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与老龄工作的若干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3-13
/ 5

和谐社会与老龄工作的若干思考

袁国青

关键词:和谐社会老龄工作思考Harmonioussocialandoldageworkcertainponders

YuanGuoqing

Abstract:Theseniorcitizenistheharmonioussocietyswarmhopesandtheimportantconstructor.Theourcountryoldagecommunitysbasiccharacteristicisbig,quick,ispoor,isweak,thisbasiccharacteristichaddecidedtheoldageworkconstructsintheprocessintheharmonioussocietythestrategicstatus.Bringshonortothefilialpietyculture,realizessocialeconomydevelopmentachievementsharingpractically,protects,thesupportfamilycaresfortheagedwiththedevelopment,theperfecthomecaresfortheaged,takestospiritualcultivate,speedsuptheestablishmentandtherealizationoldagelawsandregulationssystem,goesoutonetohavetheChinesecharacteristicharmonytocarefortheagedtheroad.

Keywords:HarmonioussocialOldageworkPonder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3-0022-0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一经提出,立即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与认同,老年人表现出了巨大的热情与热烈的期盼。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认真研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措施。”这为我们老年学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提出了任务。

1.我国当代老年群体的基本特征

老年人作为一个群体,体弱多病;离开劳动岗位,权力少了、小了。需要关怀,需要孝敬,渴望和谐。

作为中国老年群体,除了具有一般老人的特征之外,尚有自己独特的特征。一般来说,我国当代老年群体的基本特征是一大、二快、三穷、四弱。一是大,即老年人基数很大,全球第一。我国已于1999年10月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当时60岁以上人口已达1.26亿,占全国人口10%,占世界老年人口1/5,占亚洲老年人口1/2。这个数字并以年均3%的速度递增。到2005年末,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1.44亿,占总人口11.03%。二是快,指老龄化速度快。我国社会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经历18年,同样法国为115年,瑞士85年,美国60年,日本25年。三是穷,即我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老龄化速度不够协调。世界上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7%时的国家,一般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一万美元以上,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1月1日)我国6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为6.96%,而此时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年人均尚不足1千美元,人家是“先富后老”,我国是“未富先老”。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1月14日公布的数据,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38万亿美元,人均年2600美元。即使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老龄化达到峰值时,人均GDP也只能达到目前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由于我国的经济底子太薄,尽管经济奇迹般的飞速发展,经济发展滞后于老龄化进程将持续相当长时间。国家穷,我国老年人与青壮年群体比则更穷。在社会保障方面,离休人员好于退休人员;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好于企业退休人员;企业退休人员好于农村老人。据有关部门统计,2005年,全国有4362万企业退休职工,退休金人均每月不足800元。尽管退休金近年有所提高,总体水平还是很低。由于退休金增幅小,部分退休职工已陷入贫困底层。此外,城市尚有原来无职业靠低保的大量老年贫困人口。农村老人,占全国老年人口的74.9%,他们主要依靠家庭养老,农村老人的经济情况更为严峻。据大连老年学学会2004年农村养老问题抽样调查表明,老人年收入在1000元以下占40%,接近农村最低生活840元标准;另有28%的老人年均收入在1000~2000元之间,二者合计生活困难和比较困难占68%;10%靠救济;20%生活较好。老人感叹:“老来难呵!”。总体说,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偏低、偏仄,缺口很大。四是弱,老年人是弱势群体。强势与弱势是与经济收入联在一起;老年人已不在岗,并不能胜任强体力劳动;高龄老人平均读1.7年书,74.7%属于文盲半文盲,特别是其中女性平均只读0.6年书,文盲占90.6%,不善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还有些老人由于高龄、疾病、经济困难、孤身一人等原因,成了弱中之弱。

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的老年群体,怎么不特别渴望和谐社会呢!

