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前壁软骨切除术治疗耳廓假性囊肿

/ 1

囊前壁软骨切除术治疗耳廓假性囊肿

朱普堂罗四维李谨

朱普堂罗四维李谨(湖北省十堰市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十堰442000)

【中图分类号】R7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0)10-0169-01

耳廓假性囊肿是耳科常见疾病,表现为耳廓外侧面上半部的局限性肿胀,是指耳廓软骨夹层内的浆液性液体聚集形成囊肿样隆起。回顾性分析我科于1999年9月至2009年12月住院治疗的患者75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A、B两组。A组28例行单纯假性囊肿切排;B组47例则采取囊前壁软骨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A组28例,其中男26例,女2例,年龄32~72岁,病程17天至40天;B组47例中,男42例,女5例,年龄28~63岁,病程8天至2月。所有患者均为单耳发病。发病部位于三角窝者27例、耳甲艇45例、还有3例较大者跨越耳甲艇及耳甲腔。囊肿最小者1.0cm×10cm,最大者2.5cm×3.5cm。所有病例均无特别不适,均经3~8次抽液及加压包扎治疗未愈。

1.2治疗方法:采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对囊肿周围软组织行浸润麻醉。A组于假性囊肿的位置最低处边缘作切口切开囊腔,排出囊液,放置橡皮引流条,切口不缝合,用绷带加压包扎伤口直至伤口干燥;B组沿囊肿中央作横型切口或作“十”字切口,排出囊液,分离囊前壁软骨并予以切除,缝合切口,用绷带加压包扎3d。两组术后均常规应用抗生素3d预防感染,B组一周后拆除缝线。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计数资料用x±s表示。独立样本t检验用于组间比较,χ2用于分析计数资料。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A组28例术后3d均有分泌物从引流口排出,伤口干燥时间为5~13d;B组46例3天后伤口干燥,术腔未出现肿胀,仅1例3天后再次出现轻微肿胀,经排出少量液体后继续加压包扎,一周后痊愈。随访半年,共有7例出现耳廓增厚,其中A组6例,B组1例,其余外形恢复良好,均无复发。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术腔及伤口干燥时间观测数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优于A组;术后随访出现并发耳廓增厚例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并发症较少。

3讨论

耳廓假性囊肿的病因一直存在不同的观点,Engle(1966)、Choi(1984)等[1]认为本病发生与外伤有关。但本组47例均否认外伤史。Cohen(1990)综合文献报告2/3以上的病例均无外伤史。Engle(1966)、Hansen(1967)和Santos(1974)[1]认为耳廓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若丘状结节融合不良,软骨内会形成潜在性腔隙,有可能是后来发生耳廓假性囊肿的部位。国内朱利相等(1992)[1]自1988年对不同月龄婴儿的耳廓进行了组织学检验,观察到在耳廓软骨内确有结缔组织存在,同时还有血管和淋巴管。谭成勋(1999)[2]等对56耳胚胎耳廓进行连续切片组织学检验发现潜在性腔隙16耳,并且发现此腔隙为软骨包绕的纤维组织构成。内含血管,淋巴管及少量毛囊。某些切面上还见到腔内外纤维组织相延续。从而进一步证明了耳廓软骨内先天性潜在腔隙的存在。同时发现软骨包绕的软组织在某处与软骨外耳廓皮下组织相连、相延续,并且指出了耳廓皮下组织炎症向软骨内潜在性腔隙漫延引起软骨变性坏死,液化形成囊肿的组织学径路。耳廓假性囊肿行单纯穿刺治疗容易复发,本次研究的75例病例入院前均经多次穿刺治疗;采取切排加压包扎的办法虽然有效,但愈合时间较长,且易遗留耳廓增厚的后遗症,影响患者美观。耳廓软骨内先天性潜在腔隙的客观存及假性囊肿的形成路径为我们手术治疗耳廓假性提供了客观的依据。本组47例采取囊前壁软骨切除的方式治疗耳廓假性囊肿不仅治疗时间缩短,还明显减少了耳廓增厚后遗症的发生,取得了确切的治疗效果。

表1两组术后观测数值

.

参考文献

[1]朱利相,王秀云(综述).耳廓假性囊肿.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分册,1993,17:136-138

[2]谭成勋等.耳廓内先天性潜在腔隙的组织学研究.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13: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