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藏药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藏药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冉超群黄燕(通讯作者)

冉超群黄燕(通讯作者)

(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重庆400036)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藏药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精神分裂症藏药患者按门诊号随机平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均接受系统药物治疗的同时,干预组合并心理行为治疗,对照组只限于一般健康教育。干预12周,每周1次,每次60分钟。采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自拟服药依从性调查表于干预前、干预4周、干预8周、干预12周各评定1次。结果干预组干预前与干预后各时点ITAQ评分、服药依从性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干预后各时点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心理干预能提高精神分裂症藏药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关键词】心理干预精神分裂症藏药服药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0-0382-02

藏药即假服药,因不愿服药而将药藏于舌下、腮间、手指间、口袋中、水杯中。

口服药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常有患者因对自身疾病及服药的错误认知等而藏药。为此我们采用心理干预配合药物治疗,以观察其对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筛选2010年1月-2012年6月住我院>2周,有藏药现象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符合ICD-10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初中以上文化,年龄15-60岁,无其他严重疾病,共60例。按门诊号随机平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年龄、性别、文化、药物治疗种类和剂量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两组均继续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照组仅予以健康教育,干预组结合心理干预。干预措施:(1)认知治疗:系统介绍精神分裂症相关知识,分析患者心理特征,找出患者藏药的原因,矫正其对疾病及服药的不良认知,引导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使其领悟服药的好处及藏药的危害。(2)支持治疗:采用安慰、保证、指导、鼓励等手段予以帮助,并以恢复期患者的现身说法让其相信自身疾病是可以通过正确治疗战胜的,对用药副作用给予关心、解释、及时处理,避免产生恐惧心理,对正性认知予以肯定。(3)行为矫正:用代币法[1]鼓励好好服药者,当患者出现嗜睡赖床时,引导其参加工娱活动,做松弛训练,听音乐。不断强化正性行为。心理干预每周1次,每次60分钟,连续12周。

1.3评定采用自拟服药依从性调查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分别于干预前、干预4周末、干预8周末、干预12周末各评定1次。服药依从性标准:依从,主动服药;不依从,被动服药、藏药。

1.4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和X2检验。

2结果

ITAQ评分和服药依从性比较见表1。

3讨论

我们了解到精神分裂症患者藏药的原因主要有:(1)病理心理因素:否认有病;受幻觉妄想支配。(2)药物副反应:怕吃药。(3)企图屯药自杀。(4)认为病情好转不须服药等。以上皆因患者对疾病知识的缺乏和消极认知所致,所以对其采用认知治疗为主的心理干预是必要的。本文通过观察,从表1可见两组各时点ITAQ评分和服药依从性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组和干预前比较有差异性(p<0.01),说明心理干预能提高精神分裂症藏药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改善患者认知,和国内报道一致[2-4]并随干预时间的延长,效果越来越好,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志英,扬芳芋.精神障碍护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247-248.

[2]蒋菊芳,魏金英,顾剑英,等.认知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5,15:294-295.

[3]喻东山.心理治疗用于精神分裂症恢复期[J].四川精神卫生,2007,20:250-251.

[4]曾为群,陈建萍,胡人文.认知领悟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疗效及住院日的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2,35:72.

表1ITAQ评分和服药依从性比较(x-±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p<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