2.大、快、穷、弱的特点决定了大力做好老龄工作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战略地位

老年人的生活是否有保障,他们的疾病是否得到及时治疗,他们在社会关系中是否得到尊重,他们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保护,他们是否能真正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作为老人群体是否幸福。这一切,是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志之一。

老年人,主要是消费者,全国一亿多老人的衣、食、住、行、医疗、保健、学习、娱乐、临终照料等各种问题,都需要妥善解决,政府、社会负担很重。家庭负担也很重。

中国老龄化进程之快,犹如大海波涛。它向全社会提出:准备好了吗?这是一个急迫性、现实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老龄化加速,老人抚养比上升,这意味着每个劳动人口要抚养的老年人口数量增加。2030年左右,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1/5以上,劳动者与退休人员之比为2∶1,社会能否承受养老问题是我国继控制人口增长后又将面临的巨大挑战。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不是和谐社会,穷而又弱的老人群体也不是和谐社会。解决我国老龄问题的根本出路在发展。穷、弱的特点,决定了党和政府必须对老年事业加大经济投入,加大工作力度。改革分配格局。大的特点改变不了,快的特点短期难以改变,穷而弱的局面,则必须改变,也一定可以改变。解决老年群体的穷弱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

大、快、穷、弱的中国老年人口,影响国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方面面,涉及每一个家庭,涉及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从宏观与微观层面上深刻影响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国情之一。大、快、穷、弱的中国老年群体,要求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统率老龄工作,充分认识、科学分析中国老龄问题的特点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要求我们更加重视科教兴国战略,提高人口素质,逐步形成合理的人口结构,保证可持续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妥善解决老龄问题的诸多突出矛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逐步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保障体系、老年医疗保障体系、老年生活照料与救助服务体系、老年教育体系、老年社会参与体系、老年文化娱乐体系、老年政策法规体系等。在一个大、快、穷、弱为基本特征的中国老龄事业中走出一条实现幸福、和谐的老年之路,无疑是对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同样,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国际意义。

3.如何应对“大、快、穷、弱”为特征的老龄工作,孝文化具有特殊价值

孝文化是以善待父母、善待长辈为主要特征的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人性的普遍的生存样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解决中国的老年问题离不开孝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离不开孝文化。

孔子认为孝是道德之根本,是教化的源泉,他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孔子还论述了以孝治天下,他认为以孝治天下能够“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孝经》)孔子的著述《孝经》奠定了孝文化的基础。中国古代的许多学派都对“孝”作了很多论述。到了近代,孙中山讲三民主义时说:“讲到‘孝’字我们中国尤为特长。其尤比世界各国进步的多。”(《孙中山选集》下卷,650~651页)

经过长期的实践与发展,孝文化被全国各民族所接受,使之具有民族性与连续性,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今天的老年人,用他们的心血与汗水在昨天抚育了年轻一代与抚养了年老一代;以他们为主体,创造了昨天的历史。进入晚年,标示走上了人生最后一段历程。一代一代,相继传承,就是这样。没有老一代,就没有新一代;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薄待老人,就是薄待自己。胡锦涛同志说:“尊重老年人就是尊重人生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就是尊重历史。”(《为庆祝1999年国际老年人年向全国发表的电视讲话》)

孝文化是和谐文化、亲情文化、凝聚文化。当社会处于和平发展时期,孝文化总是受到推崇。“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大学》)建立这样一种晚辈孝敬长辈、长辈爱护晚辈、人际交往都讲诚信的代际关系与人际关系,显然大大有利于家庭和谐、代际和谐、人际和谐。只有有序,才能和谐;只有和谐,才能稳定;只有稳定,才能发展。

中华民族的历史,历经无数次的战乱、灾荒,数十次王朝更迭,创造了辉煌的古代经济与灿烂的古代文化,数千年历史虽有曲折,但没有中断,人口日益增多,并不断进步,完整地保持着自己的民族风格与民族文化,发展与维护了一个伟大而历史悠久的国家,为世界所仅见。是一种什么样的内在动力创造了这样的人间奇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孝文化,孝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传统孝文化的糟粕在于封建专制,发扬其精华,拚弃其糟粕,通过研究、改造、充实、实践,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孝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建设中国特色养老之路的重要举措。

