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现状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2-12
/ 2

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现状分析

赵彤

赵彤

(沈阳化工大学辽宁沈阳110142)

【摘要】本文采用自编《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现状调查问卷》,调查辽宁省内高校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看法及建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现状分析,提出应面临的挑战,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加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发展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03-0009-02

1.调查方案设计及实施

1.1调查对象

向辽宁省内10所高校大一至大四不同专业的学生发放问卷,共向在校生发放10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82份。

1.2调查工具

采用自编《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现状调查问卷》,问卷题型分为封闭题和开放题两种。

1.3施测过程

在所发放的问卷中,有450份以班级为单位,课堂上集体施测,测试后全部收回。其余以微信方式发送,被试答题后,问卷系统自动统计结果,形成表格文件。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总体看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校开设的通识必修课,大学生对开设这门课程的必要性认识可以反映出该课程设置的重要性,87.23%的大学生认为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非常有必要,12.77%的大学生认为无所谓,没有大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设心理健康课。这就说明心理健康课的设置对于大学生来说还是很有作用的,迫切需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对其心理健康状态予以积极的引导。但是由于不是自己的专业课,学生对此门课程也不是很重视。首先,出席情况,71.28%的大学生都逃过此门课程,只有28.72%的大学生没逃过课,全部正常出席。其次,上课听讲情况,15.96%的大学生在认真听课,其余的学生不是在玩手机、平板电脑,或看其他书籍、写作业,就是在睡觉。由此可见,虽然大学生认为这门课的开设很有必要,但自身并没有对此门课程极其看重,或许只是当作一门无所必要的课程,那么原因是什么呢?主观原因毫无疑问是自己的忽视,但客观原因可能是教师的讲课水平或是教学方式等问题导致的。

2.2大学生对教学方式及授课内容的看法

23.4%的大学生认为此门课程吸引力一般,45.74%的大学生认为很没意思;46.81%的大学生认为教师的教课水平一般,12.77%对教师的讲课水平不满意;47.87%的大学生对教师的讲授内容感兴趣程度一般,14.89%的大学生对教师的讲课内容不感兴趣,这可能因为教师讲课内容过于枯燥,理论性太强,而且授课方式单调,只是传统的授课方式——教师讲,学生听。那么教师的授课形式是如何呢?80.85%理论知识多,授课为主;12.77%理论与实际结合,采取互动学习的方式,5.32%利用放录像的方式学习心理知识。因此,56.38%的大学生认为讲的一般,5.32%的大学生认为讲的很枯燥。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教学方式及讲课内容的要求是不同于其他课程的要求,多数学生希望通过团体活动、心理测试、心理剧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3大学生对心理授课内容的需求

通过开放性题型了解到大学生对心理授课内容的需求不同,课程内容涉及学习方面、就业问题、挫折应对和人际关系等内容的调查。大多数学生希望学到的内容能够贴近生活、具有实用性,可以有效地缓解当前所遇到的问题。也有部分同学希望了解自身存在问题。总之,大学生对所面临的实际心理问题非常重视,希望通过课堂的讲授能够有所了解,遇到问题可以有效缓解并调节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没有因这些问题扰乱自己正常的生活节奏。

3.建议

3.1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氛围

传统心理教育只关注那些具有心理问题及障碍的大学生,而他们只是大学生群体的一小部分。现在的大学生由于各种外界压力的增加,如,就业压力、学业压力等,几乎每位大学生都有这样那样的烦恼,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为大学生提供这样的平台,教会他们如何释放压力,保持一个阳光的心态,而且最重要的是如何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理论与实践不能互相结合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所面临最严重的问题,所以,应根据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设计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们的兴趣,正确对待大学生的需要,引导大学生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努力。

3.2授课内容多样化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整合,形成完善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既具有特殊性,又具有普遍性,普遍性在于它也是一门大学课程,特殊性在于上课形式和方法上与其他学科课程有着明显的不同。它既是一门活动性的课程,也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应根据内容特点开设不同的教学内容,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形成具有知识性、系统性、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可以包括团体训练内容,以大学生大都面临的实际问题为训练内容,如,就业问题、挫折应对、人际关系处理等等。

3.3教学形式多元化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对的多是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因此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显得更为重要。传统的授课方式,以教师的“讲”为主,单调地传授理论性知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具体来说,可以将团体训练的方式引入心理课堂,增加课堂互动性和体验性,实施参与式教学活动。同时针对不同的专题,采用不同的互动方式,有利于调动积极性。还可以有效使用各种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增强课程学习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使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找出问题所在。对症下药,而且也满足学生对心理学的好奇,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4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素质的心理健康教师

由于担任省内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任课教师大多数为思想政治“两课”教师,少数为心理专职教师,而且,很多两课教师的教育背景并非心理学专业,他们没有学习过心理学专业知识,也很少参加相关心理培训,因此要提升教师个人素质,必须加强教师团队的专业知识学习,提高专业技能,心理教研室负责人要经常组织心理教师统一备课,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及时研讨,共同寻求解决方案,每年至少接受一次专业的督导培训。

【参考文献】

[1]周宏,邵昌玉.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个性化模块内容体系的构建[J].课程与教材,2011.

[2]李杭东.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设置的探索[J].应用研究,2013.

[3]李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现状调查与思考[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4]崔爽.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建设探析[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

[5]钟晓虹.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构建[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