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公园联接道对绿道建设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新加坡公园联接道对绿道建设启示

陈定石1李艳香2

1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广东东莞5100390;2番禺城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摘要:公园联接道是新加坡特色的绿道建设形式,其建设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并为居民提供游憩空间。对新加坡公园联接道的发展与建设进行研究总结,对我城乡绿道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以此讨论其对绿道规划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关键词:新加坡;公园联接道;绿道;经验

1.绿道与公园联接道的关系

公园连接道(theparkConnector)是一个由广阔的线状开放空间,用于连接主要的公园和自然场地,为大家创造亲近自然和放松休闲的机会[1]。在新加坡地区,公园连接道为了多种用途(包括与可持续土地利用相一致的生态、休闲、文化、美学和其他用途)而规划、设计和管理的,由线性要素组成的土地网络。

绿道被赋予更多的内涵,如引导城市与乡村景观协调发展;利用废弃铁道、棕地建设、滨水地区复兴;保护遗产廊道和文化线路等。相对于绿道的丰富内涵,公园连接道,其特指城市公园之间的绿色线型联接空间,如果将新加坡整个花园城市看成一个巨形的绿化公园,那么公园联接体如同整个城市的公园路。

2.新加坡公园联接道建设发展历程

2.1公园联接道发展初始

新加坡公园联接道的首次提出于1991年的开发指导专项规划绿地和水体规划(TheGreenandBluePlan),其中提及将绿地开敞空间系统与河流水系有机联系在一起。主要措施是通过建设公园连接道将开敞空间相互衔接。公园联接道与RegionalPark(区域性公园)、社区公园(CommunityPark)构成了新加坡城市公园体系[2]。

第一条公园联接道是沿着加冷河(KallangRiver)的加冷公园联接道(KallangParkConnecto)。建成于1995年,全长9km,联接碧山公园(BishanPark)和加冷河畔公园公园(KallangRiversidePark)。加冷河沿岸多为住宅和学校,河道两侧各留出6米宽度的河流缓冲带,局部宽度超出6米。该联接道接着其它地区的公园联接道也慢慢建设起来,在城市环境中提供植被茂盛的绿地空间,为市民进行慢跑和自行车运动创造场所。

2.2全面建设阶段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新加坡开始实施新世纪前12年的绿色规划,更强调从整体城市环境入手,绿色自然与人的交融,强化公园与自然地带的可达性,强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设。2002年11月,Parks&WaterbodiesPlanandIdentityPlan(公园、水体规划及特定规划)中“加强公园串联网络建设”的专题根据公众的反馈[3],通过规划的整合,寻找更多的方法让串联绿化廊道穿越城市道路时保持连续性,实现无缝连接(图1)。2006年,随着Bedok和KhatibBongsu等公园联接道的建成,国家公园网络建设到达新的里程碑。这些绿色空间是最受人喜欢的场地,为市民运动活动、休闲、观光等提供理想场所(表1)。

新加坡公园联接道,以放射性网络状均匀地公布在整个城市里,连接了全岛的大部份主要公园、自然保护地、自然开放空间和其它有趣味的空间;同时也将居住区与主要公园连接起来,沿着道路、轨道、河流缓冲地并行,靠近地铁枢纽站和公共交通枢纽站,设有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休息区。

新加坡公园联接道公布与建设情况可以将其分成三种类型,分别是滨水式、沿交通轨道式、沿社区公园式。并根据空间公布不同,也分别赋予各线路的地方性特色,进一步强调地空间形式与主题体现。

3.1安全性高

公园联接道的基本构成元素包括绿化隔离带、自行车道、人行道、绿化缓冲带(图2)。其首先与机动车道之间,有一定的绿化隔离带,保持了一定的安全距离,也使得市民远离机动车的废气污染。其次,沿河岸有各种形式的护栏,使跑步者、散步人,单车骑手安全地使用。再者,公园联接体的单车径与步行游径有两种建设形式,一种是完全分开,两径之间有一定的绿化带,另一种是混行,但是有明晰的上下行走标识系统,就不容易产生单车与行人相撞的事故。

图2新加坡公园联接道典型断面形式

3.2实用功能性优先

新加坡大多数公共绿地的设计一般都比较简单,重点关注场地本身的实用功能,公园联接道更是突出其功能性优先的特点。高大的乔木能极好地提供遮荫,满足了热带地区必要的绿化需求;耐粗放管理的开阔草坪则有利于城市卫生,提供一定的户外活动场所,且在养护上成本较低,造就新加坡既疏朗大方又自然朴素的总体城市绿化景观面貌(图3)。

公园联接道设有步行道及自行车道,为游览各公园提供了方便,充分利用了土地,并增加了休闲活动空间,让公园渗透到城市中,让公园与城市融为一体。公园联接道沿线适当地增加了可供市民休闲游憩使用的设施,如儿童游玩场、避雨亭、休息小广场等,平衡功能与美学。