4.切实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指出,“让老年人共享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是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也是国家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分配不公现象,已引起广泛重视。在这个问题上,老年群体尤其。比如,企业退休职工,曾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上交国库,我国庞大的国有企业,相当部分是运用他们创造的财富建立起来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他们与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在干部编制、级别、工资、管理等方面,大体相同。经济体制改革后,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只有相同级职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的1/3左右。这明显是不公平的,亦不利于社会稳定。

老一代农民,对于中国革命与建设做出了历史性贡献。由于历史上形成的二元经济体制,城乡分割,老年农民的养老保障与城乡差别很大。中央实行“多予少取放活”“反哺”政策,对老年农民,特别是高龄农民与贫困老年农民,理应予以特别关照。

人到老年,身体机能自然老化,老人患病是其他年龄群体的二倍。老人议论最多的一是钱少,二是看病贵。医患供求双方与一般商品的供求双方有其特殊性。一般商品供求双方基本上是平等的,双方选择余地较大。医患双方则不同了,患者一般处于被动地位,如何治疗,吃什么药,一般都由医生说了算,如果医生的处方以自己的利益为转移,医疗以赚钱为本,则很难做到既以最好的处方为患者治病,又只要患者付出最低廉的费用。这是看病贵与医疗资源分配不公的深层原因。最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调查,认为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总体上不成功的结论,得到了广大老年人的一致赞同。

“包袱论”、“命运论”的说法都是不妥当的,有人把抚养老人当作包袱;有人把改革开放之后较快提高工资待遇而当代老人没有赶上机会说成是命运,把社会财富的快增长的功劳都归功于自己。这些错误观点都违背历史事实,违背历史发展规律,不利于社会发展。社会应该反哺老人,青壮年应该反哺老人,不能亏待老人,不能让老人的生活处于贫困线上。这不仅是孝道的体现,而且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所必需。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论述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社会总产品的分配,作为消费资料在进行个人分配之前,还必须扣除:第一,和生产没有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减少。第二,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健设施等。和现代社会比起来,这一部分将会立即显著增加,并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增加。第三,为丧失劳动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8~89页)在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弘扬社会公平与正义,运用科学发展观,统筹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重大社会问题,重温与深入领会马克思的这些教导意义重大而贴切。

5.树立以快乐为核心的精神养老理念

老龄工作以老人为本,就是以老人的快乐为本。为老人谋幸福是老龄工作的根本动力与唯一标准,是科学发展观在老龄工作上的集中表现。幸福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主体对于生活的质量感、满意感、快乐感、价值感的有机统一。快乐是幸福的核心状态。快乐是一种心境,是心灵的满足与欣慰。我们提倡、追求的快乐是健康的快乐,积极向上的快乐,与腐化没落、享乐至上的快乐,是两种不同的快乐观。两种不同快乐观的根本区别在于享受快乐是积极向上还是腐朽没落,利己利人还是害己害人。“老有所乐”是写入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全国老年人的权利。物质层面的养老与精神层面的养老是老龄工作的两手,两手都要硬。显然,在老龄事业上,树立以快乐为核心理念的精神养老,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

加强精神层面的养老是老年人的内在强烈需求。老年人的心理特征个体差异很大,但也有一些共同特征。一般说,老年人经验丰富,自信心强;生理老化导致心理老化,脑功能逐渐衰退,智能下降,理解力好于记忆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下降;年老多病,多病使人烦躁,丧失信心与乐趣;人老退休,昔日门前车水马龙,现今门可罗雀,几十年旧事涌上心头,该涨的工资没涨上,该评的职称没评上,命运不好,怨天尤人。于是,不少老年人常感到孤独、失落、抑郁。老年人表面上尊严,常常又很脆弱。东方养老,重在养心。1962年,周恩来总理通过秘密渠道给张学良捎去16个字,前8个字是“为国珍重,善自养心”。这8个字很适合我们老年朋友,周总理把精神养老的重要性、动力、目的、主体都说清楚了。

