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诊断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2-12
/ 1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诊断价值

张雪梅张艳秋

张雪梅张艳秋(云南省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B超室云南个旧661000)

【中图分类号】R5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02-0153-02

【摘要】目的本文通过对47例甲亢及20例正常甲状腺患者行CDFI检查,测量甲状腺上动脉内径(D),用脉冲多普勒(PDW)观察其频谱特征,监测收缩期最高流速(Vmax)和阻力指数(RI)进行比较,得出结论:CDFI检查对甲亢具特异性,在诊断甲亢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甲亢诊断价值

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系指由多种病因导致甲状腺功能增强,分泌甲状腺激素过多所致的临床综合征。近年来,我科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对47例甲亢患者及20例正常人的甲状腺腺体内血流分布状况及甲状腺上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进行观测,结合血清T3、T4放射免疫测定结果对照分析,以探讨CDFI对甲亢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甲亢组:2004-2008年间来自我院住院和门诊病人,男20例,女27例,年龄13-74岁,平均年龄43.5岁。主要临床表现:心悸、乏力、多汗、多食善饿、消瘦、突眼、体格检查甲状腺弥漫性肿大。对该组患者抽血做T3、T4及TSH等放射免疫测定,结果所有患者T3、T4值均有轻—重度升高,临床确诊为甲状腺功能亢进。

正常对照组20例,其中男10例,女10例,年龄25-56岁,平均年龄为40.5岁,均无甲状腺疾病病史,常规行T3、T4及TSH放射免疫测定,其T3、T4值均属正常范围。

1.2仪器和方法使用仪器为Acuson-128xp/10c彩色多普勒电脑声像仪,探头频率为7.5MHz,对甲亢组及对照组的甲状腺进行观察。患者取仰卧位,颈部用枕头垫高,充分暴露颈前区,先以二维超声观察甲状腺大小、形态及腺体内部回声,再用CDFI观察甲状腺腺体内血流分布状况,测量甲状腺上动脉内径,用脉冲多普勒(简称PDW)观察其频谱特征,测量收缩期最高流速(Vmax)和阻力指数(RI)。

2结果

2.1正常对照组甲状腺两侧叶对称,包膜光滑,腺体内部呈均匀细小光点分布的中等强度回声;CDFI显示:甲状腺实质内无彩色血流显示或有稀疏点状或条状血流信号显示。用PDW观察甲状腺上动脉频谱为收缩期单向血流,舒张期下降,为低振幅波型,收缩期最大流速0.07~0.26m/s;甲状腺上动脉内径1.1-1.7mm;RI:0.60±0.05。

2.2甲亢组甲状腺不同程度弥漫性对称性肿大,腺体内部呈密集、增强的点状回声。CDFI显示:甲状腺腺体内部的腺泡间质血管增多,血流信号丰富,呈红蓝镶嵌的五彩血流,密集如一片火海,甲状腺上动脉内径增宽,PDW观察甲状腺上动脉频带增宽,收缩期低谷消失,舒张期波幅明显增大,甲状腺上动脉峰值流速明显升高,流速0.31~1.97m/s;甲状腺上动脉内径2.0-2.8mm;RI:0.57±0.08。

2.3两组甲状腺上动脉峰值流速比较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甲状腺上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有显著差异。

3讨论

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它所在部位表浅,距体表仅1~1.5cm,加之它有随吞咽而上下运动等特点,均为超声探测和识别甲状腺提供了优良的物质基础。然而,既往通过二维超声只能观察甲状腺的形态、大小及内部回声情况,当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组织增生,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过多,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腺体内血管增生、扩张、血流量增加,仅凭二维超声无法观察甲状腺的供血情况,因此二维超声对甲亢的诊断缺乏特异性。近年来,随着高频探头的改进及彩色多普勒技术在甲状腺检查上的开展,使甲亢的超声诊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本文通过CDFI观察47例甲亢患者及20例正常人甲状腺,发现二者血流信号分布及甲状腺上动脉频谱特征明显不同,甲亢患者腺体内血流信号增多,呈现出斑片状五彩镶嵌的血流信号(火海征),这是甲亢患者的典型特征之一;通过两组频谱的定量分析,显示甲亢组甲状腺上动脉Vmax为(0.68±0.36)m/s,其PS值较正常组(0.164±0.05)m/s明显增加,二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RI是血液循环阻力的指标之一,有文献认为,甲亢患者甲状腺上动脉的RI小于正常人,也有人认为两者没有差别,提示RI作为诊断甲亢的指标远不如Vmax和甲状腺上动脉内径合适。可见,CDFI克服了二维超声的不足,采用高频探头探查甲状腺,能较清晰地观察腺体内结构,看到血管定位标志,以色彩显示血管部位、走形和血流方向,实时观察血流状态,显示出供血的多少。因此,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手段,其优点是准确、快速、无创,对甲亢具有显著的临床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周永昌,郭万学,等.超声医学.第3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369-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