3.3可达性高

公园联接道,作为一种在居住区与公园之间便捷的一个绿色线性空间,多靠近城市居住区,并与社区公园连成一体,于是市民可以很便利地通过步行、公交、地铁等方式到达公园联接体,可达性很高(图4)。多数公园联接道穿越社区公园距离居住中心很近,约50-100M,非常便于进入,而且这样布局的联接道比例较多,使用率也高;部分结合轨道枢纽站建设,近距离的复合交通转换,吸引大量的市民参与户外的活动,如散步、跑步、骑车、上下班通勤等。

3.4运用植物营造开阔的视野空间

图4易达性分析图

公园联接道沿线绿化植被多以高大乡土乔木为骨干树种,如雨树、大叶桃花心木、印度紫檀为主,以形成林单车道、人行道等。其次是灌木、亚灌木和草坪(草坪以大叶油草为主),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群落,并形成多种复合空间。

在重要节点或者主要景观段有较细致的园林设计。种植了开花乔木、小乔木和灌木以及低维护的多年生草本花卉,主要以木本花卉为主,如龙船花、勒杜鹃、鸡蛋花、龙船花、兰花等,还有一部分低养护的芭蕉科、旅人蕉科等植物。总的来说,这种植物配置形式在水平视线上,保持了高度开阔视野,增强使用者的安全感,也营造了变化的植物空间。

3.5完善的标识系统

新加坡公园联接道系统为了更方便市民与游客,建有统一的标识系统,包括联接系统区域标志体、距离标识、方向导示、地区平面图示意、安全标识等(图5)。标志体常以立式布置在交叉路口或者是节点处,提示市民公园联接体的活动空间位置。距离标识则以黄色字体醒目地绘在游径表面,内容包括公园名字与该点与前方公园距离。而方向导示多数设置在公园联接体与城市道路交汇点,明确地指示前一下段游径的延伸方向。地区平面图一般立式地设置在联接体入口或者是重要节点处,展示主要包括该绿道与所在片区绿道的平面公布情况与周边重要公共设施与旅游景点。

图5标识系统

4.新加坡公园联接道对城市绿道建设的启示

4.1高密度城市区的绿化建设

新加坡同样作为高密度花园城市建设的典范,其绿化建设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其公园联接道规划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以最小面积的增加绿化用地,为市民提供安全、便捷的游憩场所,对于用地紧张、人口众多的城市很有借鉴意义。

4.2制定规划,统筹布局

新加坡政府通过城市概念规划、开发指导规划和开发控制规划,保证了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拥有大片园林绿地,营造宜人居住环境。特别注意到建设更多的公园和开放空间,将城市主要公园用绿色廊道相连,重视保护自然环境,并且有强制的法律体系保护[4]。

然而多数城市在此前完成的城市总体规划或者是绿地系统规划,很少涉及绿道规划建设,从而在规划体系上容易产生混乱[5]。有必要收集社会反馈意见,统筹分析,合理调整规划体系,更好地指导下未来的绿道、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与管理。

4.3绿道建设的人性化提升

新加坡政府提出建设“花园中的城市”,这一理念在考虑人口分布、地点状况与特性、交通联系、地点便利及地段面积等因素的基础上,从新加坡公园联接体的建设来看,其与居住区、社区公园、轨道交通枢纽、公交站的紧密联系,大大地提高可达性与使用率。珠三角绿道,作为低碳城市建设重要一步,应与区域的公共交通系统协调发展建设,方便市民交通转换,更要考虑通勤时间与距离。此外,提高绿道覆盖率,完成区域-城市-社区三层规模[6-8],提高场所安全感与安全性吸引更多市民参与绿道使用。

4.4绿道的持续建设与管理,重视公众参与

新加坡公园连接道建设过程中,调查附近居民的需要,也是附近的使用者、管理者和监督者,负责及时反馈各种意见给上级管理部门,成为政府和居民之间沟通的桥梁。举办各种活动让市民参与公园连接道建设体验,提出反馈意见供政府部门参考。这种方式,可以让市民直接参与到政府的管理工作当中来,能有效调动市民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KiatW.Tan.AgreenwaynetworkforSingapore[J].LandscapeandUrbanPlaning,2006,76:45-46

[2]新加坡公园局http://www.nparks.gov.sg

[3]新加坡总体规划(2003)http://www.ura.gov.sg/ppd/

[4]李敏主编.社区公园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以深圳、香港和新加坡为例[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11-132

[5]新加坡年度工作报告http://www.ura.gov.sg/ar/2001/ar16~37.pdf

[6]谢涤湘,宋健,魏清泉,朱竑.我国环城绿带建设初探——以珠江三角洲为例[J].城市规划,2004(04),46-49.

[7]珠三角绿道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0-1.

[8]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技术指引(试行).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