精神层面的养老实质是文化养老。快乐需要文化。文化是生活的反映,它的特有功能,是能与人类心灵对话,文化工作者被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可使萎靡者振奋,可使失落者向上,可使悲观者欢乐,可使迷惘者清醒;君可见,公园里林荫树下,一个个歌咏队,老年人引吭高歌,给人幸福风景;很多老年人喜欢跳舞,沉醉于名曲之中,蹦跳于节奏之下,自是乐不可支;很多老年人喜欢琴棋书画,迷入其中,自是一个快乐世界。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国老年人的重大福音,将推动与引领全国精神养老进入新阶段。当前一个重大问题是加快建设文化活动阵地,尽快解决老年人聚堆马路边、墙根下打扑克、闲谈等现象,给他们一个老有所乐的地方。

快乐需要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科学的生活方式。科学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多方平衡的生活方式。饮食平衡,饮食结构合理;动静平衡,起居有律;经济上的收支平衡。科学的思维方式就是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我们必须正确对待不幸,善于自疗心理创伤,善于作保护性的心理调整;老年人要善于包容,包容乃大,心胸狭仄者不会快乐;要与时俱进,不可做鲁迅笔下的九斤老太,时代飞跃发展,如果我们仍停留在过去,难免自寻烦恼。科学的思维方式构筑心理平衡,科学的生活方式构筑生理平衡,科学思维方式与科学生活方式的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可使老人持续快乐。各类老年大学、老年媒体,需要开设《快乐教育》课程,帮助老年人学会快乐。

6.呵护、支持家庭养老,发展、完善居家养老

几千年来,我国通行的是家庭养老模式,以孝文化为纽带的我国传统家庭养老,为我国封建制的辉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家庭养老模式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随着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随着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家庭向小型化发展,家庭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在城镇形成“四二一”型代际结构,亦即祖辈四人,父辈2人,子辈1人,在农村则基本形成以“四二二”型代际结构为主的格局。两个青壮年,忙于工作,下要抚育子女,上要照顾四位老人,事实上难以做到。“养儿防老”的传统方略难以为继,家庭养老遇到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劳动力流动加剧,纯老人家庭大量涌现,人们称之为“空巢”。据山西运城2006年农村的一个调查,农村“空巢”家庭占老年人总数的66%。大连市的调查,2007年大连城区“空巢”家庭占被调查户的48.6%。据预测,2010年,60岁以上的老人家庭,80%将是“空巢”。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不可逆转。数千万“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籍等各种服务,为养老问题提出了新课题。

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新型养老体系,在新形势下应运而生,是我国老龄事业改革创新的重大成果,意义非凡。居家养老指在社区建立社会化的服务体系,为居住在家中的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养老服务。居家养老与家庭养老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二者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居家养老源于家庭养老,又不同于家庭养老,保留了形式,补充、更新了内容。全国老龄办发〔2008〕4号文件指出:居家养老“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这是一个科学的定位。居家养老从生活料理、精神慰籍等方面补充与更新了家庭养老,承载了国家、社会对养老经济供给的某些内容。居家养老不排斥家庭养老,对家庭养老是一种扬弃,是一种互补。

居家养老的最大特点在于能够整合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的养老资源。家庭养老没有这个功能,机构养老也没有这个功能,唯独居家养老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形式,才可能实现“四结合”养老资源的有效结合,成为破解我国日趋尖锐养老难题的重要出路。

居家养老的最大优点是适合老年人的感情需求,最大程度满足老年人对家庭亲情的向往,居家养老好就好在不仅不破坏家庭的亲情氛围,而且要建设和谐家庭,营造更好的亲情氛围,以体现对老年人的人性化关怀。当今,我国98%以上的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或居家养老,不仅源于经济因素,同时也源于家庭亲情的强大吸引力。

