有明确的任务目标,还要教师提供查找所需资料的途径,以帮助学生完成任务。

总之,任务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前后知识的衔接关系,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来通盘考虑;既要避免难度太低引不起学生兴趣,又要防止任务过于复杂令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同时也要根据知识点的重要性、难易程度和教学时间的长短,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把不同难度层次或不同算法的任务分解到不同的小组。例如在大家掌握比较法排序的基础上,将冒泡排序法、自然选择排序法两种不同的任务分配给相应小组,任务完成后再进行小组间的交流。当然,有些拓展性的知识,设计任务时也可以提出基本目标和提高目标,以体现任务的层次性。

五、科学编组

任务驱动法的一个原则就是要求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解决问题,因此,科学的分组是保障任务驱动法成功实施的前提。任务驱动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个体差异后,在保证各小组都有各个层次学生的前提下,提倡自由组合,使关系融洽的学生能密切配合、相互交流。根据任务的复杂程度,每次编组的人数可以不一样,但为了防止个别学生滥竽充数,每个小组不宜超过8人,以保证教学效果。

六、自主学习与适时介入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罗杰斯曾提出:主动、自发、全身心投入的学习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但由于需要解决问题的难度和复杂性不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所占的比例也有所区别。对一些首次接触或难度较高的知识点,教师先通过分析讲解才能引导学生完成下一步任务;而对于拓展性的知识,则可以直接提出任务和要求,交由学生自主讨论解决。

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老师要勤巡查,随时掌握各小组的工作状态和进度;对某些学生难以解决的关键节点,要及时介入,必要时还需调整教学计划和进度。但老师的介入要讲究策略,凡是能引导学生去探索相关线索,能从其他相关或相似知识点寻找灵感的,老师只需提供相应信息即可,切忌直接给出答案。一切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协作为原则,让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这与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

七、评价总结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而构建良好认知结构常需要经过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评价的前提是对任务的总结,评价的手段分小组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教师(任务)等。

1.学生总结

任务完成后,老师应给学生一个展示成果的机会。通过学生总结,一来可以了解任务的完成情况,二来能为下一步归纳总结作准备。

2.小组自评互评

在各小组总结并做出自评的基础上,由各小组进行互评及相互提问甚至辩论,让各种不同的观点在交锋中得到检验、补充及修正,让彼此之间取长补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3.教师评价

针对学生总结和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师可以从任务实现的目标、需掌握的知识、完成任务中值得肯定的地方、存在的问题、需改进的方向、可拓展提高的内容等全方位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把整个知识点前后串起来,以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4.学生评价教师(任务)

在知识飞速更新的时代,局限于固有思维模式的束缚,教师有时在某些方面的知识或者创新性也许不尽人意,设计的任务可能会存在瑕疵,作为教师要有勇气正视并虚心接受学生的评价。学生评价教师,包括评价教师的观点,任务的科学性、逻辑性。如果学生能说出理由,这不仅无损老师的形象,相反却有利于进一步密切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提高,促进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刺激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这也正是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积极参与为前提的最好诠释。

参考文献

[1]高枫《高等教育心理学实用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