家庭养老与居家养老,都需要建设,需要呵护。家庭养老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家庭养老的经济互补作用,精神慰籍作用、生活照顾作用,都难以替代。凡是一切有条件的家庭,都要维系家庭养老,政府应予以大力支持。居家养老是一项新生事物,刚刚起步,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老年人为本,全面协调,改革创新,形成长效体制机制,实在非下大气力,才能做好。社区是“四结合”养老资源的实施者,担子很重。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居家养老服务,需要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产业化、亲情化。老年服务市场是一个大市场,需求与容纳量很大。既要有利可图,又不能暴利。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如何搞的红红火火,生机盎然,需要在实践中探索。

7.和谐养老必须建立与健全老年法规体系

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建立和谐的老年人群之间的关系,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一靠发展,二靠道德,三靠法律。道德主要是孝道,法律则要建立与健全老年法律体系。老年人的合法权益靠法律保护与依法争取;老年人必须依法履行义务;老年人事业、老龄工作靠法律规范。这样,和谐养老,才有了根本保障;这样,和谐老年群体才构成了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是关于老年人、老龄工作、老年事业的一部基本法,对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家庭养老、老年事业、老龄工作、老年人的社会保障、老年人的社会参与,都作了原则规定,但还需要细化,需要具体化,以便于规范行为,便于操作。针对大快穷弱的我国老年群体,需要尽快形成一个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基础的老年法规体系,如养老保险法、医疗保险法、家庭赡养法、老年福利法、老年社会参与法、老年保健法、退休法等等。不同的涉老事业,涉老地区,亦需形成具体的规章制度与实施细则,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法规体系。

有的干部不习惯依法行政,相当多的老人不善于依法维权。依法行政,依法维权是一个与立法同等重要的问题。要普及老年法,只有全国人民都懂得老年法,依法办事才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谐老年才有最权威的保障。

8.老年人不仅是和谐社会的受益者,也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我国现有老年人1.4亿多,据抽样调查身体健康与亚健康占74%,愿意继续工作与做轻微工作的占70%,按这个比例计算,全国至少有6500多万人,可以参加程度不同的劳动,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随着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发展与寿命的延长,劳动寿命也将延长,这个数字还会增加。这是一笔不可忽视的巨大劳动力资源。知识分子是人才强国战略的中坚力量,是发展中国家的稀缺资源。我国现有离退休科技工作者约600万,这部分人中70%身体健康或亚健康,具有高级职称,并愿意为社会再做一些事情,而目前实际继续工作只占其中25%,潜力远未发挥。党政军离退休干部群体,企业离退休管理干部群体,是一个巨大的人才宝库,其作用发挥情况,远次于老年科技干部。老年人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老年人对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我国当代老人不仅有一般老人经验、威望、时间的优势,而其更具有政治思想上特有的优势。他们经历过旧社会的灾难,经历过商品短缺的拮据,经历过文革时期左倾错误的痛苦,他们中的许多人是迎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迫害走上革命道路的。他们经历种种动乱之苦,倍加爱惜安定团结;他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改革开放,向往社会和谐。这样一代、几代老人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内在的、难得的优势与价值。

老年人积极的社会参与,不论是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社会方面的;不论是有报酬,还是无报酬的,都为和谐社会所必需。特别是和谐社会建设,更为老人的社会参与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社会治安建设,环保建设,和谐社区建设,和谐家庭建设等等,都是老人施展才能的场所。在创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了人生价值,人品得到升华,老年和谐得到充实。现在的关键课题是如何将老年群体潜在的巨大能量变为现实,从体制上、机制上使这种能量长久地发挥下去。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这六个“老有”,言简意赅,是对和谐养老的科学概括。这六个“老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六个“老有”全面实现之日,就是我国和谐养老之路形成之时。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哥达纲领批判》

[2]《二十一世纪上半叶中国老龄问题对策研究》,华龄出版社

[3]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4]大连市老年学学会编《老龄问题论坛文集》(2004)、(2006)

[5]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民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建设部、卫生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税务总局、全国老龄办发〔2008〕4号《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

[6]陈光金.《当前中国若干重大社会结构变化与结构性矛盾》,《新华文摘》2008年第8期